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堇||这叫体验生活

 三只荆棘鸟 2022-06-14 发布于山东

今天下雨了。突如其来的大雨。

这是强对流天气频发的季节。昨天晚上北京下了冰雹,今天中午东阿也下了一阵。


同学群里,大家在讨论这场雨。虽然在同一个城市,因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的在下太阳雨,有的在阴天,有的在落雨。


突然想到麦子。正是麦收季节,不知道麦子都收完了吗。所谓的争秋夺麦,实际上是和老天在争夺收成。麦子的成熟收割期也就几天的事儿,无论麦子长得多好,不到颗粒归仓,算不得丰收。


于是,就说到了麦子。


6月10号左右正好割麦子,我们小时候放麦假就是这个时候吧?


昨天看到有招募捡麦穗的,交180多块钱呢。真好笑。


我们小时候拾麦穗是干农活,现在干活还得交钱。


我们那时候叫干活,现在叫娱乐,或者叫体验生活。我也想笑,说,就像原来吃野菜,叫果腹,现在叫养生。


这让我想起电影《甲方乙方》,有钱人过腻了有钱的生活,就想去体验一下贫穷;还有一些机构故意设置苦难,让孩子们去体验,去吃苦,然后说这是磨练,或者挫折教育。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要做什么的权利。不过现在有人把这种体验做成了一门生意,可谓头脑灵光,目光毒辣。


现在的孩子,别说城里的了,农村的又有多少能够分清麦苗和韭菜的?他们在超市里商店里网络平台上,随手拿起的,随意下单快递来的,是各种成品和半成品,所以,很多孩子只知道面包是买来的,水果是快递来的,想吃鸡鸭鱼肉了,饭店里点一份就是了。


住在高楼里的孩子双脚远离了土地,走在水泥路上的双脚沾不上泥点,他们不知道土里能长出什么,树上能结出什么。所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小孩子们去参加,去体验万物生长和劳动的过程,也真是一个好创意。


只是,现在劳动要交钱,让从小劳动惯了的我们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五十岁以上的人,有几个小时候没拾过麦子呢?


麦收季节,家里只要会走路的孩子,几乎都会替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大孩子割麦子,捆麦子,给麦子装车,拉麦子,把麦子卸到平整的场院里,摊麦子,轧麦子,翻场,扬麦子,垛麦秸……半大孩子拉绳子,抱麦扑子,协助大人捆麦个子……小孩子,拾麦子。


爆烈的阳光倾泻到收割过的麦田里,空气中还弥漫着浓郁的麦子成熟躁动的气息,吸一口就直达五脏六腑,五脏六腑一下子就熨帖了。骡马呼吸着热空气轰轰的麦气,忍不住打个响鼻。麦茬子在阳光下反射着金色的光芒,捆绑中掉落的麦穗,就在金色的麦茬上、麦陇里等着一双双苍老的、稚嫩的手将它拾起来,放在小篮子里,布袋里。每一穗掉落的麦子都不恐慌,它们知道,没有一粒麦子会沉睡在泥土里,成熟了,就一定会被收获。


那时候,孩子和老人是拾麦子的大军。人们一般都是在自己家的麦田里拾,如果小孩子一天能拾上两三斤麦子,是会得到大人的褒奖的——白面这样的细粮,一人一年才能平均多少?所以,就算是拾的这些麦穗,就算只有十斤八斤,依然是对这个家庭口粮的一个重要补贴,这也使得一些老年人,尤其是老太太,会趁人不注意跑到别家,甚至别村的麦地里去拾麦子,若是被发现,免不了一顿口角。


那时候,这是赖以活命的粮食,是只有老人和孩子才能经常吃的香喷喷软乎乎的大白馒头。


拾麦穗,也是我们劳动课的一部分。记得上初中时,正是八十年代初期,我们一中还有农场,在现在校园的东部和南部。农场里有庄稼,庄稼里有麦子,麦田中间还有水井。麦子收割完了,我们就会以班为单位,排队开赴麦田,弯腰背着一只手拾麦穗。和同学们一起拾麦穗,多了很多乐趣,无形中也有了竞赛的性质。大家嘻嘻哈哈,你追我赶,看谁拾得快,拾得多,拾得干净,谁就是大家眼中的劳动小能手。


现在,哪还有人拾麦穗呢?就连割麦子,也变成了收割机。收割机开过去,麦穗就变成了麦粒,麦秸直接被粉碎成了肥料。这种情况下,估计很难再有漏掉的麦穗,即便有,也被粉碎的麦秸掩埋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小麦的亩产量已经由原来的三四百斤变成了现在的一千三四百斤,馒头再也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精美食物了。吃饭,吃饱饭,吃好饭,对十四亿中国人来说,已不是问题。就算是有散落的麦穗,那就留给麦田里飞的鸟儿和麦陇里窸窸窣窣的小动物吧。


现在,有人突发奇想,让不知稼穑的孩子花钱报名去参加拾麦穗的活动,进而体验一下劳动的感觉,也是有一定意义的。或许,农业劳动由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变成很多人的娱乐式的体验,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吧。

作者:小堇,本名李晶,聊城一中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希望用温暖的文字温暖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