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重阳云游记(93):函谷关的救赎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汪重阳云游记

(93)

函谷关的救赎

战鼓阵阵,硝烟弥漫;刀枪翻飞,箭弩齐发;人仰马翻,血流成河。几千年历史中,这片土地上,一次次在上演着这惨烈的景象:

公元前318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合纵攻秦。秦军在此开关迎敌,使五国军队“流血漂橹”,大败而归。公元前206年,刘邦率起义军选秦国兵力较弱的线路进攻,提前进入了关中。而自信满满的项羽听说自己落到了刘邦之后,大怒,命大将黥布强行攻关,并把关楼烧毁,演出了千古绝唱“鸿门宴”。

安史之乱时,唐军主帅哥舒翰被迫放弃守城计划,与叛军会战于关前西原地区,遭到惨败。1944年,侵华日军在此遇到了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的有力抗击,被歼灭2000余人,遭受重创。

这就是函谷关,位于三门峡市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函谷关镇王垛村。函谷关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此关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唉,有时候想想,这函谷关真是“罪孽深重”呀。因为它的存在,竟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占有欲望——谁都想在天下纷争中占领此关,住主动权。于是,这关前不大的平地上,就成了人性的展览场——正义与邪恶,邪恶与邪恶,都各自展开了毕生的本事,要将对方消灭而后已。其实,不管是正义还是邪恶,拼来杀去的不都还是人之血肉之躯么?胜也好,败也罢,生命的消失都是必然的结果呀。 

函谷关之罪,真的是无法算清,无法清算。

当然,天下雄关多矣,在雄关面前,人们膨胀的占有欲自古以来都一直难以放下。于是,往往被称作雄关的地方,都常常是冤魂聚集的场所。这些雄关呀,都在“罪孽”中挣扎着,强自屹立着,不知道怎样能够实现自我拯救,化解掉身上那一副副重担。

然而,函谷关似乎有先见之明,它知道后世的人们要在它面前上演一场场厮杀,把自己拉入欲望的漩涡中难以自拔。于是,它提前做了一件功德圆满之事,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91年的一天清早,函谷关关令尹喜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向东方瞭望时,看到紫气腾腾,霞光万道,一时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果然,时间不长,便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才知此人就是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周王室守藏史老子。原来,当时老子看到周室将衰,便决定西渡隐居。尹喜请求老子在隐居之前留下一部著作,以便后人学习。面对尹喜求法的诚恳,老子欣然答应,在函谷关写下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此,在重重迷雾遮盖下的宇宙大道开始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一部《道德经》给了后人无数的启示,让无数人悟出了人生真谛,得到了身心的解脱。

这不是函谷关给世人的巨大贡献吗?这不是函谷关的自我救赎吗?时至今日,在函谷关关楼,祭祀老子著书的太初宫等古代建筑全部被毁之后,函谷关依然享有“千古雄关,道家之源”的至高称号,就说明了函谷关自我救赎的巨大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千古雄关”有很多处,但“道家之源”却仅此一家,不可替代。 

而非常奇特的是,当我们今人重建了函谷关、太初宫等处景观之后,打出的招牌却是一对似乎自相矛盾的文化:军事文化与道家文化。大家都知道,军事文化植根于“争斗”中,而道家文化却偏偏强调“不争”,而这“争”与“不争”却在函谷关巧妙融合在了一起,也算是天下奇观了吧?

仲春,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我与几位朋友一块参观了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既感悟了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验了军事文化的源远流长,收获很多。

函谷关旅游区占地5000亩,主要景点有老子圣像、道德天书、太初圣宫、瞻紫楼、鸡鸣台、关楼、函关古道等50余处。景区有水,当地的母亲河弘农涧从景区流过。于是,涧水两岸,梅花、迎春、连翘盛开,红黄相映;亭台、楼阁、小桥互望,曲径相连。竟然有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有了浓浓的休闲情趣。

也罢,当今虽是和平时代,但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世人特别需要能够休闲放松的地方,来这函谷关景区休闲一番,也是一种享受。想一想,当年的古战场都成了休闲胜地,军事文化已几乎无处可用,真让人感慨万千。不过,这和平时代,就怕人们只顾沉浸于休闲享受中而不思进取,那样就辜负了圣人给我们留下的道家文化。有人说,道家文化不是极其强调“无为”“不争”吗?我们享受生活,不是正合圣人真髓吗?

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老子说的“无为”“不争”,可不是我们理解中的这样浅薄。 

且看老子是怎样说“不争”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此处,老子是在让我们学习“水善使万物得到利益而不与之相争”的精神哪,这样的人才最接近“道”。这样的人乐于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长,行动必能适其时,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错失。

再看老子是怎样说“无为”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此处,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为学可以日渐增加知见,道可以日渐除去情欲。如果能把为学日益的妄念去了又去,减了又减,把多余的尽,便能到达无为的境界。而到了无为的境地,便与道同存,自然也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了。

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呀,我等后辈有如此高明的先祖圣人,该是多么幸运。细雨霏霏中,我们拜谒高大庄严的老子铜像,参观神奇静谧的太初圣宫,攀登险峻雄伟的函谷关楼,眺望幽深狭窄的函关古道,流连忘返,不知归路。

我们愿,这里的军事文化永远成为学术范畴而不必实用;我们愿,这里的道家文化永远成为修身秘诀而发扬光大。那样,不但是函谷关的救赎,同样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救赎……

本文写于2018.03.19 

  本期作者:汪重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