分享

为什么说文稿起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为什么说文稿起草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张开飞

近日有位同事来找我修改文稿,我发现文稿中有一句话用了“乡镇(办事处)”一词,提出应修改为“乡镇(街道)”,并阐释了其中的道理,最后这位同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上级文件就是这样写的,该咋办?”,我反问说,难道上级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难道领导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难道老师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也并非无过也。历史实践早已证明,无论多么圣明的人权威的人,其思想观点(当然多表现于其文章论著之中)都有可能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或其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即使当时是正确的,现在也不一定还正确适用。
几十年机关工作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任何人在文稿的起草修改审核过程中都可能出现错误。比如有个上级机关下发的关于开展青年职工技术比武大赛的通知中出现了要求各基层单位要“粗心组织”的问题,真乃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这样的案例,实在是举不胜举。
就我而言,几十年从事文稿起草工作,所出现的错误之处如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小草,可谓多如牛毛,有的还受到了比较严厉的批评,包括我写的每一篇文稿起草的所谓经验都是从自己的深刻教训中感悟总结出来的。如2021年5月份写的《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必须讲政治》一文,就是根据工作中的教训经过深刻反思而写的一篇真情实感。在这篇文章中,我认真思考了党政机关公文写作为什么要讲政治和如何做到讲政治,从而促进之后文稿起草修改审核工作包括其他工作都有了一个新的提升。
那么为什么文稿的起草修改审核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笑话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负责起草文稿的文秘人员水平有限经验不足。
任何机关,凡负责起草文稿的人都被称之为笔杆子,机关越大层级越高,笔杆子就越多,要求也越高,但并不是所有笔杆子水平都很高,刚调入机关的很多年轻人对文稿起草工作往往比较吃力,因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有限,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本文开头出现的那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对党政机关级别的设置与各级党政机关的机构名称不太熟悉,把“乡镇”对应的“街道”写成了“街道”的机构名称“办事处”。
二是负责核稿的有关领导疏忽大意不太认真。
其实机关中的中层往往是文稿起草修改审核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和关键环节。能不能起草好,特别是能不能修改好、审核好,中层干部起着承上启下把关定向的关键作用,所以文稿会不会出问题,主要看中层。如果中层认真负责把关很严且能力水平高,文稿的质量也就比较高。如果中层把关不严,或水平不高,再加上负责审核把关的某个领导事务繁忙,顾不上细看和认真修改,就容易出现问题。
三是时间紧迫,匆忙草率。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反对文山会海,但这种现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较大改变,实际从事文稿起草的同志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经常会有一些重要紧急任务,要求几个小时内就拿出高质量的文稿,匆忙之中,或打字出现错误,或校正不太认真,自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和差错。如果出现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还是可以原谅的,关键是不能出现原则性问题特别是重大政治原则问题。
怎么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结合机关文稿写作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不唯“书”。
这里的“书”是从广义而言的,包括各种论著、教材、理论文章等。不唯“书”就是说不能在研究文稿用词用语用事例时一切以“书”上说的为绝对正确,并以此为由反对不同意见。我们既要尊重他人研究的成果,又不能迷信权威人士的一切言论,不能搞绝对化。
二是不唯“上”。
这里的“上”也是从广义而言,不仅包括各个上级机关及其领导,也包括本机关的相关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讲政治首先要求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党政机关的笔杆子也必须首先做到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首先尊重上级和相关领导的意见要求,特别是本单位主要领导的意见要求,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文稿起草前,对领导提出的要求要尽量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因为如果记不清楚就无法回头让领导再讲一遍);在领导修改审核时也要逐字逐句逐段弄清楚领导的意见指示。但如果领导征求你的意见建议,你一定要讲真话讲实话,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你发现领导说的确实存在问题和差错,你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提出来,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那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
三是不唯“师”。
这里的“师”也是从广义而言的。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正是由于一代一代在继承中与时俱进,对错误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观点进行批判修正的结果。所以在文稿起草修改审核过程中也不可以“老师讲的”为绝对理由反对不同意见建议。
四是只唯“实”。
我们的党史上曾发生过一个关于“毛泽东故居”题匾四次变更的小故事。新中国成立不久,在韶山毛泽东曾居住生活过的老宅挂起第一块门匾“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门匾由号称“韶山一支笔”的毛主席的老师毛宇居书写。毛主席听说后连说“不妥,不妥”。
1955年时任湘潭县县委书记华国锋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决定把第一块门匾换掉,挂上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
1961年刘少奇参观毛泽东“故居”,凝视门匾上“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问道:“知道这个门匾是谁提议写的吗?”工作人员直摇头。刘少奇说,这个“故”字有“过去”和“去世”两种意思,现在毛主席身体很健康,应当把“故”字改为“旧”字。不久省有关部门专门下发文件同意将门匾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
1983年,在毛主席逝世七年之后,邓小平题写了第四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就是至今大家在韶山看到的这块门匾。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是一脉相承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我们党永远不变的思想路线。
在文稿写作工作中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注重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无论是引用观点、数据还是事例等,都要有依有据有来源。

作者简介:


    张开飞,河南省安阳市人,现任安阳市委政法委四级调研员。兼任安阳市法学会常务理事、安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安阳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市委政研智库特约研究员。曾在《法制日报》《河南法制报》《开封日报》《安阳日报》以及安阳市委《决策论坛》和安阳市文联《文源》杂志等刊物发表散文、杂文、诗词及新闻报道、调研报告多篇。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安阳市的政法工作》一文入选河南省党史界“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论文集。参与组织编写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指导》一书,并担任副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