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爱卿 | 比肩先贤德铸完人 百年精诚万世楷模(二)

 天下孝义人 2022-06-13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姥姥的窝头干

·  宋家庄秧歌队

作者:刘爱卿

古人云: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蔡元培阔达于世,兼容并包,在他身上,宛如拥有磁铁一样的吸力,吸引着当时最优秀的人才汇聚身边。梁漱溟说:“没有蔡元培先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就不可能聚拢在北大,不能发挥出自己的超卓作用,这是蔡先生的伟大。”

山西私立尊德中学第四班暨附小高六班毕业留念

侯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联合周围的仁人志士成立道德学社,讲经论道,声名远扬,八方云集,三年时间社员就发展到1800多人。1941年他创办尊德中学,当时,不愿当亡国奴的好多包括清华、北大、北师大等名校的学生都慕名到这儿来讲课。他不是老师,但能组织起一班汾孝之地的英才来校授课。五爱学校聘用的校长87岁,教师中50岁到80岁的就有十几人,他们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为培养青年教师尽心尽力。他们为什么会围绕着侯老发挥余热呢,就是被他的高尚人格所感召。侯老和蔡元培一样都是善于以厚德高风聚拢人才、培育人才的贤人、高人。他们这种有容乃大的宽阔胸襟为我们所需要,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利”,这些都体现着我泱泱中华大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
蔡元培既是社会名流,又历任要职,要发财致富易如反掌。但他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去世后,无一间屋,无一寸土,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侯右诚与学生交谈

侯老也是这样。为办道德学社和私立五爱学校,募资修建了数以千计的房屋、楼舍,而他去世后,除了几间窑洞外,没有给子孙留下一砖一瓦。他数度白手起家办学,不仅本人从未拿过一分工资,而且动员全家人也义务供职并为办学集资,在他的带动下,好多教职员工少拿或不拿报酬,还经常帮学校渡过难关。在五爱,捐款已成常态。他一心一意只想着学校,几乎忘了自己。他穿了几十年的衣服补了又补也不换。侯老经常对子女们说:“你们回家来看我的时候,不要买吃喝,把省下的钱捐给学校。”在侯老的带动下,这个家庭在九年当中为五爱学校捐款4000多元,其中侯老两口就捐款2000多元,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是笔巨款了。侯老对自己和子女节俭到极致,从未给过子孙们压岁钱,但对有困难的亲戚朋友和学校的教职员工十分慷慨,经常几十元几百元帮助他们,对家境困难的进修教师,他每月拿出40元来补助他们,一补就是两年。吕梁地委知道侯老办学辛苦,要给他配备一辆小汽车,他却让把汽车换成教学仪器。他在90岁为筹办五爱奔走的十八年中乘坐的一直是自行车加椅子改装成的三轮车。和蔡元培一样,侯老虽然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财产,却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联想时下物欲横流、道德缺失、贪污浪费、腐败盛行的各种现象,从蔡元培到侯右诚这些先贤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品格是多么可贵,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如果我们人人都像他们一样,从自身做起,就一定能使社会清明,国泰民安。
立功,就是自己对社会、国家与人民做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或贡献。
无德难以立功,有德则可建功。有德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古人云:“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亦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纵观蔡元培和侯老的奋斗人生,都可谓是以非常之人成非常之事,非常之功。
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和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们的侯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几十年如一日。一次次迎难而上,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完成了许多常人眼里不可能实现的奇功伟业:

民国二十六年各界名流在中阳楼合影留念

一、侯老热心社会公益,为了保护被损坏的文物他率众筹资,翻修中阳楼、维修城隍庙,恢复了孝义秋季集会,同时开辟了永安市场,引来周边省县商贾云集,使孝义成为各路货物交换中心,为孝义地方经济的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1937年,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侯老作为一个普通的布衣百姓,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在北京儒学大师段正元先生的感召之下,联合周围的仁人志士,发起成立了以“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正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为宗旨的孝义道德学社。这个学社在当时反响很大,可谓是名震一时。日寇入侵,孝义沦陷后,在宣扬奴化教育的高压统治下,侯老在道德学社内设立“讲习班”讲授“四书”“五经”,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启发民智,抵制日寇的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为当时处于黑暗统治下的民众,点亮了心灵的一盏明灯。
尊德中学校徽
三、1941年日寇退出孝义后,侯老将“讲习班”升格为尊德中学,当时,侯老聚拢了孝汾一带许多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凭着社员群众的热情捐赠,采取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的方法,把“尊德中学”办成了孝义的文化阵地,为国家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高素质人才。

孝义县私立五爱学校创办人员及同志合影留念

四、解放初,遵照政府政策,侯老将尊德中学初高中部移交政府,剩下的小学更名为“私立五爱学校”。为解决办学经费,他从49年的下半年到52年的春季,三年时间,跑遍大半个中国,在太原、北京、天津等七个大城市建起了孝义煤炭推销站,为孝义焦炭在全国打开销路,回款旧币25亿元,不但为“五爱学校”解决了办学经费。而且使当地煤矿恢复了生产,为孝义焦炭打开了市场,为1000多名煤炭和运输工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五、1952年,国家不允许私人办学,61岁的侯老带着全家回村当农民。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从未种过地的侯老,一回村就响应国家号召,种起了当时村里人都接受不了的棉花,而且第一年就比同村另两户亩产多出一倍,从而带动村里30多户自愿种起了棉花,到了70年代全村棉田种植面积达到800亩,成为全县的种棉先进大队。
六、1956年,65岁的侯老被任命为孝义水利科副科长,临危受命治理汾孝水患。上任后,他既是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哪里有隐患,哪里有难题,就冲向哪里,一年时间就率众筑起5公里长的护河堤和数道逼水坝,当年汛期来时没有决口,汾孝水患的历史从此开始改写。

张家庄水库

同年,他组建起了孝义历史上第一个钻井队,凿出了第一眼深井自流水,并不断扩大钻井队的战果,让孝义“井水保浇田面积”达到5万余亩,大旱之年喜获丰收。从1959年开始,为了彻底根除孝义多次被大水淹没的水患,70岁的他又披挂上阵,担起了修水库的重任,他以古稀以至耄耋之躯,寒来暑往奔波1035余公里,和民工同吃同住守在工地14年,在孝义张家庄建成了一座坝高75米、全长820米、平均厚度24米的中型水库,彻底改写了汾孝水患的历史,并为国家节约了近百万元经费。
七、1979年,88岁的侯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本该颐养天年的他却初心不改,又开启了兴学树人的新征程。联络14位离退休干部复办五爱学校。开始办学时他已经90岁了,建校指挥部和后勤部就设在他家的土窑洞中,民工的食宿都由他老伴和儿媳妇负责。当时他身高不过五尺,体重不足百斤,一千五百度的近视,耳朵也不太灵便,又没有钱。就是以他的人格魅力,以他的诚信、诚意来感化大家。结果他登高一呼,万方响应,地有了,砖瓦木料来了,工匠也来了……人人干劲十足,十排六十多间校舍,五月份动工,八月底完工,九月一号就开学,创造了一个速度最快,造价最低,质量最高的奇迹。

白手起家的五爱学校从创办即不断发展,到九十年代,已建有总校、分校、7栋教学楼,各类房屋700多间,总面积达13000平米,教学、办公设备应有尽有,电脑室、实验室、阅览室逐步配套。学校开办了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乃至医卫职业班,规模相当可观。19年间,该校培养出各类人才4000多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曾被评为“山西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当时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五爱学校从创办开始,侯老就三更不睡,上下游说,八方奔忙。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多筹到钱,他竟然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简直像铁打的。直至临终前他还肩负着这所600多人的学校的董事长、校长、党支部书记的日常工作,还挑着学校各项经费筹措的重担。
罕见的高龄,惊人的业绩,神奇地统一在侯老身上,塑造了一个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光辉形象。(未完待续)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