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 | 诺拉·博松:住处

 置身于宁静 2022-06-13 发布于浙江

Image

  住 处 

诺拉·博松 / 诗  胡桑 / 译

我们住在一个没有河流的城市,只有

风或阵雨在这里划定

边界。夜晚

妹妹感到恐惧,但我们屋内

无人哭泣,也许

哭泣可以帮助她,也许会

让她发疯。她的声音

冷若冰霜。假如无需河流就可以

描绘距离,至少这些猜测

是可靠的:无人

走近我们的房子,我们已长年

没有见到父母。

然而一切并不可靠:这个城市

犹如三月的一片残雪。唯有风,

为雨塑形的风,

勾画出此地的终点。我们的房子

覆盖着冰雪,消隐于其中。

Image

 作者简介 

诺拉·博松Nora Bossong,1982年1月9日生于不莱梅。2001-2005年,在莱比锡大学德国文学研究所学习文学。2005年起入洪堡大学、波茨坦大学、罗马第一大学攻读文化学、哲学和比较文学。2006年出版处女作小说《地区》(Gegend)。2007年出版诗集《静止的狩猎》(Reglose Jagd)。2011年出版的诗集《墙壁前的夏天》(Sommer vor den Mauern)于2012年获胡赫尔诗歌奖。另著有小说《韦伯的记录》(Webers Protokoll, 2009)、《有限责任社会》(Gesellschaft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2012)、《36.9度》(36,9°, 2015)。译有阿联酋女诗人奴约姆·阿尔-甘内姆(Nujoom Al-Ghanem,1962-  )等人的作品。2009年9月到10月受歌德学院之邀参加“城市对话”项目,在南京居住过一个月。现居柏林与罗马两地。

 胡桑点评 

里尔克、特拉克尔之后,德语诗歌似乎总是与历史的负荷纠缠在一起,最为典型的是策兰,他是一个携带着集中营的苦难与晦暗突入德语腹地的诗人(尽管他不是德国人)。在战后出生的诗人中,来自前民主德国(东德)的格仁拜恩(Durs Grünbein,1962-  ),以强大的语言想象力对抗着空洞的消费主义社会,他的诗歌既拥有精妙的修辞诗歌又获得了广博的现实感和纵深的历史感。他在《蚂蚁般伟大》一文中说过,“如果诗确实能够再次吸收所有领域的养分,能够略微施展睿智和嘲讽的魅力,能够在最肮脏的历史和宗教的漩涡之上闪耀和舞蹈,那么它将变成一个惊人的巨兽。”的确,在与历史的搏斗中的,诗歌发育为了一只拥有庞大体量的巨兽。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德语诗歌逐渐获得了一种新的声音,历史巨兽的逐渐退去,让诗人们得以回归到日常经验、自然存在和个人存在之中,比如扬·瓦格纳(Jan Wagner,1971-  )、斯蒂芬·波普(Steffen Popp,1978-  )、乌尔雅娜·沃尔夫(Uljana Wolf,1979-  )和诺拉·博松(Nora Bossong),他们的诗显得更加精微,更加关注真切的个人处境。这些都是我们所陌生的年轻诗人,其中,诺拉·博松具有独树一帜的诗歌质地。

诺拉·博松曾被德国文学批评家吴尔夫·赛格布莱希特(Wulf Segebrecht)称为当代年轻德国诗人中才华最为卓异的诗人之一。然而,她的诗歌质地已经与格仁拜恩一代迥然相异。她并不追求修辞的强度,也不追求历史的紧张,但这不表明她的诗歌中不再触及冲突,相反,她的诗歌经常写到自我与他人的交往困境、个体内在与外在现实的碰撞、人类存在与自然的隔膜、人在传统中的失落。她的诗歌中往往流露出人类不可化约的孤独、人性的残酷,语调舒缓而又冷峻,不过,这与她本人在生活中的样子截然相反,2013年5月,我与她在德国明斯特国际诗歌节后的酒吧闲聊中相识,她喝着水果啤酒,总是在微笑,显得温和而谦逊。但这并不妨碍她对当代社会中的冷酷人性的剖析和揭示,并体现于她的小说创作中。

这首短诗《住处》选自她的第一本诗集《静止的狩猎》(RegloseJagd)。整首诗写了一对孤独而恐惧的姐妹,语言简易而清澈,没有炫技的成分,但是诗歌的内里似乎深藏着一个别样的世界,它在词语的水面若隐若现。这也许是另一种里尔克所谓的“出于必要”而写的诗歌。如果说,格仁拜因的诗歌是出于历史的必要而写,那么,诺拉·博松的诗可以说是出于存在的必要,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和人与人的无法沟通。她并不试图通过语言展示历史或澄清历史,而是对历史和人的存在感到疑惑,在她的诗里,缺少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不证自明性和首要性。正如她在《静止的狩猎》这首诗中写了一次失败的狩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试图征服的世界都变成了可疑的存在,甚至成为了令人恐惧的东西。

《住处》这首诗一开始就触及了一个封闭的、变动不居的空间。“我们”(姐妹)“住在一个没有河流的城市,只有/风或阵雨在这里划定/边界”,一所覆盖着冰雪的房子。“河流”本身是一种边界性的事物,它打开本地,通向远方,带来可能性。风和雨的存在又为这种封闭空间注入了一种不安的东西。而“冷若冰霜”(frostig)、“残雪”(Schneerest)、“冰雪”(Eis)这几个词语增加了诗的冷峻。在德语中,诗歌以“消隐”(verschwunden)指明了这个孤独空间(房子)的与世隔绝和脆弱。而这一切都指向人的存在的忧伤:孤独。诺拉·博松并没有刻意在诗歌中安排希望的微光,她屏蔽了希望,这正是她的写作特点:在孤绝的存在中揭示人的本质,她相信只有这种深刻的揭示才能让人获得清醒。

Image

胡桑1981年生于浙江省德清县。2007年-2008年任教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2012-2013年为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同济大学哲学博士(2014)。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2019)。著有诗集《赋形者》(2014)。诗学论文集《隔渊望着人们》(2016)。散文集《在孟溪那边》(2017)。译著有《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014)、《染匠之手》(奥登,2018)、《生活研究:罗伯特·洛威尔诗选》(2019)等。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