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三国:二 党锢之祸(9)

 秦时汉唐 2022-06-14 发布于重庆

宦官们见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罢休,于是向汉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志在社稷,意图谋反。

汉灵帝也只好顺着他们的意思,每次颁布诏书,都要重申对党人的禁令。

中常侍侯览对张俭尤为怨恨,侯览的同郡人朱并素来奸佞邪恶,曾被张俭尖刻抨击过,便秉承侯览的旨意,上书检举说,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分别互起称号,共同结成朋党,企图危害国家,而张俭是他们的首领。

汉灵帝下诏,将朱并的姓名隐藏掉,公布奏章,逮捕张俭等人。

十月,大长秋曹节暗示有关官吏奏报:“互相牵连结党的,有前司空虞放,以及李膺、杜密、崐朱、荀翌、翟超、刘儒、范滂等,请交付州郡官府拷讯审问。”

此时汉灵帝才十四岁,有些似懂非懂,于是问曹节:“什么叫做互相牵连结党?”

曹节回答说:“互相牵连结党,就是党人。”

汉灵帝又问:“党人有什么罪恶,一定要诛杀?”

曹节回答说:“他们互相推举,结成朋党,准备有不轨行动。”

汉灵帝问:“不轨行动,是想干什么呢?”

曹节回答说:“打算推翻朝廷。”

汉灵帝于是准奏,大兴大狱,对被指为党人的士大夫、太学生进行残酷打击,疯狂迫害。

党人百余人被杀,凡是被指认为党人的,其妻子儿女皆徙边。

只要是天下豪杰,或者儒学有行义者,都被宦官指为党人。

一些有怨隙的人,乘机互相陷害,就算是睚眦之忿,也胡乱牵涉进党中。

州郡奉旨查办,一些与党人根本不沾边的,也难逃灾祸。

一时之间,被杀死、迁徙、废黜和禁锢的,多达六七百人。

有人得知宦官残酷镇压的消息,告诉李膺说:“你应该赶快逃走。”

李膺说:“侍奉君王不辞艰难,犯罪不逃避刑罚,这是臣属的节操。我年已六十,生死有命,逃向何方?”主动前往诏狱报到,被酷刑拷打致死,其学生和部属都被禁锢,不许再做官。

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因为在名籍上没有写他的名字,所以没有受到处罚。

景毅感慨地说:“我本来就认为李膺是一代贤才,所以才教儿子拜他为师,岂可以因为名籍上脱漏而苟且偷安?”便自己上书检举自己,免职回家。

汝南郡督邮吴导接到逮捕范滂的诏书,抵达范滂的老家汝南郡征羌侯国(后改为征羌县,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砖桥村)时,不忍前去抓捕,就紧闭驿站旅舍的屋门,抱着诏书伏在床上哭泣,全县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范滂得到消息后,说:“一定是为我而来。”即自行到监狱报到。

县令郭揖大吃一惊,把他接出来,解下印信,要跟范滂一道逃亡,说:“天下大得很,你怎么偏偏到这个地方来?”

范滂回答说:“我死了,则灾祸停止,怎么敢因为我犯罪来连累你,而又使我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

范滂的母亲来和他诀别。

范滂告诉母亲说:“范仲博(范滂的弟弟)孝顺恭敬,足可供养你。我则跟从龙舒君(范滂的父亲范显)归于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你舍弃不能忍心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

母亲说:“你今天得以和李膺、杜密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岂能双全?”

范滂跪下,聆听母亲教诲,听完以后,再拜而别。

临行时,范滂回头对儿子说:“我想教你作恶,但恶不可作,教你行善,即我不作恶。”

在场听到此话的人,无不感动流涕。

范滂被害时,年仅三十三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