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人宋云公著伤寒类证

 新用户5616Y0eR 2022-06-13 发布于辽宁

Image

伤寒类证

宋云公著

目录

伤寒活人略例

卷上

呕吐门第一

头痛门第二

头汗门第三

头眩门第四

目门第五

衂血门第六

囗门第七

白胎门第八

身疼门第九

自汗门第十

恶风门第十一

恶寒门第十二

发热门第十三

寒热门第十四

潮热门第十五

卷中

厥门第十六

喘门第十七

咳门第十八

渴门第十九

咽痛第二十

项强第二十一

胸满第二十二

结胸第二十三

心下痞闷第二十四

心下满痛第二十五

心下悸第二十六

胁满门第二十七

腹满门第二十八

腹痛门第二十九

小腹满门第三十

下利门第三十一

下利脓血第三十二

大便硬门第三十三

大便难门第三十四

不大便门第三十五

小便不利第三十六

小便难门第三十七

小便数门第三十八

小便自利门第三十九

小便清门第四十

卷下

瞀门第四十一

           【瞀mào:1目眩2心绪纷乱】

烦门第四十二

躁烦门第四十三

发狂门第四十四

心中懊侬门第四十五

             【懊侬ào nóng :胸膈间烧灼嘈杂感】

发黄门第四十六

不得眠门第四十七

身瞤门第四十八

             【瞤rún:1眼皮跳动2肌肉抽缩】

哕噫门第四十九

             【哕噫yuě yī:打呃,打嗝儿】

杂门第五十

              【痓chì:筋脉痉挛、强直的病症。】

【日晡潮热】:

         感于伤寒兼有阳明腑实证者,下午3~5时阳明经气旺引起胃肠燥热内结,正邪斗争剧烈发热明显,此症状称为日脯潮热。

日晡:下午3~5时(即申时)。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兼见口渴饮冷、腹胀便秘等症。阳明经气旺于申时,因胃肠燥热内结,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常见于伤寒之阳明腑实证,故亦称“阳明潮热”

伤寒类证序

         窃闻天地师道以覆载,圣人立医以济物,道德医道皆源于一。医不通道无以知造物之机,道不通医无以尽养生之理。然欲学此道者,必先立其志。志立则格物,物格则学专。学虽专也,必得师匠,则可入其门矣!更能敏慧爱物,公正无私,方合其道。夫掌命之职其大矣哉!且圣智玄远,自有枢要。强欲穿鑿,徒劳皓首。僕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处,密受通玄类证,乃仲景之钤法也!彼得之异人,而世未有本,切念仲景之书隐奥难见,虽有上士所见博达,奈以一心日应众病,万一差误,岂不忧哉!今则其书,总其微言,宗为其说。使难见之文,明手掌上。故曰举一纲而万目张,标一言而众理显。若得是书,以补废志,其济于世也,不亦深乎?故命工开版,广传永久。旹大定癸末九月望日河内宋云公述

         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分为五十门,差为四百八十四法。但见一证则所患自明,而用药不疑也!

伤寒活人略例

①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上连风府,

故头项痛,腰脊强。

②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夹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③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

故胸胁痛耳聋。

此三阳经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可汗而已。

④尺寸俱沉细,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

其脉布胃中,络于嗌,

故腹满而嗌干。

⑤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

以其脉贯肾,络肺,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

⑥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庆也,当六七日发,

以其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阴经皆受病,已入于脏可下之而已。

辰太阳卯阳明寅少阳丑太阴子少阴亥厥阴,举证钤首,标唇卯寅丑子亥者,便是内外六证也,钤中或言先救里后攻表,尽是两感伤寒之例。

伤寒类证卷上

宋云公著

明虞山人赵开美校刊

一      呕吐门二十八法

1.太阳证

阳明合病,呕,下利

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2.太阳证

呕,胸满,潮热,利

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3.太阳症

  呕,发热+心下满硬痛→大泻心汤

+心下满不痛→半夏泻心汤

4.太阳证

  呕逆,下利→葛根加半夏汤

  汗出,头痛,心下痞满,胁下痛,干呕,短气→十枣汤

5.阳明证

呕,胁下满硬,不大便,白胎

小柴胡汤

6.少阴症

咳,渴,六七日下痢,烦,不得眠。

猪苓汤五味主之。

7.厥阴症

呕,小便自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脉弱。

四逆汤三味主之。

8.厥阴症

呕,发热,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9.太阳症

微呕,发热,微恶寒,肢节疼,心下支结。

柴胡桂枝汤九味主之。

10.太阳症

喜呕,中风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满,

心烦不欲食。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11.太阳症

若呕,虚烦,心中懊侬,不得眠,发汗吐下后。

栀子生姜豉汤三味主之。

12.太阳症

若呕,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五味主之。

13.太阳症

欲呕,腹痛,胸中有热,胃中有邪。

黄连汤七味主之

14.阳明症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四味主之。

15.太阳症

干呕,汗,恶寒,发热,中风鼻鸣,阳浮阴弱。

桂枝汤五味主之。

16.太阳症

干呕,发热,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小青尤汤八味主之。

17.少阳症

干呕,寒热,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硬不能食,尚未吐下,脉沉紧。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18.少阴症

干呕,利不止,厥逆,无脉。

白通加猪胆汁汤五味主之,若只下利脉微,白通汤主之。

19.厥阴症

干呕,吐涎沫,头痛。

吴茱蓃汤四味主之。

20.太阳症

吐逆,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拘挛,与桂枝,厥。咽干躁烦,脉浮。

甘草干姜汤二味主之。

若厥愈更与芍药甘草汤,其脚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谓胃承气,重汗加烧针四逆。

21.太阳症

入水则吐,六七日不解欲饮水,发热,腹痛,烦,有表里症。

五苓散五味主之。

22.厥阴症

吐,本自寒下医后吐下之,若食入则吐。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四味主之。

23.太阳症

呕吐,汗,发热,心下痞,下利。

大柴胡场八味主之。

24.厥阴症

蚘呕吐,蚘厥,烦,为脏寒,得食而呕吐。

乌梅丸十味主之。

25.少阴症

吐利,厥欲死者,躁烦。

吴茱萸汤四味主之。

26.霍乱

吐利,汗出恶寒,发热,厥,四肢拘急。

四逆汤主之。

27.霍乱

吐利,大汗出,下利,小便利,内塞外热,脉微欲绝。

四逆汤三味主之。

28.劳复

欲吐。

伤寒羸虚少气,气虚欲吐。

竹叶石膏汤七味主之。

头痛门第二

(九法)

1.太阳症

头痛,汗,恶风,发热。

桂枝汤五味主之。

2.太阳症

头痛,发热,项强,心下满痛,小便不利。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六味主之。

3.太阳症

头痛,身痛,恶风,发热,喘,无汗。

麻黄汤四味主之。

4.太阳症

头痛有热,六七日不大便。

承气汤主之,看热多少用小承气汤。

5.太阳症

头痛有热,不大便,小便清,知不在里。

可发汗,桂枝汤五味主之。

6.太阳症

头痛,心下痞,太阳少阳并病,眩瞀【mào目眩】

刺肝俞肺俞不可发汗,汗之则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7.厥阴症

头痛,干呕,吐涎沫。

吴茱萸汤四味主之。

8.湿症

头痛,身疼,发热,面黄而喘,鼻塞而烦,腹中和无病,脉大。

故内药鼻中而愈。

9.霍乱

头痛,身疼,发热。

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

头汗门第三

(五法)

1.太阳症

头汗,寒热往来,胸胁满渴不呕,小便不利,发汗复下之,心烦。

柴胡桂枝姜汤七味主之。

2.太阳症

头汗,手足冷恶寒,大便硬,心下满不欲食,五六日,脉细。

为阳微结,非少阴,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3.阳明症

头汗,懊侬,手足温不结胸,不能食,下之外有热,得快吐止后服。

栀子豉汤二味主之。

4.阳明症

头汗,小便不利,黄。

茵陈蒿汤三味主之。

5.湿症

头汗,囗燥,白胎,渴噦(yuě:嘔吐,氣逆),胸满。

头眩门第四

(四法)

1.太阳症

头眩,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沉紧。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四味主之。

2.太阳症

头眩,发热,心悸,睏(shùn,眼跳),发汗不解。

真武汤五味主之。

3.太阳症

头眩,头痛,心下痞,瞀,太阳少阳并病。

刺肝俞肺俞不可发汗,汗之则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4.太阳症

头眩,项强,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慎勿下。

刺大椎肺俞。

目门第五

(三法)

1.阳明症

目中不了了,大便难,睛不和,无表里症,六七日。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2.痓症

目赤,囗噤,恶寒,项强,身热足寒。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

3.劳复

眼中花,身重,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

烧裈散一味主之。

衂血门第六

(二法)

1.太阳症

衂血,身疼,发热,发烦,无汗八九日不解表,脉浮紧。

麻黄汤四味主之。

2.太阳症

衂血,不发汗,因衂血,脉浮紧。

麻黄汤四味主之。

口门第七

(六法)

1.少阴症

口干,心下痛,下利,清水。

大承气汤四味。

2.阳明症

囗苦咽燥,自汗发热,腹满喘咳懊侬,恶热身重,客气动隔舌上胎,脉浮紧。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栀子豉汤二味主之。

3.太阳症

口燥渴,背微寒,无大热,

白虎加人参汤五味主之。

4.少阴症

口燥,咽干,二三日。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5.湿症

囗燥,头汗,白胎身疼,渴噦,胸满小便不利。

6.痓症

囗噤,目赤,恶寒,胸满项强,身热足寒。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白胎门第八

(一法)

1.湿症

白胎,头汗,口燥,渴噦胸满,小便不利。

身疼门第九

(十四法)四肢疼骨节疼

1.太阳症

身疼,头痛,恶风发热,喘,无汗。

麻黄汤四味主之。

2.太阳症

身疼,恶寒,躁烦,发热,汗不出,脉浮紧。

大青龙汤七味主之。

3.太阳症

身疼,衂血,发热,烦无汗,八九日不解表,脉紧。

麻黄汤四味主之。

4.太阳症

身疼痛,汗后,脉沉迟。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一两,新加汤六味。

5.太阳症

一身疼痛,反下之消谷不已,急当救里,后清便自调当报表。

救里四逆汤三味,救表桂枝汤五味。

6.太阳症

身疼,微喘,微恶寒,发热,肢节疼心下支结,六七日。

柴胡桂枝汤九味主之。

7.太阳症

身疼,烦,风湿相博不得转侧,不呕不渴,八九日,脉浮虚而濇。

桂枝附子汤六味主之。

8.少阴症

骨节疼,厥,脉沉。

附子汤五味主之。

9.厥阴症

身疼,腹胀满,下利,先温里后攻表。

温里四逆汤三味,攻表桂枝汤五味。

10.湿症

身疼,发热,懊侬,

11.湿症

身疼,头痛发热,面黄而喘,鼻塞烦腹中和无病,脉大。

故鼻塞内药鼻中即愈,瓜蒂散三味主之。

12.湿症

身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伤冷所致。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之

13.霍乱症

身疼,头痛,发热。

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14.霍乱症

身疼,吐利止而不休。

当消息和解,其外桂枝汤五味主之。

自汗门第十

(三十四法)

1.太阳症

汗,干呕恶寒,发热,中风鼻鸣,脉阳浮阴弱。

桂枝汤五味主之。

2.太阳症

汗,头痛,恶风,发热。

桂枝汤五味主之。

3.太阳症

自汗,恶风,项强。

桂枝加葛根汤七味主之。

4.太阳症

发汗,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桂枝附子汤六味主之。

5.太阳症

汗出,恶寒,小便数,心烦,脚挛急。

不可与桂枝,与之则厥。脚挛急与芍药汤二味主之。

6.太阳症

汗,荣卫不和,发汗即愈。

桂枝汤五味主之。

7.太阳症

汗,脏无他病,卫气不和。

桂枝汤五味主之。

8.太阳症

汗出,喘,无大热,发汗后,不可与桂枝。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味主之。

9.太阳症

汗出,渴。

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四味主之。

10.太阳症

汗,发热,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

桂枝汤五味主之。

11.太阳症

汗,啬啬恶寒,发热,大渴饮水者,腹满小便利,肝秉肺名曰横。

刺期门。

12.太阳症

汗出,恶寒,痞。

附子泻心汤四味主之。

13.太阳症

汗出,喘,无大热,下之后不可行桂枝。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味主之。

14.太阳症

汗出,呕吐,发热,痞,下利,汗出不解。

大柴胡汤八味主之。

15.太阳症

汗出短气,恶风掣头烦,小便不利,风湿相搏,不得屈伸,骨节疼身微肿。

甘草附子汤四味主之。

16.阳明症

汗,潮热,腹满大便难,不恶寒,身重短气,脉迟。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小承气汤主之。

17.阳明症

汗,大便硬,谵语,胃中燥。

小承气汤三味主之。

18.阳明症

汗,谵语,有燥屎在胃中,过经乃可下之。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19.阳明症

汗出,二阳并病,潮热,大便难,谵语。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20.阳明症

汗出,咽干口苦发热腹满,喘懊侬,恶热身重胃中空虚,客气动隔舌上胎,浮紧。

栀子豉汤二味主之。

21.阳明症

自汗,小便自利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

蜜煎丸导而通之,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

22.阳明症

汗出多,微恶寒,表才解,脉迟。

桂枝汤五味主之。

23.阳明症

汗出解,日晡发热,烦,如疟状,脉实。

脉实者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脉虚浮者桂枝汤五味主之。

24.阳明症

汗出,发热,恶寒,不呕,心下痞,以医下之。如未下不恶寒而渴,属阳明也。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25.阳明症

汗多,发热

急下之大承气汤四味。

26.厥阴症

汗,恶寒,厥,下利,四肢疼热不去内拘急。

四逆汤三味。

27.厥阴症

汗,厥,下利。

四逆汤三味主之。

28.厥阴症

汗,厥,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通脉四逆汤三味。

29.柔痓

               【痓chì:筋脉痉挛、强直的病症】

汗,发热。

太阳发热汗出而当恶寒,今不恶寒名曰柔痓。

30.痓症

汗,太多至痓。

病者身热足寒项颈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31.暍症

               【暍 yē:中暑伤暑】

汗,恶寒,渴

太阳中热是也。

32.霍乱症

汗出,吐利,恶寒发热,厥,四肢拘急。

四逆汤三味主之。

33.霍乱症

汗出,吐利,下利,小便复利,内寒外热,微欲绝。

四逆汤三味。

34.霍乱症

吐已下汗出,厥,四肢拘急不解,微欲绝。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味主之。

恶风门第十一

(八法)

1.太阳症

恶风,头疼,汗,发热。

桂枝汤五味主之。

2.太阳症

恶风,汗,项强几几。

桂枝加葛根汤七味主之。

3.太阳症

恶风,发汗,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

桂枝加附子汤六味主之。

4.太阳症

恶风,项背强几几,无汗。

葛根汤七味主之。

5.太阳症

恶风,头痛身疼,发热,喘,无汗。

麻黄汤四咪主之。

6.太阳症

恶风,手足温而渴,项强,身热胁满,四五日。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7.太阳症

恶风,大渴,若吐下后不解,热结在里。

白虎加人参汤五味。

8.太阳症

恶风,汗出短气小便不利,骨节疼,掣痛烦风湿相搏不得屈伸,或身微肿。

甘草附子汤四味主之。

恶寒门第十二

(二十法)

1.太阳症

啬啬恶寒,汗,干呕,淅淅恶风,阳浮阴弱。

桂枝汤五味主之。

2.太阳症

恶寒,汗,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脉浮。

不可与桂枝,同呕吐门。

【附:

呕吐门第20.太阳症

吐逆,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拘挛,与桂枝,厥。咽干躁烦,脉浮。

甘草干姜汤二味主之。

若厥愈更与芍药甘草汤,其脚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谓胃承气,重汗加烧针四逆。】

3.太阳症

恶寒,发热,躁烦,汗不出,身疼痛,脉浮紧。

大青龙汤七味主之。

4.太阳症

恶寒,发汗不解,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三味主之。

5.太阳症

恶寒,大渴发热,腹满小便利,自汗出,肝秉肺名曰横。

刺期门。

6.太阳症

恶寒,头汗,厥,痞,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脉细。

为阳微结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七味治之。

7.太阳症

恶寒,汗,痞。

附子泻心汤四味主之。

8.太阳症

恶寒,痞,大下后复发汗,不可攻痞先攻其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9.太阳症

背微恶寒,囗燥舌干,渴,无大热。

白虎加人参汤五味主之。

10.阳明症

微恶寒,汗出,表未解,脉迟。

桂枝汤五味主之。

11.少阴症

恶寒,厥,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不出。

通脉四逆汤三味之之。

12.少阴症

背恶寒,三日口中和。

附子汤五味主之。

13.厥阴症

恶寒,大汗出,下利,厥逆四肢疼,热不去内拘急。

四逆汤三味主之。

14.厥阴症

内有寒。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七味主之。

15.霍乱症

恶寒,脉微,而利。

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16.刚痓

恶寒,发热。

葛根汤七味主之。

17.痓症

恶寒,目赤,囗噤,项强,身热足寒。

18.暍症

恶寒,汗,渴,太阳中热是也。

19.暍症

恶寒,发热,厥,身重而疼痛,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芤迟。

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甚。

20.霍乱

恶寒,吐利汗出,发热厥,四肢拘急。

四逆汤三味主之。

发热门第十三

(三十四法)

1.太阳症

发热,干呕,恶寒,中风鼻鸣,脉阳浮阴弱。

桂枝汤五味主之。

2.太阳症

发热,头痛,汗出,恶风。

桂枝汤五味主之。

3.太阳症

发热,汗不出,脉浮紧。

不可与桂枝。

4..太阳症

发热,头痛,项强,心下满痛,小便不利。

桂枝加白术汤五味主之。

5..太阳症

发热,头痛身疼,恶风,喘无汗。

麻黄汤四味主之。

6..太阳症

发热,身疼,恶寒,躁烦,汗不出,脉浮紧。

大青龙汤七味主之。

7.太阳症

发热,干呕,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小青龙汤八味主之。

8.太阳症

发热,衂血,八九日不解表,身疼痛,发烦无汗,脉浮紧。

麻黄汤四味主之。

9.劳复

热上冲胸,伤寒阴阳易病,身重少气,少腹急或引阴中拘挛,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烧裈散主之。

10.太阳症

发热,渴烦,有表里症,水入则吐名曰水逆,六七日不解,欲饮水。

五苓散五味主之。

11.太阳症

发热,头眩,心悸,瞤,发汗不解。

真武汤五味主之。

【瞤rún:1(眼皮)跳动2(肌肉)抽缩跳动】

12.太阳症

发热,汗出,恶寒,渴欲饮水,腹满小便利,肝秉肺名曰横。

刺期门。

13.太阳症

发热,呕,医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14.太阳症

发热,呕吐,汗出不解,心下痞,下利。

大柴胡汤七味立之。

15.太阳症

发热,无汗,表未解,脉浮。

不可与白虎汤,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五味。

16.阳明症

发热,咽燥囗苦舌上胎,汗喘腹满,恶热身重懊侬,若下之则胃中空虚,脉浮紧。

栀子豉汤二味。

17.阳明症

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

猪苓汤五味主之。

18.阳明症

发热,汗出解,烦,如疟状,日哺发热。

脉实者大承气汤四味,脉浮者桂枝汤五味。

19.阳明症

蒸蒸发热,发汗不解,脉浮。

调胃承气汤三味主之。

20.阳明症

发热,汗多,急下之。

大承气汤四味。

21.阳明症

发热,无表里症,七八日可下之,脉数。

假令已下不大便有瘀血,宜抵挡汤四味主之。

22.阳明症

发热,发黄。

栀子黄药皮汤三味主之。

23.少阴症

发热,始得之,脉沉。

麻黄细辛附子汤三味主之。

24.劳复

发热。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25.厥阴症

发热,呕。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26.刚痓

发热,恶寒。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

名曰刚痓。

27.柔痓

发热自汗,不恶寒。

名曰柔痓。

28.痓症

发热,脉沉细。

29.湿症

发热,身疼,懊侬。

30.湿症

发热,头痛身疼,面黄而喘,鼻塞而烦,腹中和无病,脉大。

故鼻塞内药鼻中即愈。

31.湿症

发热,身疼,日晡所剧有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伤冷所致。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之。

32.暍症

               【暍 yē:中暑伤暑】

发热,恶寒,厥,身重疼痛,囗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芤迟。

33.霍乱

发热,头痛,身疼。

热多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

34.霍乱

发热,吐利,汗出恶寒,厥,四肢拘急。

四逆汤三味主之。

寒热门第十四

(十法)

1.太阳症

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八九日,如疟状。

桂枝麻黄各半汤六味主之。

2.太阳症

热多寒少,发热恶寒,脉微弱。

桂枝二越婢一汤七味主之。

3.太阳症

寒热往来,喜呕,胸胁满,心烦,不欲食,五六日。

小柴胡汤七味。

4.太阳症

寒热往来,有时休作。

血热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分争,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5.太阳症

寒热往来,热结在里十余日。

大柴胡汤八味主之。

6.太阳症

寒热往来,妇人中风七八日间,经水适断,血结如疟状。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7.太阳症

发热微寒,微呕,肢节疼,心下支结。

柴胡桂枝汤九味主之。

8.太阳症

寒热,头汗不呕,胸满心烦,渴,小便不利,已发汗复下之,五六日。

柴胡桂枝干姜汤七味主之。

9.阳明症

发热恶寒,汗,渴,不呕,心下痞,此医下之也,如不下不恶寒而渴,属阳明。

但以法救之,五苓散五味主之。

10.少阳症

寒热,干呕,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硬不能食,尚未吐下,脉沉紧。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潮热门第十五

(十法)

1.太阳症

日哺潮热,呕,胸胁满,十三日不解。

柴胡加芒硝汤八味主之。

2.太阳症

潮热从心下至,舌燥而渴,五六日不大便,小腹满痛不可近,重发汗复下之。

大陷胸汤三味主之。

3.阳明症

潮热,汗,腹满,大便硬不恶寒,身重短气,脉迟。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若腹大满不通小承气汤三味主之。

4.阳明症

潮热,大便微硬。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小承气汤主之。

5.阳明症

潮热,微喘,若吐下十余日不解,如见鬼状直视不恶寒。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6.阳明症

潮热,谵语,不能食,胃中有燥屎,脉滑疾。

小承气汤三味主之。

7.阳明症

潮热,谵语,胃中有燥屎,不能入食。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8.阳明症

潮热,二阳并病,太阳症罢,汗,大便难,谵语。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9.阳明症

潮热,胸满不去,大便溏。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10.阳明症

潮热,胁下及心胸痛,腹满,嗜卧小便难,身目皆黄,时哕,鼻干短气,不得汗,脉大弦浮。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厥门第十六

(二十法)

1.太阳症

厥,头汗,恶寒,心下满痛,不欲食,五六日,大便硬,脉细。

为阳微结非少阴也,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2.少阴症

厥,身疼骨结痛,脉沉。

附子汤五味主之。

3.少阴症

厥欲死者,燥烦,吐利。

吴茱萸汤四味主之。

4.少阴症

厥,利不止,干呕,无脉。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下利脉微白通汤主之。

5.少阴症

厥,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不出。

通脉四逆汤三味主之。

6.少阴症

厥,或悸,或咳,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7.少阴症

厥,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脉弦迟。

四逆汤三味主之。

8.厥阴症

蚘厥,静而时烦,得食呕吐,为脏寒。

乌梅丸十味主之。

9.厥阴症

厥,里有热,脉滑。

白虎汤四味主之。

10.厥阴症

厥,脉细欲绝。

当归四逆汤七味主之。

11.厥阴症

厥,汗出恶寒,四肢疼下利,热不去内拘急。

四逆汤三味主之。

12.厥阴症

厥,大汗,大下利。

四逆汤三味主之。

13.厥阴症

厥,心下满,烦,脉乍紧。

瓜蒂散二味主之。

14.厥阴症

厥,心悸,宜先治水。

茯苓甘草汤四味主之。

15.厥阴症

厥,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迟。

麻黄升麻汤十四味主之。

16.厥阴症

厥,汗,下利清谷,黑寒外热。

通脉四逆汤三味主之。

17.厥阴症

见厥难治,呕,小便自利,身有微热,脉弱。

四逆汤三味主之。

18.暍症

厥,恶寒发热,身重疼痛,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芤迟。

19.霍乱

厥,吐利汗出,恶寒发热,四肢拘急。

四逆汤三味主之。

20.霍乱

厥,汗出,四肢拘急不解,吐已下,脉微欲绝。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五味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猪胆汁半合 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搅匀,分温再服。

喘门第十七

(十一法)

1.太阳症

喘。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七味主之。

2.太阳症

喘,头痛身疼,恶风发热,无汗。

麻黄汤四味主之。

3.太阳症

喘,胸满,太阳阳明合病,不可下。

麻黄汤四味主之。

4.太阳症

喘,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小青龙汤八味主之。

5.太阳症

下之微喘,表未解。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七味。

6.太阳症

喘,汗出,无大热,发汗后不可行桂枝。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味主之。

7.阳明症

微喘,潮热,若吐下十余日不解,不恶寒如见鬼状直视。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8.阳明症

喘,咽干口苦,发热懊侬,汗,腹满舌上胎,恶热身重客气动隔,若下之则胃中空虚,脉浮紧。

栀子豉汤二味主之。

9.阳明症

喘,无汗,发汗则愈,脉浮。

麻黄汤四味主之。

10.湿症

喘,小便自利。

下之额上汗出死。

11.湿症

面黄而喘,项痛身疼,发热,烦,鼻塞,腹中和无病,脉大。

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咳门第十八

(四法)

1.太阳症

咳,干呕,发热,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小青龙汤八味主之。

2.太阳症

咳,微喘,心下有水气。

小青龙汤八味主之。

3.少阴症

咳,喘,心悸。

四逆散主之。

4.少阴症

咳,呕,六七日下利,烦,不得眠。

猪苓汤五味主之。

渴门第十九

(十七法)

1.太阳症

渴,烦,发汗后,脉洪大。

白虎加人参汤五味主之。

2.太阳症

渴,烦,发汗已,脉浮数。

五苓散五味主之。

3.太阳症

渴,汗出。

五苓散五味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四味主之。

4.太阳症

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发热,烦,有表里症六七日。

五苓散五味主之。

5.太阳症

渴,恶风,身热胁满,手足温而渴,四五日,项强。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6.太阳症

大渴饮水,腹满汗出,恶寒发热,小便自利,肝秉肺名曰横。

刺期门穴。

7.太阳症

舌燥而渴,潮热心下至,少腹满痛不可近,五六日不大便,重发汗后下之。

大陷胸汤三味主之。

8.太阳症

大渴,不呕,头汗,寒热,胸满,心烦小便不利,发汗,后下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七味主之。

9.太阳症

大渴,恶风,若吐下不解,热结在里。

白虎加人参汤五味主之。

10.太阳症

渴,囗燥舌干,无大热,背微寒。

白虎加人参汤五味主之。

11.太阳症

渴,发热,无汗,表不解,脉浮。

白虎加人参汤五味主之,不渴者白虎汤四味主之。

12.阳明症

渴,囗干舌燥,欲饮水。

白虎加人参汤五味主之。

13..阳明症

渴欲饮水,发热,小便不利,脉浮。

猪苓汤五味主之。

14.阳明症

渴,恶寒发热,汗,寒热,心下痞,不呕,此医下之也姑不下之恶寒,渴,属阳明。

但以法救之,五苓散五味主之。

15.少阴症

渴,咳,呕,六七日下利,烦,不得眠。

猪苓汤五味主之。

16.湿症

渴,头汗口燥,白胎胸满,小便不利,哕。

17.暍症

渴汗,恶寒,太阳中热是也。

咽痛门第二十

(三法)

1.少阴症

咽痛,胸满下利,心烦。

猪肤汤二味主之。

2.少阴症

咽痛二三日。

甘草汤一味,不差桔梗汤二味,半夏及汤三味。

3.少阴症

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

苦酒汤二味。

项强门第二十一

(七法)

1.太阳症

项强,汗,恶风。

桂枝加葛根汤七味主之。

2.太阳症

项强,头痛发热,心满微痛,小便不利,无汗。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六味主之。

3.太阳症

项强,几几,恶风,无汗。

葛根汤七味主之。

4.太阳症

项强,恶风,手足温,渴,身热胁满,四五日。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5.太阳症

项强,结胸,如柔痓状,下则和。

大陷胸丸九味主之。

6.太阳症

项强,头眩,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慎勿下之。

刺大椎肝俞肺俞。

7.痓症

项强,目赤,口噤,发热,身热,足寒。

胸满门第二十二

(十二法)

1.太阳症

胸满,下后脉促。

桂枝去芍药汤四味主之。

2.太阳症

胸满,微寒,下后脉促。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五味主之。

3.太阳症

胸满,喘,太阳阳明并病,不可下。

麻黄汤四味主之。

4.太阳症

胸满,十日已去,嗜卧,外已解,胁痛,脉浮细。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脉浮者麻黄汤四味主之。

5.太阳症

胸满,喜呕,寒热,心烦,不欲食,五六日中风往来。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6.太阳症

胸满,呕,日晡潮热,十三日不解。

紫胡加芒硝汤八味主之。

7.太阳症

胸满,小便不利,谵语惊烦,八九日下之身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十二味主之。

8.太阳症

胸满,头汗,寒热,小便不利,心烦呕而不渴,五六日复发汗,复下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七味主之。

9.阳明症

胸满,潮热,大便溏。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10.少阴症

胸满,咽痛,下利,心烦。

猪肤汤三味主之。

11.湿症

胸满,头汗,干燥,白胎,哕渴,小便不利。

12.劳复

胸满,胸上有寒。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理中丸四味主之。

结胸门第二十三

(四法)

1.太阳症

结胸,项强,如柔痓状,下则和。

大陷胸丸六味主之。

2.太阳症

六七日结胸,热实,心痛,脉沉紧。

大陷胸汤三味主之。

3.太阳症

小结胸,按之心下痛,脉浮滑。

小陷胸汤三味主之。

4.太阳症

结胸,寒无者,实热症。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心下痞门第二十四

(十三法)

1.太阳症

痞,头痛,眩瞀,太阳少阳并病。

刺肝俞肺俞不可发汗,汗则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2.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满而不痛为痞。

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

若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痞宜半夏泻心汤主之。

3.太阳症

痞,脉按之濡。

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味主之。

4.太阳症

痞,汗,恶寒。

附子泻心汤四味主之。

5.太阳症

痞,渴,口燥,烦,小便不利。

泻心汤主之,不解者服五苓散五味。

6.太阳症

痞,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

生姜泻心汤八味主之。

7.太阳症

痞,反下之,心下痞益甚。

甘草泻心汤七味。

8.太阳症

心下痞,服药利不止,与理中利益甚。

赤石脂禹余粮汤二味主之。

9.太阳症

痞,发汗吐下后,噫不除。

旋复代赭汤七味主之。

10.太阳症

痞,恶寒,大下后复发汗,不可攻痞。

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1.太阳症

痞,吐利,汗出不解,发热胸满。

大柴胡汤八味主之。

12.太阳症

痞,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气上冲不得息,当吐之,寸脉浮。

瓜蒂散二味主之。

13.阳明症

痞,不呕,发热,渴汗,恶寒,此医下之,如不下不恶寒而渴者,属阳明。

五苓散五味主之。

辰太阳

卯阳明

寅少阳

丑太阴

子少阴

亥厥阴

心下满痛门第二十五

(七法)

1.太阳症

心下满痛,头痛,发热,项强,小便不利。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六味主之。

2.太阳症

心中结痛,身热不去,五六日,大下之。

栀子豉汤二味主之。

3.太阳症

心下满痛,结胸,实热,脉沉紧。

大陷胸汤三味主之。

4.太阳症

心下满痛,小结胸,寒实,脉浮滑。

小陷胸汤三味主之。

5.太阳症

心下满痛为结胸症,但满而不痛为痞。

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痞半夏泻心汤主之。

6.阳明症

胁下及心痛,腹满潮热小便难,嗜卧一身面目皆黄,哕,鼻干短气不得汗,脉弦浮大。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7.少阴症

心下满痛,心痛,口干,下利清水。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心下悸门第二十六

(五法)

1.太阳症

心下悸,发汗过多,叉手自冐心,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二味主之。

2.太阳症

心悸,头眩,发热,瞤,发汗不解。

真武汤五味主之。

3.太阳症

二三日心中悸,烦。

小建中汤八味主之。

4.太阳症

心动悸,结代也。

炙甘草汤九味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化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5.少阴症

或悸,厥,或咳。

四逆散主之。

胁满门第二十七

(二法)

1.太阳症

胁满,恶风,手足温而渴,身热顽强,四五日。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2.阳明症

胁满,呕,不大便,舌上胎,小柴胡汤七味。

腹满门第二十八

(十三法)

1.太阳症

腹满,下后心烦,卧起不安。

栀子厚朴汤三味主之。

2.太阳症

腹满,谵语,肝秉脾名曰横,寸口脉浮紧。

刺期门穴。

3.阳明症

腹满,汗,大便硬,潮热不恶寒,身重短气,脉迟。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小承气汤三味主之。

4.阳明症

腹满,谵语,三阳合病,身重遗尿。

白虎汤四味主之。

5.太阳症

腹满,发汗后腹胀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五味主之。

6.阳明症

腹满而喘,咽燥口苦,发热汗出,恶热身重,脉浮大。

若发汗则谵语。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7.阳明症

腹满,胁下及心痛,潮热,哕,鼻干不得汗,嗜卧短气,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

脉弦浮大。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8.阳明症

腹满痛,六七日不大便,烦,大下后有宿食。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9.阳明症

腹胀满,吐后。

调胃承气汤三味主之。

10.阳明症

腹满不减,当下之。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11.太阴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2.少阴症

腹满,六七日不大便。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13.厥阴症

腹满,身疼,下利。

先温里后攻表。

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腹痛门第二十九

(七法)

1.太阳症

腹中急痛,阳啬阴弦。

小建中汤主之,不差者服小柴胡汤。

2.太阳症

腹痛,欲呕,胸中有热,胃中有邪。

黄连汤七味主之。

3.阳明症

腹满痛,六七日不大便,烦,大下后本有宿食。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4.阳明症

腹痛,发汗不解,急下之。

大承气汤四味。

5.太阴症

腹痛,太阳病反下之,属太阴。

桂枝加芍药汤五味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六味主之。

6.少阴症

腹痛,便浓血,二三日至四五日小便不利。

桃花汤三味主之。

7.少阴症

腹痛,四五日自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真武汤五味主之。

少腹满门第三十

(四法)

1.太阳病

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

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者 瘀热在里故也,下血乃愈 ,抵挡汤主之。

2.太阳症

少腹满,有热,小便应不利今反利,为有血当下之。

扺当丸四味主之。

3.太阳症

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 ,舌燥渴 ,潮热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大陷胸汤主之。

下利门第三十一

(二十五法)

1.太阳症

下利,太阳阳明合病。

葛根汤七味主之。

2.太阳病

桂枝证,医反下之,下利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太阳症

下利,呕逆。

表解乃可攻之十枣汤。

4.太阳病

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5.太阳症

伤寒发热汗出,心中痞鞭,呕吐下利,大柴胡汤主之。

6.太阳症

下利,太阳少阳合病。

黄芩汤四味主之。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五味主之。

7.阳明症

下利清谷,表热里寒,脉浮迟。

四逆汤三味主之。

8.阳明症

少阳阳明合病,有宿食也,脉滑数。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9.太阴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10.少阴症

下利,胸满,心烦,咽痛。

猪肤汤二味主之。

11.少阴症

下利。

白通汤三味主之。

12.少阴症

下利,脉微。

白通汤主之。

若利不止干呕厥逆无脉,与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13.少阴症

下利,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四五日。

真武汤五味主之。

14.少阴症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或利止脉不出。

通脉四逆汤四味主之。

15.少阴症

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烦不得眠。

猪苓汤主之。

16.少阴症

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17.厥阴症

下利,大汗出,恶寒,厥,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

四逆汤三味主之。

18.厥阴症

下利,汗,厥。

四逆汤三味主之。

19.厥阴症

下利清谷,汗出而厥,里寒外热。

通脉四逆汤三味主之。

20.厥阴症

热利下重者。

白头翁汤四味主之。

21..厥阴症

下利,腹满,身疼,先温里后攻表。

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22.厥阴症

下利,欲饮水者,有热也。

白头翁汤四味主之。

23.厥阴症

下利,谵语,有燥屎也。

小承气汤三味。

24..厥阴症

下利,烦,按之心下濡虚。

栀子豉汤二味主之。

25.霍乱

下利清谷,吐利汗出,小便复利,内寒外热,脉微欲绝。

四逆汤三味主之。

下利脓血门第三十二

(二法)

1.少阴症

下利脓血。

桃花汤三味主之。

2.少阴症

下利脓血,二三日至四五日,小便不利。

桃花汤三味主之。

大便硬门第三十三

(七法)

1.太阳症

大便硬,头汗,恶寒,厥,心下满不欲食,脉细。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2.太阳症

大便硬,小便自利,身疼烦,风湿相搏不得转,不呕不渴,脉虚浮而啬。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五味主之。

3.阳明症

大便硬,潮热汗,腹满,不恶寒,身重气短,脉迟。

大承气汤主之。

若腹大满不通者小承气汤主之。

4.阳明症

大便微硬,潮热,大承气场主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小承气汤下之,若不转矢气不可攻之,发热复硬小承气汤和之。

5.阳明症

大便硬,汗多,谵语,胃中燥。

小承气汤三味。

6.阳明症

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脉阳浮啬。

麻子仁丸六味主之。

7.阳明症

大便硬,微烦,发汗吐下后,小承气汤三味主之。

大便难门第三十四

(二法)

1.阳明症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阳明症

大便难,目中不了了,晴不和,无表里症,六七日。

大承气汤主之。

不大便门第三十五

(七法)

1.太阳症

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

小承气汤三味,看热多少用之。

2.太阳症

不大便,头痛有热,小便清,六七日与小承气,小便清知不在里,当发汗与桂枝汤。

3.太阳症

六七日不大便,潮热从心下至,舌燥而渴,少腹满痛不可近者,重发汗复下之。

大陷胸汤三味主之。

4.阳明症

不大便,呕,胁满,舌上胎。

小柴胡汤七味主之。

5.阳明症

六七日不大便,腹满痛,小便不利,烦,大下后本有宿食。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6.阳明症

不大便,潮热,无表里症,可下之,假令不下已大便有瘀血,七八日脉数。

扺当汤主之。

7.少阴症

不大便,腹满,六七日。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小便不利门第三十六

(十三法)

1.太阳症

小便不利,发热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痛,桂枝或下后。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六味。

2.太阳症

小便不利,不得眠,胃中干烦燥,发汗后大汗出,欲饮水。

五苓散五味主之。

3.太阳症

小便不利,下利,谵语,惊烦,八九日下之,身重胸满。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十二味。

4.太阳症

小便不利,头汗恶寒,渴不呕胸满,心烦,发汗后复下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七味主之。

5.太阳症

小便不利,汗出短气恶风,掣痛烦,或身微肿,风湿相搏骨节疼,不得屈伸。

甘草附子汤四味主之。

6.阳明症

小便不利,发热,渴欲饮水,脉浮。

猪苓汤五味主之。

7.阳明症

小便不利,头汗黄。

茵陈蒿汤三味主之。

8.阳明症

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

大承气汤四味。

9.阳明症

小便不利,七八日身黄如橘色。

茵陈蒿汤三味主之。

10.少阴症

小便不利,下利脓血,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桃花汤三味主之。

11.少阴症

小便不利,自下利,四五日腹痛,四肢沉重疼痛。

真武汤主之。

12.湿症

小便不利,头汗,囗燥,白胎渴哕,胸满。

小便难门第三十七

(二法)

1.太阳症

小便难,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桂枝加附子汤六味主之。

2.阳明症

小便难,潮热心痛,腹满,嗜卧身黄,短气哕,鼻干不得汗,脉弦浮大。

小柴胡汤七味立之。

小便数门第三十八

(二法)

1.太阳症

小便数,自汗微恶寒,心烦脚挛急,脉浮,与桂枝得之便厥,咽干烦燥。

厥愈芍药甘草汤主之,其脚伸。

若胃气不和调胃承气汤主之。

若重发汗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阳明症

小便数,大便硬,其脾为约,脉趺阳浮啬。

麻子仁丸主之。

小便自利门第三十九

(九法)

1.太阳症

小便自利,汗出恶寒,发热渴欲饮水,腹满,肝秉肺名曰横。

刺期门。

2.太阳症

小便自利,少腹满不结胸,其人如狂,已热在下焦,六七日表症在,脉沉微。

下血乃愈扺抵当汤四味主之。

3.太阳症

小便自利,身黄,少腹硬,血证缔也,狂,脉沉结。

抵当汤四味主之。

4.太阳症

小便自利,少腹满,小便不利今反利之,有热有血也。

抵当丸四味主之。

5.太阳症

小便自利,身疼,烦,大便硬,脉浮虚而啬。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五味主之。

6.阳明症

小便自利,自汗若发汗,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须自大便。

蜜煎导而通之,若木瓜根猪胆汁汤主之。

7.阳明症

小便自利,躁烦,心下硬,屎定硬,无太阳柴胡证,二三日脉弱。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8.厥阴症

小便自利,呕,厥者难治,身有微热,脉弱。

四逆汤三味主之。

9.湿症

小便自便,喘。

小便清门第四十

(十一法)

1.太阳症

小便清,头痛有热,不大便六七日,宜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桂枝汤五味主之。

2.太阳症

小便清,谵语,十三日过经,下利脉和。

调胃承气汤三味主之。

3.太阳症

小便清,妇人中风,经水适来,胁下满,谵语,脉迟。

刺期门穴。

4.太阳症

小便清,妇人伤寒,经水适来,发热谵语。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自愈。

5.阳明症

小便清,汗多,大便硬,胃中燥,谵语。

小承气汤三味主之。

6.阳明症

小便清,潮热,谵语,脉滑疾。

小承气汤三味主之。

7.阳明症

小便清,潮热,谵语,不能食,胃中有燥屎。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8.阳明症

小便清,谵语,汗出,有燥屎在胃中,通经乃可下之。

大承气汤四味。

9.阳明症

小便清,腹满,三阳合病,身重,谵语,遗尿。

白虎汤四味主之。

10.阳明症

小便清,二阴并病太阳症罢,汗,潮热,大便难,谵语。

大承气汤四味主之。

11.厥阴症

小便清,下利有燥屎。

大承气汤三味主之。

Image

瞀门第四十一

二法

1.太阳证

瞀心,发汗过多,心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带汤主之

2.太阳证

太阳少阳并病瞀,头疼,头眩,心下痞

刺肝俞肺俞,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刺期门。

烦门第四十二

三十一法

1.太阳证

烦,服桂枝汤不解。

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2.太阳证

烦,渴,出大汗,脉洪大。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太阳证

发烦,衂血身疼,已发汗,发热,八九日不解,无汗脉浮紧。

麻黄汤主之。

4.太阳证

烦,发汗半日复热,脉浮数。

桂枝汤主之。

5.太阳证

烦,渴,已发汗,脉浮数。

五苓散主之。

6.太阳证

烦,发热中风,渴欲饮水,入水则吐名水逆,六七日不解,有表里症。

五苓散主之。

7.太阳证

虚烦,懊侬,不得眠,发汗吐下后。

栀子豉汤主之。

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8.太阳证

热烦,胸中窒,发汗下后。

栀子豉汤主之。

9.太阳证

心烦,腹满,下后卧起不安。

栀子厚朴汤主之。

10.太阳证

微烦,身热不去,医以丸药下之。

栀子干姜汤主之。

11.太阳证

心烦,喜呕,寒热往来,胸胁满,不欲食,五六日。

小柴胡汤主之。

12.太阳证

烦,心下悸,二三日。

小建中汤主之。

13.太阳证

微烦,过经十余日,反下四五日后柴胡证仍在。

大柴胡汤主之。

14.太阳证

惊烦,胸满小便不利,谵语,八九日下之身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5.太阳证

益烦,不渴,病在阳以汗解反以水潠,热不去者。

文蛤散主之,不差五苓散。

16.太阳证

心烦,渴而不呕,寒热,胸胁满,发汗复下。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7.太阳证

心烦,身疼,不呕不渴,脉浮虚而啬。

桂枝附子汤主之。

18.太阳证

烦,身疼,大便硬,小便不利。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9.阳明证

心烦,不吐不下。

调胃承气汤主之。

20.阳明证

烦,下之心中懊侬,胃中有燥屎。

大承气汤主之。

21.阳明证

烦,汗出解,日哺发热,如疟。

脉实者大承气汤。

脉虚浮者桂枝汤。

22.阳明证

烦,腹满痛,六七日不大便,大下后本有宿食。

大承气汤主之。

23.阳明证

微烦,大便硬,发汗后若吐下。

小承气汤和之。

24.少阴证

心烦,不得卧二三日以上。

黄连阿胶汤主之。

25.少阴证

心烦,咽痛,胸满,下利。

猪肤汤主之。

26.少阴证

心烦,呕咳,渴,下利,不得眠。

猪苓汤主之

27.厥阴证

烦,得食而呕吐,蚘厥。

乌梅丸主之。

28.厥阴证

烦,厥,心下满,脉乍紧。

瓜蒂散主之。

29.厥阴证

烦,下利,按之心下濡,虚故也。

栀子豉汤主之。

30湿症

烦,关节疼,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脉沉细,当利小便。

31.湿症

烦,身疼头痛,发热,面黄而喘,腹中和无病,脉大。

鼻塞内药鼻中即愈。

躁烦门第四十三

七法

1.太阳症

躁烦,呕逆咽干,治厥甘草干姜汤主之

2.太阳症

躁烦,身疼恶寒,发热汗不止,中风,脉浮紧。

大青龙汤七味

3.太阳症

躁烦,不得眠,不呕不渴,夜安静无表症,下之后复发汗,脉沉微。

干姜附子汤主之。

4.太阳症

躁烦,发汗不解,下之

茯苓四逆汤主之

5.太阳症

躁烦,火逆下之,因烧针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6.太阳症

躁烦,小便自利,与太阳柴胡症,心下硬屎定硬,脉弱。

大承气汤主之。

7.少阴症

躁烦,吐利,厥欲死

吴茱萸汤主之。

发狂门第四十四

四法

1.太阳证

发狂,热结膀胱

桃核承气汤主之

2.太阳症

惊狂,卧起不安,亡阳,脉浮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3.太阳证

发狂,少腹满小便自利,不结胸,热在下焦,六七日表不解,脉沉微。

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

4.太阳证

发狂,小便自利,黄,少腹硬,血症谛也,脉沉结。

抵当汤主之。

心中懊侬门第四十五

五法

1.太阳症

懊侬,虚烦不得眠,发汗吐下后。

栀子豉汤主之。

少气者枙子甘草豉汤。

呕者栀子生姜栀汤。

2.太阳症

懊侬,阳气内陷,心下硬

大陷胸汤主之。

3.阳明症

懊侬,咽干口苦发热,腹满喘汗,恶热身重胃中空虚,白胎,脉浮紧

栀子豉汤主之。

4.阳明症

懊侬,头汗,下之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不能食

栀子豉汤主之。

5.阳明症

下之懊侬,烦,胃中有燥屎

大承气汤主之。

发黄门第四十六

七法

1.太阳证

发黄,小便利,狂,少腹硬,血证谛也,脉沉结

抵当汤主之。

2.阳明证

黄,嗜热潮热,短气腹满心痛,小便难不得汗,鼻干,呕,脉弦浮大。

小柴胡汤主之

3..阳明证

发黄,头汗,小便不利

茵陈蒿汤主之

4.阳明证

七八日如橘色,小便不利

茵陈蒿汤主之

5.阳明证

黄,发热

栀子黄药皮汤主之

6.阳明证

黄,瘀热在里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7.湿症

黄,身疼,发热

不得眠门第四十七

五法

1.太阳证

不得眠,烦,下之后不发汗,夜安静无表症,不呕不渴,脉沉微

干姜附子汤主之。

2.太阳证

不得眠,小便不利,胃中有燥屎,发汗后大汗出欲饮水

五苓散主之。

3.太阳证

不得眠,虚烦,懊侬,发汗,吐下后。

栀子豉汤主之。

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4.少阴症

不得眠,呕咳,渴烦,六七日下利。

猪苓汤主之。

5.少阴症

不得眠,心烦,二三日以上。

黄连阿膠汤主之。

身瞤门第四十八

一法

1.太阳证

瞤,头眩,发热,心悸,发汗不解。

真武汤主之。

哕噫门第四十九

三法

1.阳明症

哕,潮热心悸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小便难嗜卧身黄,鼻干不得汗,脉弦浮大。

小柴胡汤主之。

2.湿症

哕,头汗,囗燥渴,白胎,身疼胸满,小便不利。

3.太阳证

心下痞,噫不除,发汗,吐下后。

旋覆代赭汤主之。

杂门第五十

二十二法

1.太阳证

下之后其气上冲。

桂枝汤主之。

2.太阳证

服桂枝大汗出,脉洪大。

形似疟一日再发,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3.太阳证

但重乍轻有时,无少阴症,身不疼,脉浮缓。

大青龙汤主之

4.太阳证

当汗解,外症未解,脉浮弱。

桂枝汤主之。

5.太阳证

外症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

桂枝汤主之。

6.太阳证

发汗不解反下之,脉浮。

桂枝汤主之。

7.太阳证

可发汗,病在表,脉浮者,脉浮数洪二证。

麻黄汤主之

8.太阳证

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9.劳复

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无水气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10.太阳证

发汗后恶寒虚故也,不恶热但热者买也。

调胃承气汤三味。

11.太阳证

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使已阴疼。

禹余粮丸主之。

12.太阳证

病未解,脉阴阳俱停,阴脉微。

调胃承气汤下之。

13.太阳证

烧针被寒针,必发奔豚气。

桂枝加桂汤泄之。

14.太阳证

过经十余日愠愠欲吐,胸中痛,大便溏。

调胃承气汤主之。

15.太阳证

外有热里有寒,脉浮滑。

白虎汤主之。

16.阳明证

无余证者,脉浮。

麻黄汤主之。

17.阳明证

喜忘,必有蓄血,大便黑。

抵当汤主之。

18.太阴证

可发汗,脉浮。

桂枝汤主之。

19.少阴证

二三日。

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

20.少阴证

急温之,脉沉。

四逆汤主之。

21.劳复

差后更发热。

小柴胡汤主之。

22.阳明证

发黄,瘀血在里。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