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重阳云游记(42):山到高处人为峰——鼓山“驴行”记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汪重阳云游记

(42)

山到高处人为峰

——鼓山“驴行”记

正该“三九四九沿冰走”的日子,却冬阳灿烂、暖意融融了起来。这样的日子若不出行,就有点对不起老天爷了。于是,“三九”的一天,早七点,我随安阳市“文峰户外群”的驴友们一起踏上了“驴行”河北省峰峰矿区鼓山的征程。

一、 一路歌

户外群每次相约出行,都有老面孔介绍新面孔加入的情况。所以大家一上车,总会看到陌生的面孔。一开始,大家都有些拘谨,车内只有小声的交流,那是互相熟悉的驴友在说话。当阳光照进车内之时,大家都打起了精神。这时,一位身材高挑的美女驴友站到了车厢前部说:“我们都作一下自我介绍吧,挨着来,每个人至少说够三句话,说不够的要出节目啊。”

大家便会心一笑,可不是,满车陌生人,有几个人能一下子放开呢?那美女先进行了自我介绍,说:“我的网名叫'神采飞扬’,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出游,很开心,希望大家玩得愉快。”

可这三句话也能难倒人,有个驴友为了凑够三句话,这样来介绍自己:“力行天下就是我,我就是力行天下,力行天下就是我。”翻来覆去总算说够了三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大家不用报真名,平常网上交流都是网名,这来到了“地面”上,还是网名熟悉,报真名反而生疏了。

大家作了一圈自我介绍后,开始轮流表演节目——这一路从河南安阳开到北邻河北峰峰鼓山景区,100公里出头,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不想法打发一下时间,会很无聊。“神采飞扬”是主持人,她首先便“含情脉脉”地盯上了我。

她把驴友队为了方便旅途交流而用的对讲机当做“话筒”递给我说:“就从这位帅哥开始吧。”我激动万分地接过话筒,给驴友们唱了一首黄安的《救姻缘》。我唱得嗓子发涩,难听至极,大家却报以了热烈的掌声,高兴得我都辨不清方向了。

待话筒传到了50多岁的驴友“庆修禅心”手中时,他唱了一首《一无所有》。他唱我就“和”,他唱:“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我则说:“今天就跟你走。”大家便一阵大笑。他又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说:“没有,把背包留下也行。”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就这样,我们说说唱唱、笑笑闹闹地就开到了目的地。上午九点半,我们从峰峰矿区和村镇柏泗村东侧的一片荒地里开始了今天的行程。

鼓山是河北太行山东麓的一条支脉,南北长50里,东西宽10里,最高海拔890米。一下车,因为一个月前刚刚登过河南林州海拔1672米的太行山最高峰——太行之巅,所以我一看这不多么高的鼓山,很是失望,颇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

谁知我却犯了一个“以貌取山”的错误,山虽有高有低,却都有可以让人欣赏的独特气质。要识一山真气质,请向山中踏歌行。在鼓山,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二、乱石滩 

起步刚踏上进山的道路,我就发现这条小径很独特——到处是石滩,碎石铺了一路。显然,这是这座山的水道,下雨后山上的雨水就会顺着这条水道流出来,并冲刷下无数的碎石。

平常登山多是走石板小道,今天我们踏着这碎石小道行进,也别有一番乐趣。虽然乱石纵横,可堪与乱石规模相抗衡的荆棘丛也规模不小。只见它们密集地生长着,几乎所有的荆棘都比成人高出一头。荆棘几乎全身是刺,在这纯自然的环境里,它们长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带着棱角出现在了人们面前。那一根根直直的尖刺仿佛在说:“欢迎你们到来,但请不要碰我。”

嘿,我们怎么敢惹它们呢?弄不好就要“很受伤”呢。我们一边小心地拨开拦路的荆棘,一边踩着咯咯吱吱的乱石行进着。我想,这大概就是“披荆斩棘”吧?

听驴友介绍,这一条进山的路叫“鼓山大鬼道”。这名字可真够奇特的,也无从打听它的由来了。但我觉得那些一路上列阵而待的荆棘就是“大鬼”所化。不过,这鬼也有善恶,这“大鬼道”上的荆棘还真没有恶意。只要你不故意招惹它们,它也能放你前行。

三、鬼门关 

荆棘满路还不怕,就怕没路可走。走着走着,还真没有了路。抬头一看,我们已走到了山崖之前。小路呢?在悬崖之上。要想前行,就得攀岩。这崖壁上没有什么人工台阶,只有一些天然的不规则台阶,勉强可以放得下脚。而没有台阶的地方,就需要鞋与山崖的摩擦力来托举自己了。

第一段崖壁攀爬不用太高,大约二十米,直上直下。但考验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过去的,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当我们纷纷爬上这一段崖壁时,一道天然石门般的崖壁石缝出现在了眼前。那石缝,不过十来米宽,同样只有天然形成的不规则石阶通向半山腰。抬头一望,就让人望而生畏。来过此地的驴友说,这里叫“鬼门关”。

嗬,大鬼道上竟然还有“鬼门关”,这倒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地方。一般人都怕“鬼门关”,可今天我们却主动找上门来了。主动出击总比“被动遭遇”强,我们都相信“闯过鬼门关,一生会平安”。

不过,要真正攀爬上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手脚并用还不行,必须全身都与崖壁有接触才行。需要斜身靠着石壁趁劲就得斜身,需要跪在石阶上趁劲就得跪在石阶上。还不能慌,必须一个一个来。这石缝中难见阳光,石壁冰凉,但攀爬之时,还最好不戴手套。因为双手需要在崖壁上抓抠石缝,光手抓抠手感好,不易“失手”。  

就这样,我们一个个都以“壁虎游墙功”的武艺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攀上了这大约四五十米高的石缝。虽然累得气喘吁吁,心中却都洋洋得意。因为我们都信那句话——闯过鬼门关,一生会平安。

四、芦苇坡 

走过鬼门关,大家都把气来喘。再向前走上一段后,便开始出汗了。需知这是隆冬季节,山之背阴处呀。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出汗,说明攀登已达到了一定强度。

那就歇歇吧。正想着这事呢,山路一旁竟然出现了一大片芦苇。嗬,半个山坡几乎满是芦苇,白白的芦苇缨在细细的芦苇棵顶端飘着,这不是一首抒情诗在山坡上铺开了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优美意境,竟然在这山坡上重现了。哇,驴友们都不想走了,一下便赖上了这一片芦苇。他们钻进芦苇丛里,纷纷摆出了pose,留下了珍贵的纪念。这白茫茫的芦苇,还真让人有了怀旧的感觉,它们让人想起了过往的岁月,想起了温暖的乡村,想起了乡村中铺着芦苇席的大炕。

老驴友“庆修禅心”干脆一屁股坐在芦苇丛旁,吃起了随身带的美食,那个逍遥劲,让人嫉妒不已。几位美女和他开起了玩笑:“来,咱们和这位老哥亲近一下,谁帮我们拍下来,回去让老嫂子看看,打他。”只见她们走到“庆修禅心”身旁,纷纷伸手做拽拉状、弹脑瓜状,一张“众美戏老图”就诞生了,芦苇荡里便传出了一阵阵欢笑声。

五、凤凰台 

走过芦苇坡,才到山半腰。要想登顶峰,还需向前行。

小路在崖壁边蜿蜒着,在荆棘里隐约着。我们渐行渐高,上午十点半左右,终于登上了一道山梁,沐浴到了灿烂的阳光。

欢呼声中,一驴友指着山脊南端耸起的山头说:“看,那就是鼓山有名的凤凰台。”我们抬头一看,果然见那山头上很奇特地高高顶起了一块巨大的岩石。犹如一面大鼓一样,在等待着有缘人去击响。可它为什么叫凤凰台呢?有驴友说:“据古书记载,这里曾经落过凤凰。”

耶,这么好的地方要是不登上去,岂不罪过?

于是,我们一行人中有八个人便踏着山之“龙脊”,向凤凰台而去。远看这台不大也不高,可到近前一看却让人发了愁——只有一条不足一米宽的石缝能登上这有二十多米高的石台。那就再攀一回“一线天”吧。其实,看上去吓人的石缝,攀登起来并不多么费劲。一位身轻如燕的女驴友自告奋勇当开路先锋,身先士卒登了上去。我们随后跟上,两手在两边崖壁上抓着石缝,脚登着石缝中天然形成的不规则石阶,并没费多大劲就登了上去。

哇塞,凤凰台,我们来了。昔有凤凰落此地,今有驴友再来访。我们都感觉,这一刻自己发生了“蝶变”——由“驴友”变成了“凤凰”。我们难抑心中的兴奋,便大叫了起来。四下望去,这凤凰台上的视野极其开阔——山下的原野历历在目,远方的山头清晰可见,令人心旷神怡。

怎能不留下纪念呢?我们一字排开,同向一边俯身或侧身,做“亲密接触状”;我们再让领头的驴友半蹲下去,两臂张开向前平伸,其余人则站在他的两边各自向左右上侧伸臂,作“凤凰展翅状”。镜头记下了我们的欢乐,凤凰台也记住了我们的潇洒。

我们还向在远处观望,不敢攀登此台的驴友们欢呼着,自豪地喊道:“海至尽头天是岸,山到高处人为峰……”

(本文写于2014.01.19

  本期作者:汪重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