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节忆母亲

 鹰眼观天地 2022-06-13 发布于山东
本文作者:王永振。
关注鹰眼观心,看最独特时评。

鹰眼观心

历史,生活,社会。

14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5月8日,桃红柳绿,草长萤飞,又是一年母亲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最伟大的母亲,我们每一个人的至爱至亲。

母亲,已经不再是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她被赋予了更广泛而深刻的内涵,母语、母校、航母、母亲河……。

母亲,意味着无私、奉献和牺牲。每每想起母亲,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信心百倍满怀希望。她给我们生命给我们善良,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坚韧,给我们力量。

母亲,九死一生孕育我们,含辛茹苦培育我们,奋不顾身成就我们。她是我们生命的起点,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支柱,是我们理想的风帆,是我们奋斗的动力。所有的奋力拼搏,都是为了不给殷切期待我们的母亲丢脸。

我们要善待健在的母亲,缅怀不在的母亲,讴歌所有的母亲。

我的母亲生于1921年阴历正月初三,假如我母亲健在,也是百岁寿星了,那该有多好啊!然而,假如终归是假如。

与父亲一样,母亲也是穷苦出身,苦大仇深。母亲只有一个姐姐,8岁时姥爷去世,撇下孤儿寡母三人相依为命,备受生活煎熬和坏人欺凌。

旧社会,穷乡僻壤,天高皇帝远,家中没有男人撑门立户,直接吃不开,村里的泼皮无赖欺辱孤儿寡母的罪恶行径时有发生,司空见惯。

据母亲回忆,姥爷去世不久,姥娘领着未成年的两姐妹回娘家住了一宿,第二天回家后,发现家中的粮食被盗,当时农村风俗是谁家被盗丢了东西,不报官(那种年代官匪一家,警黑勾结),由家庭主妇走街串巷“骂街”,反正损失已无可挽回,上街公开叫骂一通出口恶气而已,一般也没有揽骂者。

我姥娘的一通公开叫骂居然骂出来了贼,一位本族邻居公然跳出来揽骂了,一口咬定骂了他,并且不依不饶,姥娘认为我家的粮食被偷了骂一骂出口恶气,你既然没偷为啥揽骂?

不料邻居蛮不讲理,互相对骂动手撕打冲突升级,邻居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穷凶极恶,将大便强行灌入姥娘嘴里!对这种灭绝人性伤天害理令人发指骇人听闻的凶残暴行,处在当时无法无天的社会环境中,没有追究,没有公道,没有天理。

无端遭受如此奇耻大辱,姥娘悲愤交加,不久含恨去世。

据母亲生前回忆,姥娘致命的疾病似乎是肺癌,限于当时的医学水平,尚无癌症概念,母亲描述她曾用手摸到过姥娘肚子里有很硬的疙瘩(包块),疾病症状是憋闷咳喘咳痰咳血。

严格讲,姥娘的肺癌与恶霸邻居的欺辱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也不是丧失理智的妄加揣测。

图片
我母亲与我儿子

旧社会的农村,有文化的人很少,男人识文断字的不多但毕竟还有,至于女人,百分百全是文盲。

母亲就是纯文盲,直到登记户口了还没名字,只好请户口登记人员临时随便起个简易名字交差。

父亲识字也不多,屈指可数,但账码很精,心算数字张口就来,算账不用纸笔和算盘,心算比算盘还快。

母亲一生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7人,尽管生活清苦,但对孩子们疼爱有加,作为娘家没有兄弟的绝户家庭,受尽坏人欺凌,深知家中无人尤其是无男丁的痛苦。

母亲聪明能干,心灵手巧。作为旧社会的农村妇女,针线饭食是基本功,谓之“女工”“女红”,也是嫁人的重要资本,是“加分项”。

这恰恰是母亲最拿手的“绝活”,她可以别出心裁,缝制各种单棉四季衣裳鞋帽衣扣耳囊香袋荷包等等,还会编织凉席草帽剪纸支锅头套炉子……见样学样,一看就会,几乎无所不能,无一不精。

旧社会农村人穷没钱买“洋装洋布”,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种棉花纺线织布缝制等全套工序一条龙自己搞定。

具体流程是:用自产或釆购的棉花纺成棉线,请织布匠织成棉布,买染料将白棉布染色,几道工序走下来,新布做成了。

这种自制土布虽不如从供销社花钱购买的“洋布”洋气,但经济实惠实用,厚实耐磨透气吸汗护肤无毒,可制作各种服装鞋帽被褥等,还节省一大笔开支。

当时国困民穷,挣钱很难,经济入不敷出,生活的原则是能省则省,勤俭节约,修旧利废,绝不浪费,既是家风,也是社会风尚。

全家男女老少9口人的衣食两大必需,全由母亲一人搞定。

制作衣物,裁剪合体,针脚细密,美观大方,经济实惠。母亲经常应邀帮助别人家裁缝衣物。炒菜做饭不输专业厨师,粗粮细做,细粮精做,花样繁多,口味各异,格外好吃。

母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全村闻名。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种地家务,一刻不闲,闲不住的手脚,使不尽的劲,干不完的活,操劳一生,奉献一生。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年收获棉花后,夜间睡觉经常被“嗡嗡”的纺车噪声惊醒,深更半夜了,母亲还在手摇纺车纺线。这种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永远定格,铭心刻骨。

全家人口多,穿衣也多,为了节衣,循环利用。一件衣裳,老大穿小了传老二,老二穿小了传老三,依此类推接力穿,循环利用,物尽其用。

棉衣穿到春天,拆开掏出棉花,表里对缝变夹祆夹裤,又穿春秋两季。还有褂子改褂叉,裤子改裤叉。吃剩的饭菜喂鸡鸭鹅猫猪狗,刷碗刷锅水熬猪狗食……

总之,在那个不堪回首的贫穷年代,人们为了活下来,人穷志短,被逼无奈,为了开源节流,人们做足了功课,可谓挖空了心思,绞尽了脑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

对于这些曾经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亲历见证者以为游园惊梦,刻骨铭心;后来旁观者以为天方夜谭,疑惑不解。

图片

童年的记忆中,讨荒要饭的乞丐比较多,尽管我们家也很穷,但是坚决不当叫花子,却是父母一直坚守的底线。

自己不当乞丐,打发乞丐反而格外大方,母亲正做饭时来了叫大娘的乞丐,毫不犹豫先打发,全家正吃饭时又来了叫大娘行好的叫花子,不由分说撵我送去“嗟来之食”,我们吃什么就送什么。

当然,后来有了专门要钱的假乞丐,我们也不再打发了。

我们兄弟5个,成年后陆续成家,孩子自然也多。尤其我与两个哥哥娶妻生子扎堆,老娘同时带仨孩子,着实把她老人家累坏了,心脏病明显加重,一动就憋喘咳,半天缓不过来。

更要命的是,看仨孩子还没有管饭的,看孩子到了饭点,分别送回家之后,自己再回家生火做饭,开水也要亲自生火烧,又累又苦,任劳任怨。

老娘设身处地替别人考虑,看了三家的孩子,在谁家吃饭?干脆哪家也不吃,自己回家吃,就这脾气,改不了。

如今,我也有了孙子孙女,老两口看一个孩子感觉很累,当年老娘一个人同时带仨孩子,那种劳累滋味可想而知。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直到养了孙子孙女,才知道父母恩重如山,情深似海。

图片

母亲陆续将5个儿子的孩子带大了,自己也老了,生前经常提醒我:“千万别盼着孩子快快长大,孩子一旦长大了,你也就老了!”如今我深有同感,不得不折服老娘的经验之谈与先见之明。

母亲从苦水里泡大又喝了一辈子苦水,身体一直虚弱,病秧子一个,大病没有,小病不断,早先喜欢用偏方秘方中草药调养,伴随身体哀老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得已改用西医西药调治。

最后几年,老年冠心病白内障等顽疾无情地折磨着母亲,痛苦不堪。为了缓解病痛,四处寻医问药。

2001年阴历三月廿三,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的母亲永远走完了她艰难困苦多灾多难的风雨人生,享年80岁。

每次听到陆树铭创作并演唱的《一壶老酒》,都让我热泪盈眶,不能自持。

我早年当兵时,每次回家探亲离家归队,已风烛残年白发苍苍的老娘昏花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执意拄着拐棍步履蹒跚送我,我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告别年迈的老娘。

她老人家每次送我到村头,颤颤巍巍风雨飘摇般地站在那里目送我远去,直到变成一个模糊的小黑影。如今老娘已经过世20年,每每忆起,悲伤不已!

我永远感恩并怀念赋予我生命哺育我成长的父母双亲……

图片
母亲
鹰眼观察:

当我们懂得感恩时,才对母亲有了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爱;当我们知道回报时,母亲老了,母亲成了一种岁月。

关于带孩子这事,确实有些复杂,各有各的道理。时代在进步,带孩子的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没有错。

但如今带一个孩子之“难”,仅仅是观念新了、社会进步了吗?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就一定更有利于他的茁壮成长?

如果是这样,谁家的孩子不是当时的“最新时代产物”?当年一个母亲带几个孩子,那些成才者是因为什么、平凡者又受到了什么影响?

不管怎么讲,带孩子都是特别累的,也是老人迫不得已的。

希望年轻人多理解和体谅老人身体与精力上的“勉为其难”,懂得感恩。要知道,母亲在,天天都是母亲节;母亲不在,再多的母亲节也枉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