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老俗话说“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关山听风 2022-06-14 发布于湖南

“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这句话,与其说是俗语,不如说是过去儿子儿媳妇埋怨老人的话,像如同儿子儿媳妇骂老人“老不死”一样,是种违背社会道德和传统孝道文化的语言,过去农村的人一般是不允许讲的,讲出来就污染了社会提倡的孝文化,造成不良的影响。


既然现在有人把这句话摆出来了,就不得不说说这句话在过去社会环境下的意思。

人老招人嫌

人都会有老的一天,现在你嫌年老的人,以后就有人嫌你老。古代人早就看透了这一点,并有俗语告诫:“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在旧窝池。”这个道理很多人听起来都懂,可轮到自己的头上却很难做到始终如一,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因没带好头,家风不好,儿子也捡样学样,也一样被年轻人嫌弃。过去,人老招人嫌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嫌老人病多。过去老人辛苦一辈子,艰难地把家撑到自己老了,可以说是灯油熬尽。老人们便病痛多起来,特别是一些卧床在床的老人,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的老人自然儿子儿媳妇要嫌弃。

没病时,还可以给儿子当牛做马,做力所能及的事,当然也就不那么嫌弃。就像一头老牛,只要还能拉犁,就不会有人嫌弃,可一旦老了,就会被抛弃。人也是一样,一些家庭,当父母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就开始嫌弃了。


二是嫌老人话多。俗语说“老来还童”,大多数的人年纪大了以后,性格变得像孩子,记性又不好,嘴特别碎,看不惯的事爱讲,有的还爱骂人,不该管的事也要去管。年轻人不喜欢老人管他们,讲的次数多了,虽然嘴里不说,但在心里嫌弃老人。嫌老人嘴多,是社会的共性。

三是嫌老人偏向。这是过去老人儿子多的通病。有的儿子小心眼,老是记着父母的过去看得起谁,看不起谁。本来“十个手指不一样齐”,父母对儿子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有一些人,父母的好处不去记,偏偏爱计较这些鸡毛蒜皮的事,等父母老了后,分明是嫌弃父母,却总爱拿父母曾经的“偏向”说事,有的甚至以此为偷口,不尽心赡养老人。


死了欠三年

死了欠三年,对死去老人怀有怨恨之语,从过去的社会来讲,有两层意思。

一是经济上的负担。有的儿子,父母在世时不孝敬,没有尽心赡养。老人死后,大操大办,讲面子上的风光和排场。过去的丧事随礼与现在是有区别的,办丧事亲朋好友一般以送物为主,很少有人送现钱。办丧事要花费不少,作为普通家庭来说,一般都是举债来操办。这些债务至少要三年才还得清。

二是民俗上的规矩。我国古俗,父母丧,儿守孝三年。三年内,各地习俗不同,制定了很多规矩,必须执行。民间称三年守孝为还父母养育之恩的债。再说,按民俗说法,“孝子三年不抬头”,也就是说,守孝的三年内,孝子做任何事情,运气都会不顺畅,民间说法,这也是在还父母的债。


“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过去农村一些人中的一种不好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得不到人们的赞同,今天我们就更不能宣扬这种观点。

如今,我们社会更文明了,经济条件更好了,要更加善待老人,以宽阔的胸襟善待老人,以像父母养育自己儿时一样,反哺他们的,摒弃陋俗,提倡优秀的传统孝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