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李少春 编外篇 规规矩矩唱武生

 戏迷知音 2022-06-14 发布于天津

很多时候,总听人说李少春如何如何,甚至把他奉为神仙,还冠了个李派,首先说,李少春真不够一派,因为李少春少年时随父小达子闯码头,耳濡目染了海派戏的很多东西,所以尽管后来拜了余叔岩,但是他的戏路很杂,戏里也总会夹杂一些海派的气息,他一直以余派标榜,如果说他够一派,是骂余叔岩呢?还是骂他海呢?

他的余派不及孟小冬,论唱也不及马连良、谭富英,论武更不及李万春、李盛斌,在四十年代就有评价的。他后来改编的《野猪林》不错,但也仅限于调过音的电影版中那段大雪飘,舞台版的恐怕连李少春迷们也很少提及吧,他的《打金砖》无人能比,但这个戏更多还是夹杂了海的东西,除此之外,就剩下俊美的扮相,让取貌者垂涎了。

关于李少春的技艺,我们曾在寻找李少春系列文章中提到,特别是少春完了这篇文章中,有详细的述评,在这篇文章中,摘录了范石人1947年发表的一篇《奉劝李少春规规矩矩唱武生》的文章,写的很透彻,我们不妨全文阅读一下。

奉劝李少春规规矩矩唱武生

不要表面上文武兼擅

骨子里却是不文不武

无论学什么,博而能当然最好,否则宁求精而不务博,而求精之道则在于专,同等资质,专门研究的,无论如何总比普通的要强,唱戏也是如此。

李少春自小学武生,因为有嗓子,所以后来也兼学老生,表面上是文武兼擅,而且投拜了已故大名伶余叔岩为师,即演武亦演文,骨子里却是文即不是武亦不像,弄得非常尴尬。

李少春《四郎探母》

武生和老生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类型,老生有文武之分,武老生似乎还和武生有些近似,而文老生(须生)若和武生对比,实在找不出有丝毫相同之点。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须显着无比的有力量,充满着刚强的气概;而老生戏,即使是武老生戏,像《战太平》中的花云、《定军山》中的黄忠,一样是出武戏,可是动作的“劲头”完全不一样,武老生所使的“劲头”可蓄而不露,武中带文,然而同样得有力量,最忌娇柔造作,假装斯文。演惯武生戏而欲改演或兼演老生戏之难,便难在这里,若再论到唱工更是难上加难了!

李少春《八大锤》

凡是对于皮黄稍知皮毛的,看了我以上所述一定都能明自,李少春偌大的一个角儿岂有不知?可是不相干,心里尽管有数,身上嘴里却做不好,又有什必用处?还不是李少春的天资笨拙,而是事实上不易做到,不信且打开一部伶官史看看,古来究竟有几个人,能一人兼演几种角色,而又能艺臻绝境的?

李少春李宝奎《马超》

可是李少春却聪明自误,偏要一人兼演两种角色,向观众炫夸他的多才多艺,他的武生戏本来还可以看看,但自挂了“余门弟子”的幌子之后,便不得不兼演老生,演老生便不得不“假装斯文”,假装斯文装到后来便把他原有的“英武刚强气概”也给装没有了,结果老生戏倒没有唱好,武生戏却给毁了!我们现在看他演武生戏却和老生一个味儿,而看他演老生却又和武生一个味儿,弄得不文也不武真是尴尬。

李少春《空城计》

少春演戏最吃亏的地方是面部的肌肉太紧,说得难听些就是脸太死,面部缺乏表情,全靠身体四肢演戏何演得好?无论演什么角色都好不了,可是他怎样红起来的呢?不是演罢《两将军》之后再来一出《骂曹》那样红起来的么?不错!他的成功在这里,他的巧妙噱头也在这里,上海人吃这个噱头,此空前未有的文武全材名角(?)(注:原文此处的标记)大家不能不看究竟,于是他就这样幸运地红了!

李少春《击鼓骂曹》

我没有方法说出李少春的嗓音是什么样的一种味道,有人说他左嗓却也未必,他唱武戏学杨小楼时也许带点儿左,因为小楼的嗓音是左的,所以学他的人也非左不可,正像学麒麟童非哑不可一样,可是少春唱文戏却未必左,因为余叔岩的嗓音很正,他学的是余派(?)(注:原文此处的标记)一左岂不成了杨派老生?可是也没有入能证明他的嗓音完全左,我以为左不左倒不成问题,主要的还是在好听不好听。

李少春程玉菁《武家坡》

我个人感觉少春的嗓音好像是一根大毛竹,大虽大,里面可是空的,有躯壳而缺乏骨肉,甜亮都淡不到,只是响而已,我不爱听响而如驴叫之音,但爱听响而如巨钟之鸣声,或轻而如莺黄之啼唱,假如我能光听响而不辨味道,那么少春这条嗓子听听也足够过瘾了。

李少春《讲堂斗智》

据说李少春的文戏不卖钱,可见有耳朵的人并不少,为少春着想还是赶紧好好的唱武生吧,别再玩噱头而把自已的艺事声誉糟蹋了。

看完了范石人的这篇文章,您是不是对李少春艺术的欣赏又有了新看法呢?李少春1938年进京拜师,1939年张古愚就发表了《李少春完了》的文章,对其进行了善意的批评和指正,从这时开始,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中,也总能看到不少对李少春艺术很中肯的评价,在寻找李少春系列文章中我们都已经汇总,这里就不多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