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重阳云游记(9):寻根——内黄·二帝陵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汪重阳云游记

(9)

寻根——内黄·二帝陵

(一)内黄

中华儿女,万姓繁昌;同根同源,系出炎黄。我们追踪华夏之源时,都会说自己是“三皇五帝”的后人。五帝以黄帝为首,后为颛顼、帝喾、帝尧、和虞舜。

当帝位传至大禹时,为夏朝的开始。夏朝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由于种种原因,大禹传位于儿子,禅让制的公天下变为了世袭制的家天下,所以大禹不在五帝之列。

对于炎黄二帝,我们非常熟悉;对于尧、舜、禹,我们更不陌生。然而,对于前承炎黄,后启尧舜的颛顼、帝喾二帝,我们就不一定知道多少了吧?二位先祖开创和发展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改革和继承了传统祭祀文化,奠定和丰富了姓氏文化,是中国姓氏寻根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数百家姓氏的起源,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而这两位先祖,在相继治理华夏而驾崩后,都选择了同一片水肥土美、植被茂盛的“风水宝地”来作长眠之所,安息灵魂,这个地方就是今河南省内黄县东庄镇境内的三杨庄一带。如今,曾经因环境变迁而被埋在沙丘之下的二帝陵,已经被虔诚的后人恢复了原貌,并加以修缮一新,让天下万姓都有了一个朝拜祖先、祈福国运、诉说心愿的好去处。

暮春季节,万木成荫。艳阳高照,千姓诚心。我们穿越了漫漫沙地,郁郁杨林,去祭拜二位先祖。正值农历三月十八日,是传统的二帝陵大型祭祖庙会的节日。每一年的这一天,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几十万游客自发前来庆贺颛顼帝的诞辰。

通往景区的道路平坦宽阔,但在离景区三里多远的地方,我们的车子就因道路拥堵而停在了路边。半上午的大路上,已经人群熙攘了,不远处的景区,更是不断传来震天响的鞭炮声。因为大路太远,我们便斜穿沙土地而过,抄小路前进。

今天我算体会到什么叫沙土地了,纯朴的黄色,漫漫铺展在脚下,难以涵养水分,也不长草。若不是长期以来坚持绿化,杨树、槐树绿荫吐翠,这里恐怕要成为沙漠了。黄河曾经在这里“打了个滚”,便给这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

走在这姜黄顺眼、柔软深情的沙土上,你会真正明白这个县为什么叫“内黄”了。

(二)帝陵

庄重的红墙在不远处划出了一道界线,它们圈起的那三百五十亩地块就是二帝陵区了。墙头上猎猎飘扬的杏黄龙旗,更增添了陵墓的神圣感。走到近前,正在戒严。市、县政府正在陵园内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上午十一点,官方祭拜正式结束,民间祭拜紧跟着拉开了帷幕。

只见山门巍巍,红墙金瓦,高大雄浑地立于六级台阶上。中间大门,两侧两个小门,大门顶部正中写着“颛顼帝喾陵”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穿过山门,走下台阶,便是一个大广场了。因为新近“世界客属领袖二帝陵拜祖大典”刚刚在此举行过,树立在山门后正前方的大型 “客家文化园”宣传牌尚在高高矗立。中原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中原住民历史上多次大规模向四面八方、世界各地迁徙,形成了巨大的客居四方的中原移民后裔群。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客家人中英才辈出之时,也越来越需要认祖归宗。

宣传牌上的那棵“姓氏树”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树的根部是轩辕皇帝,到他的孙子颛顼帝时分出去一支,其后世子孙姓氏约占现有三百种姓氏的40%;到他的曾孙、颛顼帝的族侄帝喾时又分出一大枝,后世子孙姓氏总量约占现有三百种姓氏的60%。那姓氏大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让人看过之后就深深地记住了一副对联:百姓万家四海同,寻根溯源二帝陵。

来这里刨刨自己的祖根吧,上溯四千多年,让我们的灵魂与祖先对对话,看一看万姓一家的壮观场面。再看看当下人们的离心离德,又是多么的目光短浅。

绕到宣传牌后,只见高高的台阶上,雕梁画栋的棂星门门楼呈现在面前。拾级而上,我们的步子便在无限崇敬中穿越了“天门”,进入了祭拜广场区。迎面而立的是庄重雄浑的祭拜大殿,广场东西两侧是百姓寻根拜祖堂。祭拜大殿建于汉白玉栏杆包围的半米多高的台子上,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无形中却透露着一股威严。

殿顶檐下有三幅牌匾——中间牌匾为“人文始祖”,东西牌匾各为“德昭天下”“祚传无穷”。正门廊柱上还挂着一副楹联:承轩辕制历法创人文定九州一统华夏则颛顼,继炎黄施仁政冶金粮成百姓育泽民族乃帝喾。高度概括了二位先祖的丰功伟绩。

二位老祖先的金身坐像便雕塑在殿内,遗憾的是,数万人涌入陵庙,这祭拜大殿难以对外开放,只能在殿外叩首行礼,而不能进殿瞻仰圣颜了。

(三)扎根

拜殿两侧各有小门通向陵墓区,夹在人流当中,好不容易挤过狭小的侧门后,眼前便豁然开朗了。高低不平的沙丘依然还在,但郁郁苍苍的柏树,青翠新鲜的柳树,吐翠绽绿的槐树等组成了一片森林公园。几条青砖铺就的林间小道,直通向远处的两座高大的陵墓前,沙土、砖道,古树、新绿,先祖、后人,在这里交融会合了。

人们在先祖的庇佑下,彻底放松了下来。他们随意地坐着、躺着、聊着,刚刚在严肃的祭拜广场上许过了自己的心愿后,在老祖先的怀抱里放松下来的老老少少们,都在这生态公园里“撒起娇”来。

老祖先就在远处看着呢,高大的封土陵丘上,就是那老祖先绽开的笑容——那是苍松翠柏的郁郁青青。东为颛顼帝陵,西为帝喾帝陵,两冢并峙,在帝王陵寝中极为罕见。陵冢都足有二十多米高,五六十米长,四五十米宽。陵冢底部有一米多高的砖墙保护着,还树着三通碑刻,分别刻着“颛顼帝陵”“颛顼陵”“帝喾陵”,为元、清两代所立。

我们在陵墓前虔诚地祭拜后,便找了地方坐下来歇脚。只见陵区的每一棵小柏树,都显得精神抖擞,树前还都立有牌子,刻着领养人的姓名,其中不乏位高权重者。然而不管地位尊卑,在老祖先眼里,我们都是在他们的无量智慧下浸润出来的骄傲啊。

当我们领养了这一棵棵为先祖守陵的小树时,我们的灵魂也找到了安放之处。我们的根也像小树一样,扎在了内黄大地之上…… 

(本文作于2010.05.02

作者简介:


    汪重阳,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华传统文化义工,区级政协委员,市级作协会员,2015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

【华豫之林】文化资讯平台

  本期作者:汪重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