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友谊长存】王友谊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

 长啸_cx 2022-06-1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王友谊先生

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

悄然在我们的忙碌的生活中一去不返。

转眼间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一年的光景。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先生的好友、学生,

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先生的思念。

其中包括文章、视频以及书法作品。(按姓氏笔画排序)

好友篇

师亦友

   王宇信 先生

图片
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忆第一次与王友谊先生见面

王友谊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每年平谷书法界的“上元雅集”或回平谷探亲时,总要与他见面并畅谈。我们谈的话题较广,诸如平谷鱼子山的轩辕黄帝庙,刘店乡的丫髻山道教遗址的修复和道教文化的深邃,开发京东大溶洞和湖洞水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魅力相交融等等。也有我们对平谷老城东南角松柏森森的“圣人”庙大殿、牌楼、泮池和碑刻被毁的惋惜和慨叹……而更多的话题是,我们如何身体力行了,努力为平谷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复兴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宣传甲骨文知识、弘扬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共同道路上,殊涂同归,互相支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与友谊先生相识是在上世纪末的一个春天。从初次谋面到他2021年6月13日驾鹤西归,有了20多个年头了。我听说王友谊的名字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我的第一部书《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相亲们知道我是搞甲骨文研究的了。有一次回家探母,见到城关和平街支部书记王敬宽老叔,在与他聊天时,他对我说:“县里(当时还是平谷县)也有一个研究甲骨文的,叫王友谊。他想认识认识你,方便时我给你介绍一下,你们认识认识!”由于忙,所以也没特意安排,一晃就是几年过去了,来去匆匆中也一直没有见过面。我与著名书法家大康(康殷)先生是忘年之交,他当年应聘首都师范大学(即北京师范学院)新组建的书法研究所的推荐信,是我的导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和我(1983年已评为副研究员)写的呢!现存丫髻山上的大康题写的“丫髻耸秀”碑,还是刘店乡丫髻山开发公司张久成找到我,求康先生所赐墨宝促成的呢!大康先生让我拟好要写的辞,并要求是繁体字,以备他参考创作。我把拟好的“丫髻耸秀”四个繁体字给他,并不好意思地说:“康先生,我家乡穷,可没有润笔费呀!”康先生左手拿着大烟斗,右手一捋短胡子,豪迈地对我说:“你家乡要我的字,我尽义务了,不收润笔费!”过了几天,我把康先生写好劲道古朴的“丫髻耸秀”交给了张久成,他负责上石刻碑,现存山半腰廻香亭的西墙下。应该说,这是平谷唯一保存的著名书法家大康的真迹。但大康先生的原件题字呢,有一次我见到张久成同志问起此事。后来他调往别的单位,大康的题辞原裱好,挂在会议室,后来,旅游发展公司改组,会议室康殷先生的书法,也不知道被哪位懂行的“爱好者”顺手牵羊,给顺走了……就是在大康家,康殷先生对我说起:“你家乡平谷有个王友谊,这个年青人的古文字书法很有前途!”王友谊的名字,这才引起我的注意。但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一直也没有与王友谊有过什么联系……

大约是2000年春天,欣赏我的小朋友李雅静的书画藏品时,我对王友谊为他写的金文书法《散氏盘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雅静对我说:“这是友谊专门为我写的!你想认识一下他么?”我说:“知道此人大名已很久了,很想见他一面,认识认识!”雅静说:“等你看完东西,跟我去金海湖,王友谊在那儿等着你呢!”我说:“看东西的时间多得很,我们还是先去金海湖吧!”

李雅静的车子开的很快,还没有来得及细细欣赏马路边上的绿柳如烟,迎春簇簇娇黄和碧桃火红,车子就到了金海北岸的一处平整、宽敞的大院。院内有几座角铁搭制的场房,场房间有友放整齐的木垛。有一种预制板搭制的办公室,门对中心的广场,窗户面对湖光山色的金海湖。进得屋去,见屋子中央有大长条桌,桌上铺着白色的毡子。在桌子临窗的一边,靠右桌角放着笔架、墨池、笔洗,靠左的桌角放着一卷(刀)宣纸,在屋子的北头,有几个放着书和杂志的书架。一个看上去四十多岁,面容清瞿,透着精明干练的人热情地迎了上来,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并互相寒暄了“久仰!久仰!”,觉得十分亲切。承蒙雅静先生的精心安排,我们这两个“久仰”了好几年的未曾谋面的“文友”,终于在金海湖畔实现了见面的愿望!友谊先生谦虚诚恳、坦白热情,非常有亲和力。我们一见如故,就成了敞开心菲、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谈甲骨文研究,谈甲骨文书法,谈甲骨文书法创作中遇到的无字问题,谈根据时代和创作的需要,适当“造字”和“借字”问题,但要符合文字偏傍部首的“造字”规律……如此等等,不仅谈兴十足,而且话题相当广泛,且有不少共同点,可以说,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此一时,彼一时也。原来,友谊先生家中的创作环境较为窄仄,展不开身手。雅静先生惜才爱才,特意在金海湖畔他所办的木器加工厂内,腾出一栋办公房,给王友谊先生做书法创作研究室用。有了这样山水之间的书法创作环境,友谊先生在这里就可以说是大有用武之地,凝心聚力,进行他的书法创作与研究活动了。我对雅静这样支持文化事业的企业家,表示由衷的敬意!友谊先生甲骨文书法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与雅静这样的企业家和平谷区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我与友谊、雅静谈天说地,边品茗香茶,边欣赏窗外金海湖水天一色的美丽风景,真是心旷神怡。友谊还不时拿出他的书法新作,或收入集子的获奖作品,让我们观摩、品味……窗外的美景,眼下的美文,座上的同道者,真是难得的人间美景和最惬意的享受!

谈得十分尽兴后,友谊先生也戛然而止。对我说:“宇信老兄,雅静小兄弟特意为我做了一只小樟木箱,留我珍藏文稿之用。希望您能为我用甲骨文题几个字!”我说:“好!”从友谊先生手中接过毛笔,蘸好墨,略微想了一下这几字的甲骨文字样,再在另纸上试了试笔,就凝心屏气地写下了四个甲骨文“契斋藏珍”,并写上了年月日及我的名字。

这是我为王友谊先生写的唯一一份甲骨书法字(其后为他写的《王友谊篆书·四书》序等文字稿不算其内),也是我和王友谊先生第一次的“见面礼”,和作为多年“文友”的开始。我想,友谊先生的“契斋藏珍”樟木箱里,珍藏的是他一生追求甲骨文学古文字书法事业的精神和留给他学生们和朋友们应加以继承和弘扬的对祖国、对家乡大美山河的热爱!

我们怀念王友谊先生!

    2022年5月16日于北京方庄芳古园“入帘青小庐”

             王立志 先生

图片

              龙开胜 先生

图片

              叶培贵 先生

图片

              白煦 先生

用生命之火书写心中的艺术

——追记友谊兄

6月16日上午,去平谷参加了王友谊的告别仪式。书法界去的人很多,陈洪武、王世征、刘文华、李松、洪铁军、孙宝麟、李晓军、陈平、王镛等等,还有许多不认识的人,可见友谊的人脉十分广泛。听建丰说,友谊在抢救期间挺了10天,终究没能战胜病魔。

友谊的豪侠仗义在书法界是出了名的,他从不计较来者何人,一律热情接待,无私奉献,真是施恩不图报的忠厚长者。

去年夏天,我的《追梦水云间——白煦的水墨书暨白煦书法作品捐赠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我给他发送了展览公告,他说:“你的水墨工夫太厉害了。“望”字写的太有意思,美极了!,真想去看看展览,身不由已啊。”我说:“嘿嘿,谢谢老兄!到现场看原作墨韵效果更加有味道!水墨只有真迹才能体现妙趣。”经反复沟通,友谊终于下了决心说:“就这么定了,再难也要与白兄见一面,拜读兄之大作!”

于是,在了解了国图附近医院的情况后,我专门请了几个年轻人负责照顾友谊,终于在8月1日上午,迎来了专程从平谷赶来的友谊(头天刚刚做了透析),他虽然清瘦如常,但精神饱满,行动敏捷,我陪着他在展厅慢慢观看,他看得十分认真,不时驻步凝视,细细品味。转完一圈后,我俩坐在厅外休息,坐下来后,我对旁边陪同的杨家伟等人说:“看见没有,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啊,昨天刚做了透析,今天就来看展览了。”

以友谊这样声名卓著,获奖无数的大家,然而又是极需照料的重症病人,真可谓“君子一诺,驷马难追!”,他侠义豪爽的性格,孜孜不倦的追求,有如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用生命之火书写心中的艺术”,让我动容。

2020年底,恩师欧阳先生仙逝,正在治疗的友谊悲痛不已,泣不成声,我赶忙安慰他“把这深情凝于笔端,写入你的文章吧”。因为他表示要写一篇纪念欧阳先生的文章。

深受友谊精神鼓舞的我,始终记着他来看展的那一幕,以及他对水墨书的高度评价。我们的交谈,他的赞誉,成为我继续探索水墨书的动力。

当我说起黄埔一期成就突出的诸君和友谊的影响力可以告慰先生之英灵时,他高兴地说:“是啊,《诗经》已经写完啦,已经装裱成册,《春秋》已接近尾声,透析期间完成了5万多字的大篆国学经典书写,实属不易,近期(王友谊篆书大系)近十万字十五个系即将面世,线装新印。”

我回答:“恭喜老兄之大作问世!真是用生命之火书写心中的艺术,让它绽放美丽的花朵。”

2020年10月,友谊、宝麟和我三家在密云宝麟的农家小院聚会,相约下次在竹石山馆再聚,近期正待联系,孰料……

友谊虽已西去,但他用生命之火书写的国学经典篇章,已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当我们捧卷阅读之时,仍将时时感受到那仁厚真挚的温馨!

白煦于2021616

王友谊先生告别仪式当天下午

              刘文华 先生

图片

              刘正成 先生


吸收考古新资料:王友谊篆书的断代史特征 

我谈谈关于王友谊的书法,也是对我二十多年前对王友谊书法评论的补充。我当时对两位书友做了一个评论,这个评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也受到批评,一个是孙伯翔的楷书,一个有王友谊先生的篆书,觉得我的评论有点过了,因为他们俩人都是平民书家,觉得我在他们那里得到什么东西,巴结他们。

王友谊篆书的代表性

今天我要谈的,就是王友谊书法的代表性。我用吴昌硕和篆书与王友谊篆书的学术含义,也就是书法的断代史特征进行比较,为什么具有代表性呢?就是王友谊篆书在当代书法史发展中的艺术特征,王友谊是迈过从吴昌硕进入我们当代的新的考古资料吸收的当代史的标志。

吴昌硕对邓石如是一个发展,邓石如主要是小篆,他的主要贡献就是解密了篆法,就是如何写篆书的问题,在他之前,篆书是不可为之书,自他以后,5岁童子都会做篆书,他解密了篆书的笔法。吴昌硕和邓石如有密切关系,但是他的着力点在大篆,他把大篆,西周的大篆,东周文字《石鼓文》对书法是一个巨大的影响。我认为如果说有几个坐标点,坐标点就在王友谊身上,我就没有坐标,我的两个书友中,孙伯翔是北魏楷书,王镛是北碑的隶书,这两个人是我们代表书家中的重要坐标。孙伯翔、王镛还在碑学范围之内,王友谊取法的就是甲骨文简牍的书法,他把甲骨文用草篆的方法用到他的篆书中间,而把简牍的隶书的笔法用在他的篆书中间,构成后碑学,他不是属于乾嘉碑学概念的范围之内,他不是康有为总结碑学范围的之内,王友谊先生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他走到后现代这么一个新的领域,改变了像吴昌硕他们亦步亦趋的金文,或者叫像邓石如那种小篆,他吸收甲骨文简牍的书法,所以他临了很多,他从金文、甲骨文、简牍的笔法中吸收新的营养,形成了王友谊的篆书笔法,这个笔法现在这个时代,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篆书的新的写法,草篆进入了篆书,但他也有很规范的其他的小篆。但这种新的笔法新的结构是王友谊传统继承创新的很重要的部分。

如果我们放回去二百年来看,他的特征就非常明显。当然我们做艺术史的研究应该放的更长远,我有一种预期,他的代表性在这个地方,我不是直接给吴昌硕或者是其他的孙伯翔们一般价值环境中形成的的这种新的艺术,我觉得是值得我们今天研究。

我这几十年,都在研究中国古代价值体系里面,放在什么位置上,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我最近考虑黄宾虹和林散之、陶博吾怎么排,怎么比例,我**在研究这个东西,就是怎么样发现他的特质,这一点还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平谷赋》是对生活、对历史、对人类的感情,具有文献的价值。

王友谊研究文字学,下了很大的工夫,包括写《四书》、《十三经》,并把这些写出一件件作品,如果说收藏的话,我建议要收藏这些作品。我今天看展览受到感触一点《平谷赋》这件作品让我非常惊讶,这一件一定是一件传世之作,写赋这篇文章的这个人已经去世了,40多岁就去世了,我认为他这一生就是为了写这个赋的。而王友谊先生在一天之内一气呵成把这篇赋写完,那代表平谷的感情,平谷人对平谷的感受写出来,一般人是写不出来这么多,这代表了情感。这些收藏会传世,你收藏下来,再买几个石头把他刻出来,平谷就因为你这个赋会名扬历史。我们今天书法的文心、诗心在什么地方,就是表现我们时代的生活,我也不要求每一个书法家是作家,你写什么选什么,这个时代的记忆非常重要,文献价值非常重要,这个赋你可能写《通州赋》,就不如《平谷赋》,因为你的文心在这里,你的诗情表现在这里,他写的赋,我们也不是每个人都写唐诗宋词,而这《平谷赋》作品就是平谷人完成的,传世之作。

今天书法有高原没高峰,什么高峰?要达到文化的高峰,《平谷赋》这件作就能在这里闪光,历史的光芒,二百年以后,评估什么东西,既谈到评估的历史,评估的变化发展,《平谷赋》这件作品就是书以文传,文以书传,这给我们当代书法家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不是把书法门槛写的很高,你一定要成为诗人,但你可以选择,你和其他的作家诗人合作也可以,你写这个文就代表你对这里的感情,代表平谷,这一生对平谷的贡献,从《平谷赋》中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其他作品都灰飞烟灭了,就《平谷赋》一定会留下来。这一点我认为当代书法要参照,让我们的书法既有断代史发展的特征,超越了乾嘉碑学的特征,就是对书法的吸收这么一点形式方面的新的创造,同时又带给我们对生活、对历史、对人类的感情,具有文献的价值。

可能王友谊在这方面还能有什么新的创作,为时代的记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生活在这个时代,对生活的热爱,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就像《兰亭序》、《祭侄稿》一样,继续努力,也许少写个字,研究这方面的,写出来传世之作。‍

刘正成

2019.8.24

(此文经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此注)

              刘俊京 先生

图片

             刘洪洋 先生

图片

              刘颜涛 先生


复兴以来,书法热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迄今凡四十年长盛不衰,实其它艺术门类若夫诗歌、美学、红学诸热极一时者所不及也。书之体也,林林而群;书之风也,总总而生。争奇斗妍,异彩纷呈,活跃者似以行草为最,盖时代风气使然耳。若夫篆籀古体,以文字久远而隔膜,则研习者寡,故有小众书体弱势书体之谓。然就书法史冷觇覃思,甲篆隶简之行世,几二千年,较之行草用世之时,其久也远甚。况今世甲骨楚简之新资料时有新发现,遂使篆体成时代书法之新亮点。盖甲金篆隶俾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大为扩展,当令墨海翰林额手而称庆矣!能化甲骨之简远、楚简之烂漫于商周秦汉篆书者,当尤具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由是观之,王夫子友谊先生作为当世屈指可数之著名书家,其影响地位不唯在篆书界,更在当代书坛也。   

先生之作,践行其“弘文扬道、承古开新”之宗旨,以放眼历史与时代交汇之视野,集数十年沉潜传统经典之功力,终能融古铸今,傲然挺立,成自家风貌。明沈周画山水以粗笔与细笔二法兼善垂名画史,友谊先生亦然,其大字或浓墨酣畅雄强浑厚,或枯笔飞白质朴苍茫,小字则稚拙典雅,简远率真,尽显大家万千气象。

尤为世人钦佩仰慕者,乃先生于耳顺之年,以抱恙之躯,忍十余载病痛折磨之苦,篆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孝经》《三字经》《道德经》《金刚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宏篇巨制数十万言,其勤奋刚毅震古铄金,感召后学。

先生真诚正直,宽厚谦抑,君子器度,大家风范。辱蒙不弃,属余为其《春秋·定公、哀公篆书册》题签作跋,于先生或为谬赏提携,于余则及追陪杖履,实此生之幸也。

因略缀数语,聊表敬慕之意焉!

岁次辛丑处暑之日

末学刘颜涛拜识于滌心草堂

              齐作声 先生

图片

              李松 先生

图片

              李晓军 先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涛 先生

图片

              邹涛 先生

我的好老哥—王友谊

和友谊老哥的微信聊天,停留在2021年6月3日,在那前一天,我给他发去生日祝贺,第二天也就是3日一早,他回了三个语音,让我告诉他地址,要把新出版的《王友谊篆书大系》给我寄来。听声音,和往常也没什么区别。下午,王彦兄发来微信语音,说友谊好像状况不好,我说,没事,他每次都能逢凶化吉的。王彦说:“这回不一样,是凶多吉少。”我没在意,让他和友谊的学生孙浩再确认一下,有啥情况告我一声。然后,就没然后了,13日传来噩耗,老哥就这么走了。

认识友谊老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84/85年左右),忘了是什么机缘,那时我在公安部工作,他85年入学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先生办的成人班,经常进城,我们也就经常见面。

八十年代后半期,他进城办事,总会顺便到我办公室坐一会儿,那时他主攻甲骨文,我也喜欢古文字,偶尔一起耍几笔,和他开玩笑说我再写几天就要超过他了,他总是不以为然地冷笑几声。他家在平谷,去一趟不方便,都得等他有车进城时,一起去玩一两天。他家,总是高朋满座,李松兄等他北师院同学不少都是在他家认识的。大家在他那儿常常糟蹋他的宣纸,一写写几十张,第二天起来看,没几张好字就都团了。友谊说:你们不糟蹋,我自己也会一天糟蹋一刀。要知,大家兜里都没俩钱,谁练字舍得一刀刀糟蹋啊,大家喜欢去他家糟蹋纸,好吃好喝寻开心,他也从无怨言从不生气。在北京乃至整个书法圈里,都知道他是绝好脾气,绝好人缘。

1991年我东渡扶桑,算来也31年了。记得97年我在中国美术馆办个展,请他帮忙把展览作品托裱,做板、框,友谊老哥二话没说,全给包了。他大我十三岁,一直以兄弟待我,我也一直觉得他就是个老大哥,是真的好老哥。

2016年友谊老哥携老嫂子来游,命俺刻印,说要用于篆书《诗经》册页,于是就急就了一方。第二天旅行社安排他们去大阪旅游,晚上又来电话,命我再刻一方朱文配对,隔天再来名城取。老哥喜欢我给他刻的印,八十年代在平谷他家刻的印,是他早年最常用之一,据说在山东笔会时丢失,若干年后有人出高价卖还给他,把他气够呛。这事一直没跟我说,若是跟我说,我肯定和他说,再刻一方便是。

2018年,他给我来了个电话,说要邀我帮他主持平谷篆书论坛,我一个游离于书坛边缘的人,本不该参与,王彦、徐海等诸兄都希望我勿推辞,用大家的话:冲着友谊这个人,也不能推了啊。这个活动,平谷政府给了一部分资金,友谊个人又拿出二十万,论坛得以顺利举办,都是因为友谊这个人!论坛很顺利,很成功,纯是托了他的福。论坛结束后,他带我去了他家,一进门挂着一张我的小楷,是我前几年在荣宝斋书法馆展览时,他买的。他非要买,而且还非要买三件,我拦不住。老哥是国内顶级书法大家,买我的作品,纯是捧场,他是怕我的个展遭冷场。老哥待我如此,我除了感谢还能说什么!他还带我去了地下仓库,几百上千刀各种尺寸的纸,说,啥时候来写字不?我说,我那是糟蹋纸,老哥说,你随便糟蹋。

2020年元旦,我们微信聊了半天,告诉我要把十几年来写的作品集成《王友谊篆书大系》出版,这是大好事,可以给书坛留下宝贵的篆书艺术作品,《篆书大系》洋洋数万言,可谓宏篇巨著,老哥说,准备请刘正成、胡抗美等先生写序,也命我写一篇。我说我合适吗?老哥说,你对我最了解。这事儿我自然也不能推,我很高兴,这是看得起我这个小兄弟不是。

2021年6月3日,友谊告诉我说《王友谊篆书大系》第二部已出版,让我告知邮寄地址。老哥的这部巨著是一生心血所聚,是他书法艺术和学术的集大成,应该回去祝贺才是,只可惜,这是个特殊时期。那天下午他身体骤变入院,就再也没能起得来。他学生后来跟我说,3日的语音,可能是他和朋友间说的最后的话。呜呼,哀哉!

又是一年宅家,还是回不了京。真想再起老哥,向老哥请教,一起探讨学术、艺术,哪怕糟蹋他珍藏的十刀八刀好纸。

2022年6月2日于九松园

              冷万里 先生

图片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一日,我和友谊师兄随北京市西城区文化交流代表团赴日本东京都中野区进行工作交流和访问。在中野区期间我们先后举办了书法展和交流笔会,深受日本各界朋友的欢迎,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书法交流是这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友谊师兄是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德艺双馨,从展览开始到笔会期间,他的作品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的推崇,他在日本期间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今天是友谊师兄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回想往日就好像昨天发生的事情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慨万分。我和友谊师兄曾经是同窗、同事,又是我的良师益友感情比较深厚。今特此撰写一幅对联以表我的深切怀念之情,“翰墨扶桑传友谊,文明赤縣谱华章”。

              张锡庚 先生

一樽清酒奠芳魂,明月有情照两知

又是一年端午至,每逢佳节倍思君。近来每阅及篆书,便忆及故人。与君阴阳两隔,竟已近一载。友谊兄,飘零他乡,尚篆否?

君遍读古文,通习古篆,深研古法,通各书体而最善于篆,以行入篆,通贯千年古字,一扫古篆板滞之气,朴厚洒脱,令垂暮之字,重焕异彩,四海之内,声名大振,君此等旷古之奇才必留名千古。

尤忆戊寅春,余赴京修书,适与君共事。日梳文辑字,埋头书稿;夜舍间漫论,畅谈古今。相寝一室,往往促膝长谈,连夜不寐。君寓京畿平谷县,无论鸿儒布衣,来者皆客,胜友如云。佳书共欣赏,异议相与析,雅若随园当年。每樽酒在手,酩酊而不醉,慷慨挥洒,何其尽兴!

己丑初夏,余因祸获疾,仍以书为志。至甲午秋,余赴京办展,君莅临现场,一别数年相见,彼时君亦身负沉疴,不期而会,忍看消瘦影;患难相对,虽非同病却亦相连,志同而道合,皆愿以病躯留书作于天下,遂谋定书法联展,以了宿缘,取平谷、常熟各一字,请沈鹏先生题 “平常心”。自甲午至乙亥,凡六年全国巡展一十二回,作品千件有余。老当益壮,不悔初始之心;病且益坚,不坠艺学之志。金兰契阔,白首同归;世目昭彰,山高水长!

每每忆起,往事憬然赴目,浮生欢娱,尽在窗下笔墨;一世风尘,所得半生疾苦。轻烟一缕祭天堂,泪眼难晴频扑簌。尘缘了却,前事悠悠怎可忘;情深潭水,壁间墨迹君犹在。

君去矣,余当承君之志,教书育人,宏书法大业,不缀笔耕。呜呼!一樽清酒奠芳魂,明月有情照两知!

壬寅初夏

张锡庚

              胡抗美 先生

图片

              高庆春 先生


   篆香澄怀思故人 
     

王友谊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昨天建丰兄发来微信,平谷方面拟举办网络追思活动,想起与友谊先生交往的一幕幕,如同昨日,浮现眼前。  

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世纪之交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那些年中青展竞争十分激烈。记得我投了一件八尺四条屏楚篆作品,22年前写这一路的作者全国几乎没有,投这一路的作品也非常冒险。当时评出60件获奖作品,而我的这一件居然进入了获奖候选的100件行列,虽然没有获奖,但我这一种新追求得到认可,吃了定心丸,对我往后书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已经十分满足了。事后得知应该是评委王友谊先生提名,而且他在评审座谈会上,对我那件作品没有获奖而深感惋惜,还提到我的名字,发言后来在《中国书法》杂志上刊发。这件事让我这个东北边疆的无名作者深为感动,心生敬畏,永生难忘!我与友谊先生素无交往,他完全是凭着艺术标准和良知履行评委的职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再后来我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评审,想到友谊先生的高尚的艺徳,心中正能量满满的,更体会到书法艺术一代代相传,更重要的是优良品德的传承和延续。  

友谊先生酷爱篆书,举凡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石鼓文等都用心研习,成绩斐然,成为书坛少数几位以篆书闻名的书法名家。他深知篆书的传承不易,培养此类人才更为急迫。因此从十多前开始,友谊先生就以平谷为基地,并自筹经费,每年举办“上元雅集”公益活动,重点推出篆书类优秀青年作者。这一做法在书坛引起热烈反响,培养出一批批写篆书的青年才俊,为篆书这一书体中的小众弱势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功莫大焉!他对身边的青年作者也竭力扶植和帮助,有慕名远道求教者,更不惜代价,管教管吃管住,传为美谈。

记得2015年冬季,由我具体负责组织“书法进万家走进平谷”的一次公益活动。在王友谊先生的带领下,书法家一行冒着凛冽的寒风,深入到乡镇村屯为书法爱好者授课辅导。当我们看到农民朋友拿起毛笔认真临帖书写的场景,听到农民朋友表达出对书法的无比热爱之情的那一刻,无不感受到做为平谷书协主席的王友谊先生,为普及书法艺术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平谷区作为“书法艺术之乡”名不虚传,因为这里有一位王友谊,这是所有到场的书法家们强烈感受和共识。

 还有一次在三河举行的公益活动现场,与友谊先生同行,见他消瘦了许多,随身带两个保温杯的药罐子,自己介绍每天早睡早起,保持休息好。当时了解到他正以顽强的毅力在与病魔做斗争。后来听说曾几次住院治疗,饱受病痛困扰,只能从心底祝福他早日康复。想不到去年此时,传来噩耗,友谊先生离我们而去,令我十分悲伤。友谊先生的离去是书坛的损失,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告别仪式上,我代表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书写了巨幅挽联:“学深枕茫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三千年黄钟大吕声犹在;品洁圭璋更笃定专攻馀力授教,弟子辈春桃青李势如虹。”                 

友谊先生精神永存,他所播下的书法艺术种子,正在神州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高庆春
2022.5.7

              郭孟祥 先生

图片

              曾翔 先生

图片

              潘文海 先生

图片

              龚士宏  先生

图片


学生篇

王振林


书风高古千秋范,德艺双馨万世名

——深切缅怀王友谊老师逝世一周年

王振林

2021年6月13日,王友谊老师在与病魔的顽强抗争中,突然病逝。一位书法大家走了,这是中国书法界的重大损失;一位土生土长的平谷文化名人走了,这是平谷人民的重大损失;一位德艺双馨的书法名师走了,这是所有“上元雅集”成员、先生弟子的沉痛损失。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时间发出讣告消息称“王友谊先生在篆书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对当代篆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书法文化特别是篆书文化的传承光大做出了贡献。他的逝世,是书法界的巨大损失。中国书法家协会致以深切的哀悼。”平谷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加了6月17日的告别仪式。社会各界闻悉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几天时间里分别以看望和慰问家属、参加告别仪式、书写挽联、撰写悼念诗文等多种形式表达怀念和哀思。

一位书法大家走了,他用一生的努力拼搏,在书坛上树立起一座历史的丰碑;一位热爱家乡的文化名人走了,他给家乡人民留下神话般的永久影响力;一位德艺双馨的名师走了,他给弟子们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时光飞逝,先生离开我们转眼已近一年了。回忆与怀念于时间的河流中沉淀升华。在友谊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最好的缅怀和纪念方式在于发掘和发扬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他的宝贵精神品质。

在此,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回忆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人格品质。在我眼里,王友谊老师有五种可贵的精神:

一、爱书法如生命、一生主攻篆书的虔诚敬业精神。

他对书法的爱是发自内心的酷爱、挚爱,视书法为生命般的爱。他坚持守一之道,一生对书法不离不弃。平生他经受住了两次外界诱惑的考验。一次是他父亲想把他培养成为一个鞋匠。“袖里藏金,不如手艺在身。”在那贫困的年代,当个鞋匠的优势在于可以娶妻生子养家糊口过富裕日子,但他没有服从父亲的决定。再一次是1985年,他去首师大书法大专班学习,时任县委书记曹学坤让他兼职入校学习,但他毅然辞掉了让人羡慕的供销公司经理职务,成为一名脱产学习的专科大学生,后又参加了本科班。出于对书法的挚爱,他做到了抛名舍利。

几十年来,他坚持每天五点多起床,两小时雷打不动的早课临帖。他临帖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除了吃饭外,从早晨六点一直到晚上十一点,高峰时临帖一天要用一刀纸。除了书法,他没有别的兴趣爱好。我看他生活太单调,2019年春天,就主动驾车带他们老两口到北寨赏了一次杏花,到蓟县赏了一次梨花。他爱人感慨:“平谷办了这么多届桃花节,北京人都来平谷赏花,但他一次也没出去赏过花。他就是一天到晚写字、写字。”鲁迅曾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王友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牺牲了旅游、休闲和娱乐,牺牲了对其它生活的追求和享受,牺牲了睡眠休息和健康。

他多次获得全国书法大奖,他当了多届全国书法大赛评委,荣誉与地位没有让他停止追求书法艺术的脚步。学习,学习,再学习;临帖,临帖,再临帖,永不满足。“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王友谊挚爱书法,以书法为职业,对家乡、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常怀感恩之心、倾心回报家乡的赤诚奉献精神。

王友谊为人忠厚正直,心地纯朴善良。对家乡父老,对生养他的这片热土,深怀感恩之心与报效之情。他常说:我要对得起平谷,我要为平谷做点事。我是个书法家,我能做的就是以艺回报家乡。事实上,他一生都在倾心竭力地以艺回报家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邀请欧阳中石、杨再春等名家大家来平谷办书法班,启蒙书法艺术。1993年,他策划推动中书协在平谷举办了“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展”,成为平谷有史以来的首届全国书法大赛。扩大了平谷的影响,也推出了一批平谷书法人才。为了扩大对平谷地域旅游资源的宣传,为了使书家以书法表现平谷时有较好的承载内容,王友谊通过朋友陈平,邀请杨金亭、周笃文、刘征、张结等十位全国著名诗词大家来平谷采风,创作了歌咏平谷风光的150多首诗词。2011年11月,王友谊自筹资金12万元,出版了《歌咏平谷诗文集》5000册。这本经典被书家沿用至今。

他得知中国书协开展争创“中国书法之乡”的消息后,立即向平谷区领导宣传争创书法之乡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创造条件,补齐短板。2012年,申创成功,平谷成为北京第一个“中国书法之乡”。2017年7月开始,平谷区开展“中国书法之乡”提升工程。他以顾问身份,以抱病之躯,深入乡村社区培训班指导。为了推动平谷和全国篆书事业的发展,他殚精竭虑,策划组织了“与古为新·篆书平谷论坛暨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成为2019年全国书坛十大新闻之一。他报效家乡热土,竭尽全力做实事好事。为此他也曾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付出了人情和面子,付出了书法作品和资金。他的所做所为体现了赤子情怀,体现了赤诚的奉献精神!

三、篆写文化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精神。

自2007年至2010年,王友谊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四书-王友谊大篆写本》。2011年1月,该套书出版发行,共五万余字。之后,他又用大篆书写了《周易》《尚书》《诗经》《道德经》《论语》《说文解字》《三字经》《孝经》等经典,于2020年公开出版了《王友谊篆书大系》,这套传统文化经典,线装彩印,具有收藏价值,成为当代中国书法史上一大文化工程。

王友谊书写《四书》《五经》的浩大工程进行了一部分,《周易》、《尚书》《诗经》已写完,《礼记》没有写完就病倒了,为写《春秋》做好了资料准备。用大篆书写传统文化经典,其书写文字之难度、耗时费力之难度、其出版费用之难度,都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但是,王友谊却以抱病羸弱之躯,以一人之力默默地承担了。他说没见到有人用大篆完整地书写“四书”“五经”,这是历史的空白,他要填写这个空白。他用大篆写先贤文化经典,是为了让古人经典以古文字的面貌传承下去,这是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他强调书法家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不能以金钱为创作目的。他说:“我也卖书法作品。但我卖作品的钱一半是为维持生活,用于看病吃药治疗,一半是要以书养书,购笔墨纸砚、购工具书、出版书法作品。书法家要干弘扬传统文化的事,干对社会有利的事,干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事。”这掷地有声的话,体现出他的为人、他的思想、他的境界。这是以艺报国的赤诚之心,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精神,是大家不愧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这惊动书坛、惊动世人的不俗之举必将为历史留下耀眼的光辉!

四、创办“上元雅集”、砥砺薪火相传的仁义博爱精神。

随着王友谊名声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前来拜师的人越来越多。王友谊敞开胸怀收徒,不分关系,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不分学历。一百多个弟子,平谷籍的三十多人,外省市的七八十人。年龄大的有七十岁拜师的周稳,年龄小的有四岁拜师的孙浩。授艺时做到了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他因人施教,对弟子既教方法,又把方向。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我自2007年开始学隶书,到2013年感到写不下去了。我找到王老师倾诉,他说:“你可能是到了瓶颈期,换一下书体,写篆书吧。”就这样,我由写隶书改为写篆书,找到了感觉,就坚持下来了。并按老师指导的不同书体兼学,以书养书,先后又学了魏楷、行书和大篆。老师对我学书法起到了把关定向的作用。

德高者为范,才高者为师。王老师是德艺双馨的名师大家,他不仅授艺解惑,更正己为范,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使师生关系发展为互敬互重的真诚朋友关系。他平易近人,对学生不摆师长架子,而是关心厚爱。弟子有事相求,他都尽力相助。弟子上学困难,他就出资相助;弟子想求职发展,他就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多方协调促成等等,这么多弟子这么多年,一直追随他拥戴他,不仅是他的书法艺术令人神往,更因为他高尚的人格令人心悦诚服。

古有兰亭雅集,那是文人自由唱和的雅集。今有上元雅集,那是弟子聚于王友谊这杆大旗之下,聆听老师教诲并不断成长的雅集。王友谊自2009年创设“上元雅集”,一路走来,“上元雅集”已成为国内书法品牌,成为以篆书为核心,集讲学、展示、评比、交流于一体的平台,以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展现了中华篆书的正大气象,展现了古老篆书在当代所焕发的青春光芒!欧阳中石先生倾情题字“上元雅集,桃李成行”。至今,“上元雅集”已经走过了十三年,办了十三届。从他花钱自办,到求人资助相办,直到政府支持。为筹办这十三届雅集,王老师操心费力,付出了心血!有了“上元雅集”的影响力,才诞生了“全国篆书看平谷”的可喜景象。王友谊创造了“上元雅集”的荣耀与辉煌!

五、从容面对生死、顽强与疾病斗争的乐观抗争精神。

从47岁开始,他先后检查出了肝病、肾病、糖尿病。2017年 5月做了肝癌手术。2020年2月开始做透析。2020年12月,他又做了胃癌手术。20多年来,他饱受疾病的折磨。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情绪,没有影响他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他每天仍乐观地、不知疲倦地临帖、创作、读书、学习,为推动书法事业奔走呼号。就像没病一样,乐呵呵地笑对人生。

早在2003年,五台山一位法师曾郑重地告诉他,寿命57岁,那年他已54岁。之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2004年,他因肾病住进平谷医院,后因病情严重又转到北京302医院。他出院后到平谷医院去看同室的病友,一打听才知道三位病友已去世了。他感到震惊,他更思考自己的生命还有多长,在有限的时间里还应再做点什么?思来想去,他决定在有生之年用大篆书写《四书》。随即他到北京琉璃厂购买各种版本的《四书》资料。用3年多的时间,带病把《四书》写完并出版。一个被大师认定生命将尽的人,一个看到同室三个病友离世,而自己重病在身不知何时会离世的王友谊,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病,不是忧虑自己何时死,而是想到写《四书》。只要活着,就要为这个世界干点事,就要让有限的生命发光,为历史留下点东西。很多癌症病人当听到患癌症时精神很快就崩溃了,他们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死亡的恐惧吓死的。王友谊在死亡面前,没有被击垮,没有绝望,没有被吓死!而是向死而生,表现了卓然的勇气和智慧!

每每和先生谈及占卜之寿命与实际年龄的偏差时,我们开玩笑称他是新时期的了凡先生,古有了凡先生用日行一善的修为改写命格,今有王友谊先生用书法修为改写了命格。听到此,先生则哈哈大笑表示认可。他那爽朗的笑声表明了无比达观的生命态度,至今犹在眼前、犹在耳边。他看淡生死,超越生死,从容面对生死,先生的精神境界,高山仰止!

王友谊,是书法界一面旗帜,一位领军人物,在精神上是我们的楷模。我拟“书风高古千秋范,德艺双馨万世名”挽联献给他,并以此联命名此文,以缅怀我们大家共同敬仰的先生!

盘峰垂首致哀意,泃河咽咽放悲声。

友谊大师千古!

                                2022年5月10日


马耘

图片

马乾

大爱无声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与先生相识并拜入门下,早晚聆听教诲,受益终身。先生往昔的音容笑貌,总是不自觉地在眼前浮现闪动。在书法专业上,先生指点迷津,在做人处世上,先生更是以身垂范。先生的宽厚博爱远近闻名,虽然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一年,每次回忆与先生谈艺论事,都能体悟到先生的博爱。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先生刚从北京学习回来,在书坛上还没有多大名气,但是先生就已开始收徒授艺,“教学相长”是先生嘴边常说的一句话,后来随着先生在书法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名气地位随之越来越高,但是先生一如既往,“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广收门徒普惠天下,这是先生对书法爱的一种体现吧。

2012年,可以说先生以一己之力使“中国书法之乡”这块金字招牌落户平谷,随之而来的区级培训、讲座、展览,日程安排满满,但是先生对学生的登门求艺问道之事,以及对下一代的培养从来没有慢怠之心。

记得在2019年5月下旬,先生拖着病体,依然参加了由教育系统主办的“大美少年行”书法展,展标为先生亲手所书。在近3个小时的活动中,先生冒着酷热,和每一位小作者亲切交谈并与之留影,206名小作者,先生一一指出其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中间没有休息一分钟。先生的言辞话语中,传递的是对下一代深切关爱,先生的眼光中能感受到那份奖掖后学之心情。

如今平谷下至垂髫稚子,上至耄耋老人,受先生的指引,在书法的道路上正向着未来前进,这就是先生的爱,这份爱包含了他对他一生所追求的书法事业的挚爱,这份爱包含了他对他学生的关爱,这份爱包含了他对平谷的下一代的厚爱,更包含了他对养育他的故乡的热爱。

2022年6月10日晚马乾写于家中

王凤歧

缅怀王友谊先生

一、

曾执万管柔毫,帖间觅宝,碑里寻珍,铸今熔古承先智;

又恋一方热土,纸上遗情,墨中藏爱,育李培桃启后昆。

二、

襟一怀桑梓情,写尽桃花和泃水;

追七秩春秋梦,化开甲骨与金文。

三、

领步篆坛成巨匠;

沉身墨海铸丰碑。

王凤岐撰缅

王东红

图片

王洪权

图片

王墉

图片

孔桂红

图片

孔祥宇

图片

刘建丰

图片

刘晓霞

图片

刘博祥

图片

大贤传圣道    友谊开新篇

——写给王友谊老师的信

尊敬的友谊老师:

您好!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回想自二〇〇四年始我受教于先生门下学习书法至今十六年时光倏忽而过,先生的悉心教导时常铭记在心,先生的无私帮助如春风般温暖着我,指引我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先生视书法为生命、敢为天下人楷模的德才更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和追求的目标。

辉在北辰,吾心往之。先生居住北京平谷,负责书协工作,作为中国当代篆书的领军人物在个人艺术成就方面本已达到中国篆书的最高度,自可安享生活,继续创造个人的艺术辉煌,但先生心中有大爱,亲力亲为,带领全国各地的篆书名家组成上元雅集书法团队一起奋进。十多年来,先生除了把自身的艺术成就倾力传授外,还先后邀请了当代古文字大家王宇信、葛英会、于成龙,各书体大家胡抗美、刘正成、刘文华、李松、邹涛等全方位打造中国当代篆书的“正大气象”。今年由您倡导发起并策划组织、中国书协主办的“与古为新”篆书平谷论坛暨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把中国当代的篆书艺术从文字体系、艺术实践与创作、学术内涵等方面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真正实现了这一目标!作为您的学生,我也是这个过程的亲历者,十多年来追随先生潜心篆书的学习,先后认真临习商周金文、先秦石鼓文、泰山刻石、袁安袁敞碑、清代名家小篆等篆书经典,并逐步融汇到篆书的创作之中,进步的喜悦和对先生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唯有在今后的书法道路上以先生为榜样临池不辍、勤奋用功,以期有所成就。

友谊吾师,您用自己的无私和豪迈成就了上元雅集的花开正果和中国当代篆书的正大气象,为我国的文化复兴事业勤耕不辍,呕心沥血。您的身体健康一直是我心中的牵挂,也是大家的牵挂,在庚子新春来临之际,愿所有的美好与您相随,身体康而健,阖家幸福,篆笔发新花,艺术常青!

最后,我用书坛最经典的两句话再次表达我对您诚挚的赞美和深深的祝福:

友谊第一!友谊万岁!

恭颂冬安

弟子刘博祥敬上

庚子新岁于东坡堂

米刚

图片

池海青

图片

孙建昆

图片

孙浩

图片

苏光武

图片

杜延平

怀念恩师王友谊先生

时间过得真快,恩师王友谊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看着阴霾的天空,窗外沥沥的小雨正在下着,我的思绪随着这雨天飘浮着,也想起了向老师请教与交流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去年老师过生日时,我们共同做了一个印屏。崔学顺、杨小刚和我每人给老师刻了二方印,打出印花后做成了印屏,由贺进小篆题写“友谊长春”签,王鄘书“福寿无量,道艺有恒。弟子崔学顺、杜延平、王鄘、贺进、杨小刚。最后装了一个很漂亮的实木框去为老师贺寿。当时老师已经是病魔缠身很是虚弱,他支撑着身体下床与我们交谈,并且很开心的与我们合影留念。看得出他那天很是开心,也说了很多。临行时,老师执意要送出大门,看着我们远去,他才肯离开。当时老师消瘦的身影,蹒跚的步履让人心痛!不想,这一别竟是永别!!!

记得有一年,我去宜兴带回了五把上好紫砂壶生坯,想让老师在壶上写好后我刻,烧好后再送给老师。生坯拿给他看后,欣然接受了我的想法。过了很长时间他也没提此事,我又不好意思催问。又过了大约四、五个月到老师家里提及此事,老师突然回想起,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放在了哪里,回头带有歉意的和我说:“这样吧,我写五幅小字,你想办法再刻到紫砂壶上,你看这样行不?这五幅字我也送给你。”当时我的心情只有两个字去形容,那就是激动!本想着去孝敬老师,没想到却占了老师的便宜。这五幅字我会一直珍藏,其中的一幅装好框后挂在了去年新装修好的家中,成为了我永久的记忆和思念。

此时,想起了更多与老师请教与交往的点点滴滴,说与人听都已成为了故事。而对于我来说,是受益终生的耳提面命,是自身技艺的增长提升,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老师,我们想念您!

杜延平

2022.5.13

李永昌

图片

李建春

图片

杨小刚

图片

杨连山

图片

与恩师的第一次见面

恩师王友谊先生离开我们一年多了。在这一年里,我对先生的思念与日俱增。尤其让我不能忘怀的,是我与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自己上师范,刚学书法,很着迷。有一天,在县文化馆举办的“京津冀十县书法联展”上,看到一幅篆书作品,写在古香古色的粗麻纸上,字大竞尺,十分醒目。虽然尺幅不大,却用笔干裂如秋风,滋润如春雨,古朴厚重,大气苍茫,被深深地震撼了。它让我忘却了尘世的喧嚣,把我带进了远古的商周时代。虽然看不懂,但是特别喜欢。一看署名,是王友谊,从此,“王友谊”这个名字就牢牢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再次看到先生作品是2008年春节,朋友送我一本北京平谷书法作品集,再次看到先生意境深邃的作品,巧的是上面还有先生在平谷政协办公室的电话。我这些年来一直写篆书,看着先生的作品觉得格外亲切,心中突然产生了拜他为师的念头。但我知道,名家都很忙,而且有的架子也很大,像我这样的水平,先生会接纳吗?还听说有的名家收徒,既要介绍人,又要收一大笔费用。我没有介绍人,也没多少钱,先生会收我吗?拿着作品集,心里犹豫了好长时间。

春节过后,我还是下决心试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介绍人,我就自己去。我试着拨通了平谷政协的电话,打了几次,都说先生不在,外出参加活动去了。最后,把电话打到先生家里,终于接通了!当电话那头传来先生陌生而又亲切的声音时,我心跳得十分厉害,跟先生说:“先生好!我也写篆书,在一本作品集上看到您的作品和电话。冒昧的给您打电话,想去拜访您,可以吗?”当时,紧张的心砰砰的跳。没想到,先生爽快地说:“行,你来吧!”先生答应了!先生答应了!当时心里别提多兴奋了。

2009年5月4日,青年节那天,我带着自己的书法,去平谷拜访先生。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先生朴素热情,全无一些大家气势凌人的派头,让我觉得特亲切!

我忐忑地跟先生说,“早在90年代,我就知道您了,最近又看到您的篆书,意境闳约深美,万分敬仰。所以来拜访。我也写篆书,写了好几年石鼓文,还买过您出的书和光盘,学习您的笔法,但写得不好,请您给我指点指点”先生打开作品,边看边说:“你石鼓文写得不错啊,很像我!”我听了大吃一惊,我的水平怎么可能呢?先生接着说,但也不是没问题。他拿起笔,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那样,在我的字上圈圈点点,指出哪里好,哪里不好。然后,亲切地对我说:“光说不行,你得亲眼看看我怎么写。”他拿出字帖,当场就给我示范写起了石鼓文,看着先生沉着、苍劲地书写,我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困惑多年的问题一下子明白了。

看先生写完,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给先生深深鞠了一躬,说:“先生,我要拜您为师,跟您学书法,行吗?”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很紧张,万万没想到,先生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当时心情激动的没法形容。但是,先生接着说,“跟我学书法可以,你得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人品一定要好。”话虽不多,但掷地有声。

临走的时候,先生又给我讲了很多与书法有关的问题,把新出版的《大匠之门》和《水墨中国》等书送给我,嘱咐我回去要心无旁骛,勤学苦练,写出篆书的正大气象,做真学问、真学人!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从先生家出来,我仍然很激动,好像在梦里一般。万万没想到全国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竟然这样和蔼可亲,尤其没想到的是我第一次见面就能成他的学生。

与先生第一次见面,让我明白了许多为人、为艺的道理。先生对后学的礼遇,让我感受到一种大家的学养与风度。先生的话句句发自肺腑,朴实厚重,激励和鞭策着我在书法艺术道路上努力前行。

回来后,当我把拜师的事告诉家人,大家还不信呢!朋友告诉我,王先生可不是随便收徒的,据说某领导想要拜师,考验了三年他都没同意,人品不好是进不了王门的。我万分庆幸,只是与先生通了几次电话,见了一次面,看了一次作品,就收下我,何以为报,唯有努力!

佛讲因缘具足,说人与人缘分到了,才能结缘。我相信,上苍在冥冥之中,早已为我和先生定下了师生之缘。我庆幸自己,当年懵懵懂懂喜欢上了书法,喜欢上了篆书,最终能够拜在先生门下,得以进德修业。

后来,去的次数多了,才深刻感受到先生的为人古道热肠,为艺更是精益求精。答疑解难,为我示范甲骨文石鼓文,示范隶书,示范行书,每种书体都悉心指导。虽然先生多年来,身体一直不好,但是他仍然抱病与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令我肃然起敬。谈起书法,有几次批评我写的金文柔弱,楷书拖沓,一针见血,让我如芒刺在背,额头冒汗。这就是先生,在艺术与学问上,毫不含糊!

先生不仅关心我的艺术,而且很关心我的成长。他常常对我说,“你诗词写得好,书法也要出色!我的老师欧阳中石就是榜样,他不仅是书法家,还是戏曲家、理论家、教育家。你要诗书并进,让诗书双清成为你的独特。”先生就是这样,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当得知我获“全国自作诗词书法大会第一名”等全国奖项之后,先生比我还高兴。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已经追随恩师十几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先生一直教导我怎么为人,怎么为艺。而他自己以抱病之躯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王友谊大篆写本—四书》《王友谊篆书—论语》等鸿篇巨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视艺术为生命,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使我不敢懈怠,可以说,我点点滴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先生的教诲,都凝结着先生的心血。

先生已去,但先生的高尚人格与艺术风范,一直鞭策着我勇猛精进。先生永远活在我心中。先生如山,高山仰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杨连山

张酉

图片

张信凯

图片

张铁甲

图片

图片

岳志军

图片

周天

辛丑五月初十忆王友谊先生

周 天

其一

时下古文谁称圣?

桃乡深处有仙翁。

恭书孔孟传儒教。

法承吴齐续篆灯。

字取商周生古意,

文从甲骨益新声。

奈何翁倦回仙界,

留得新毫泪纵横。

其二

先生素简无多事,

海内已为万口传。

肴馔客来齐五味,

青蔬主随有廿年。

宽宏忍得安贫岁,

磊落守成乐道天。

举笔砚田日复日,

见背墨池仍未干。

其三

先生巨笔写桃乡,

抚拟商周砚底忙。

笔墨多情传四海,

津梁广惠系万邦。

道深从未惜甲子,

德邵何曾计孔方。

篆名已随黄松久,

一点一画泃水长。

其四

先生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泃水痕。

有情题耑一画老,

解惑抚古万豪伸。

大篆经教研儒墨,

阔笔商周论古文。

长夜又读先生笔,

念念垂泪看字人。

赵雁鸿

图片

胡本顺

图片

乐教梓楠同受范,

桃李成荫四海春。

篆籀四书开新法,

承古弘文育丹心。

怀念王友谊先生

岁在壬寅夏月 本顺敬书

贺进

图片

王友谊先生周年祭

贺进

到今天,我的先生辞世整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没有改变我的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除了写字就是生活,唯独不一样的是,多了一些思念,这种思念是叠加的,叠加在了我另一位先生马士达之上的。从此,我牵挂了两位先生,思念化成了祝福,祈愿两位先生在天安好。

马士达先生是我的恩师,先生生前对我非常照顾,算不上得意的学生,但是对我却是有几分偏爱,2009年我从南京毕业北上北京闯荡,马先生专门给他的朋友写信要照顾我,且告知有什么难处都可以告诉他,让我充满了感动,后来我一直回南京,去找马先生,最后,马先生罹患重疾,我第一次有了亲近人将要离去的悲怆,先生离世前半个月,我见了先生最后一面,他没有说话,但是我在马先生的眼神里看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不舍。这个眼神让我终生难忘,我在那一刻似乎感受到了生死能让人如此不堪。

从马先生离世到王先生离世,隔了整整九年,也正是在王先生离世前,我在王先生的眼神里也看到了不舍,这个世界太美了,谁想离开呢?我记得王先生离世前两个月,由于疾病缠身,他不得已躺在了书房中那一“条”窄床上,床头放了几本书,是先生还要坚持书写的内容的书。我去看望他,我知道先生一定很痛苦,他不说,但是语音很轻,他想起来,但是他起不来。我看到先生如此,强掩悲痛,故做笑颜,先生跟我说的话没有谈及一丝病痛,而是还在说他有哪些作品没有写,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等等。在那一刻,先生未了的事情太多了,或者说他牵挂的事情太多了,然后,在那一刻,我也在先生的眼神里看到了不舍,他不舍的是他一生奉为生命的书法。

自我认识王先生以来,我一直认为先生具有坚不可摧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他坚毅的眼神上,尤其是对于书法,他侃侃谈及的时候,这种坚毅的眼神就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我第一次见王先生是在十一年前的平谷,在许元庆师兄的引荐下认识了王先生,当时正值王先生筹办“上元雅集”系列活动,他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师兄引荐时,先生竟然匆匆挂断正在进行中的电话,伸出手与我热情打招呼。在见先生前,我久闻先生大名,如此“惊慌”的第一次见面竟然让我手足无措。那一次我见证了“上元雅集”活动的全过程,无形中多留意了先生的一举一动,发现他即使很忙,但是对每个人都非常热情,且那种热情很自然、很亲近。当天下午,先生又邀请前往先生家里,同几位师兄与先生攀谈了两个多小时。

第一次见面让我感觉赚翻了,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带给我的鼓励及感动太多了。所以总期盼还能去平谷,见王先生。那时候从燕郊去平谷还要坐车到东直门,再从东直门坐894路公交车到平谷,大概去一次平谷得花费两个半小时。但是即使这样,也很期盼下一次。数次见面后,我便与许元庆师兄表达了我的想法,我说我想拜先生为师,不知先生是否应允,后来我和师兄去见了先生,先生说我拜他为师他非常荣幸,好家伙,这话让我难以承受,于是,在第二年的上元节我便与另几位师兄一起给先生行拜师礼,正式成为了先生的弟子。

有幸成为先生的门下,自然就会有各种理由前往去拜访先生。我非常想见先生,这是因为我感觉每次在先生跟前都学到很多,不仅仅是书法,还有其它种种。每次在先生跟前,都能感受到从先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力量感,先生说话底气很足、且高亢。所以,坐在那里,能让我感受到种种的坚实感。

先生在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候离开了。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这个年纪应该是创作的高峰期,这个话在马先生去世的时候,有好多师兄也这样讲的,因为到了这个年纪,正好是把积累多年的艺术感悟幻化生发的时候,所以,七十多岁,就这样撒手,实在让人扼腕!但是,我却认为先生的七十多年,把最好的书法留在了这个世界上,把他对书法最强烈的热爱留给了后辈,先生的一生,是值得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书法的意义,用自己的精神鼓励着后辈,用自己的作品证明着自己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七十多年所能囊括的,我一直都认为,在篆书的发展史上,先生一定会留下浓重的一笔,我们且看百年后的书法史,会验证这句话的。

先生对书法的热爱,让你想象不到。我们都知道,先生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对书法痴迷,后来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先生开办的书法进修班,坚实地前行,履行着对书法的热爱。从纳鞋的小工匠逐渐成为一位卓有建树的篆书名家,其中艰辛恐怕只有先生自己知道,先生曾说,当时学习环境非常艰苦,年轻的时候生活在平谷的农村,尤其是到了冬天,气温很低,想写字,墨汁都冻成冰块了,那就先在炉子上烘烤。没有纸,用报纸,报纸都没有就在地上划拉。据说先生练习写字,一天能写两刀纸,屋里屋外都贴满墙,当时有人就给先生起了外号,“拼命三郎”。这个外号在京城的书法圈似乎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后来选择了篆书作为他的学习方向,很多人都瞧不起他,认为他写的像鬼画符,写的不好,别人也不懂。先生说,就是没有人懂,他也要坚持,因为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坚持的方向。果然,他的坚持换来了美好的结果,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中青展上一举获奖,且以特立独行的方式让书法界认识了这位从平谷走出来的王友谊。但是即使获奖了市场也是不认这门艺术,先生与几位朋友前往甘肃走穴,另几位朋友的作品被买家争先购买,只有先生这里门可罗雀,他说,正好有机会临帖。于是所谓的“走穴”,等回来时,先生抱着一大捆临摹作品回来了!

就是这种坚持精神,有几人能做到?且又有几人能理解呢?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了。这种坚持同样体现在他的书写上。二十年前先生被医院告知确诊罹患重疾,医院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且告知家人准备后事。从那时起,先生没有想其它,而是想在余下的不多的时间里,应该给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于是就萌生了用大篆书写“四书”的想法,浩瀚文辞,先生从滴水开始,难能可贵啊。先生说,医院说我没多长时间了,我就去了不被打扰的地方,安心写作品,写到活不成了就得了,没想到奇迹在先生身上发生了,上天让他好好活着,痛快的把“四书”写完,后来先生就出了一整套线装书,后来,上天又给了先生时间,于是先生又开始挑战“五经”。两大套线装书奠定了先生的篆书地位,上天眷顾了先生,在《王友谊篆书大系》出版后,先生看到了这套书非常满意,于是上天就把先生叫走了。

我认为先生的坚毅也来自于他“可怕”地坚持,“可怕”说的是“不可能”,先生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中国书法之乡来之不易,很多人都知道先生付出了多少心血,把每一种不可能都逐步攻破,成为了可能。《契文斋藏印》这一工作原本是可以让一个大机构去组织才可以完成的,但是先生却敢自己为之,组织编辑、撰稿、约稿等等工作,又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十几本书摞在一起,证明了先生的坚毅。

尤其是在先生的带领下,筹备了篆书平谷论坛,从一次次地跑中国书协,都是先生带领我们亲自前往,与中国书协的各部门协商,一次次见面聊细节,为保证各环节万无一失,都是他必须亲自前往。那时候,先生的身体不是很好,能看出来先生很疲惫,都劝说先生不要太操心了,但是你会发现你说的话对于他来说没有用,他就是睡觉也想着这些事,有一次夜里十二点给我打电话,问我申报材料的事情。我知道那时候先生晚上睡得早,这时候打电话肯定是心里想着这事睡不着。中国书协这边落实好以后还要协调平谷地方事务,等前期工作都做好了,还要关心征稿的事宜,其实,很多事情都不需要他亲自过问了,但是你却拦不住他。在所有工作都准备好了,准备开幕了,就在平谷,篆书平谷论坛正式启幕,篆书名家齐聚平谷,先生在开幕式上简单的做了欢迎致辞,第二天就累的起不来了,那一天是先生的生日,在生日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与会嘉宾在先生没有来到现场的那一刻,买了蛋糕,视频同祝先生生日快乐,那一刻太温馨了。闭幕式先生来了,一脸憔悴,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尤其是疾病折磨的先生身体消瘦!先生说,我王友谊一定要来,这么多人来平谷给我王友谊捧场,我得感谢大家!那一刻,我彻底泪目了!

篆书平谷论坛结束后,我负责文献集的整理编辑工作,先生对这本书非常看重,他叮嘱我一定要把这本书最好,做到最好,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要出错。我不敢麻痹大意,在邹涛老师的指导下,从座谈会录音整理开始,到图片整理、作品图片排序、论文整理编辑等等,整整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把这本书做出来。等我把初稿拿到先生面前的时候,先生躺在小床上,他要坐起来,他双眼突然像放光一样,一页一页翻看,提出意见。然后我又整理,在先生几次严苛的指导下,这本书终于出来了,此时,我把书呈给先生,先生高兴地说“好”“好”“好”,这算大功告成了。我明白先生说的大功告成了,是说他终于可以放心了,这个活动完美收尾,他真的可以放下心来了。

在三年前,我就有一个想法,我和先生也说过,我文笔有限,但是我却想给先生写一篇文章,不是夸赞、更不是吹嘘,而是真实表达真情实意的文章,题目叫做《王友谊的意义》,然后,我就开始留意各种资料,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先生的采访文字、他撰写的文章等等,尤其是先生写字的视频,我都非常留意,于是在先生过世前一年终于写成了,整整一万两千字。三个部分进行系统阐述。我把这文章提交给先生,先生一字一字阅读,不时发出赞叹,说到,你写的文字说到我心里去了。然后全部看完了,让我删除了部分文字,就是有点过分夸赞的语句,他说要去掉。最后还说,贺进,看完你的文章,带给我的是激励,我还要努力啊!后来,《中国书法》杂志刊发先生专题,先生说要用我的文章,他这也是提携我,我明白的!

去年,先生生日前,王镛师兄和杨小刚师兄、崔学顺师兄、杜延平师兄一起去平谷看望先生,那时候先生身体就不是很好,消瘦得很,我们看到先生这个样子都很心疼,他瘦到你都不敢去扶他,生怕一扶就把先生扶倒,我一把抓住先生的胳膊,那哪里是胳膊?没有肉啊,就是骨头,让我心疼无比!那个上午,先生强挺着和我们聊天,但是你能感受到他有气无力的样子,此时,多年前高亢有力的先生离我们而去了。当天下午我们从先生家里出来,说第二天是先生的生日,于是,我们师兄弟几人就开始筹备给先生制作生日礼物。

当天下午,杨小刚、杜延平、崔学顺师兄刻印,我开车前往宋庄,现场定做画框,王镛师兄和我题字,一件我们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友谊长春》在第二天我们给先生送去了,先生非常高兴,还和我们一起合影。这一件礼物表达了我们弟子对先生的崇敬之心,也表达了我们想让先生一直陪着我们的愿望。我们不敢打扰先生休息,就想着早点离开,但是先生却一再挽留,我们真的离开家门,先生在护工的搀扶下,拄着拐架目送我们离开,那一刻我们我还在说,先生怎么非要出来呢?哪知道,这是先生用自己的方式与我们在这个世间告别!

第二天晚上,先生就因为脑出血倒下,住进了医院,经过几天的全力救治,还是没能醒过来,就这样,先生走了,带着他对书法最热烈的爱走了,留下的是我们对先生的思念,是对先生无尽的怀念。我的手机微信还留着我与先生的聊天记录,尤其是先生的语音,还保存在我的手机微信里,我时不时要听一听,听到先生的声音,我觉得先生还没有走,就在我耳边,还在不停的教我,不停地敦促着我进步!

袁鹤松

图片

倪和军

图片

郭庆

图片

常金英

图片

崔学顺

图片

韩维泉

图片

江城子·友谊之道

向持古字问仓颉

万里路

锦云梯

国学典籍

宣素写尊彝

且觅源流鸟虫迹

常自问

未足奇

筵厅小酌待开席

红粮曲

正相宜

笑谈海量

微熏助雅集

夕照峰台家园地

倾心血

文化区

魏传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