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三国:一九〇 抚定南部

 秦时汉唐 2022-06-14 发布于重庆

马忠的东路军进展顺利,在牂柯郡且兰县(今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迅速击败了叛军中势力最弱的朱褒部队,平定了该地区的叛乱。

李恢的中路军进入益州郡,孤军深入,在昆明陷入了建宁郡各县叛军的合围。

当时诸葛亮大军毫无消息,叛军的人数是汉军的几倍,形势非常严峻。

李恢心生一计,派人对叛军说:“官军粮草已尽,已准备撤军回去了。但我们中间有人曾经骂过驻地官员,就算现在能够撤军,也回不去北方了,无奈只好打算与你们一起谋反,寻条生路。我们也算是坦诚相告了,绝不相欺。”

南夷叛军信以为真,麻痹大意之下防备自然就有所懈怠。

李恢抓住机会,发动突袭,大败叛军。

叛军残部四处逃散,李恢分兵追击,南边一直追到盘江(今南盘江云南弥勒县东南皈依底山以下部分),东面追击到牂牁,与诸葛亮、马忠部队声势相连。

益州南部地区被李恢荡平。

孟获的老家被占,没了退路。

五月,尾随孟获军一路追击的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金沙江),进入了益州郡。

诸葛亮大军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重重困难后,于味县(今云南曲靖市)与李恢的部队会师,合兵追击,在味县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的部队,经过激战,击败了孟获的部队,生擒孟获。

随后,大军向西挺进,进兵滇池(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区东),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夷族部落。

这年秋天,整个战役胜利结束。

南中既定,在交州准备接管南中的东吴人刘阐,眼见已事不可为,便打消了接管的念头,回吴国复命去了。

战乱后的南中,虽然叛乱暂时平定了,但摆在诸葛亮面前的仍然是一堆烂摊子。

三国对峙局面的形成,乃至蜀汉、吴国的存续,只能是蜀吴联合,共抗曹魏。

蜀国的最大敌人,毫无疑问是北边的曹魏。

北伐中原,是诸葛亮隆中对时就提出的基本方略,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要北伐,必须稳定南方,但蜀国的国力就摆在那里,根本不可能两头兼顾,何况对长江下游的东吴,蜀国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毫不提防,还得部署兵力,耗费物资、财力和精力,随时盯着。

所以,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收拾烂摊子,稳定南中的局势,解决今后北伐的后顾之忧,是诸葛亮必须思考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要治理好一个地方,使其长治久安,涉及到管理体制、管理者、军队、经济、社会治理等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官员和军队问题,由谁来统治?如何确保稳定?

诸葛亮自己的说法,当时面临三难:

第一难,如果留下外人统领,则要留兵驻守,士兵们要消耗粮食和物资。

第二难,夷族各部落刚被打败,死伤甚多,有的还死了父亲和兄弟,如果留下外人管理,却不留兵驻守,难保这些夷人不心怀仇恨,日久必定成为祸患。

第三难,夷族叛乱分子屡次三番杀死和废掉朝廷委任的地方官吏,自知罪孽深重,与外地人隔阂很深,若留下外地人为官,终究难以被他们信任。

好在诸葛亮出发前就与马谡一起,对南中的局势和面临的问题等,进行过商议,定下了“攻心为上”的原则。

他权衡再三,决定“不留兵,不运粮”,实施安抚、怀柔、分化和还林归田、发展经济等政策。

首先,他把原南中四郡分为了六郡,即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加上划入犍为郡的一部分设立朱提郡,实际上南中有七郡。

他任命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担任地方官员,如收降爨习、孟琰等,与孟获一起授予官职,笼络南人。

诸葛亮上奏朝廷说:“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人,在边陲之地对朝廷尽忠不变,已有十多年,雍闿、高定在其东北方威逼他们,而吕凯等坚守正义,不与他们交往。为臣没有料到永昌地区风俗竟是如此敦厚正直。”

于是任命吕凯为云南太守,晋封阳迁亭侯,王伉为永昌太守,封亭侯。

但吕凯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其他叛乱的少数民族杀害,由他的儿子吕祥继承爵位。

又奏请分封此次战役立功最多的李恢为汉兴亭侯,加拜安汉将军,就任建宁太守,马忠为牂柯太守。

任命的官员中,除了孟获等夷族部落酋长外,李恢、吕凯、王伉都为原南中诸郡官员,只有牂柯太守马忠算是外地人,但因受到夷人敬重,所以也留下来做地方官了。

这些人无论是在夷人还是汉人中都有威望,很得信任,由他们出任官员,管理地方,大大缓解了官府与本地人和少数民族的矛盾,夷族和汉人基本安定下来,蜀汉朝廷的法令、政纪大体上也能得以贯彻了。

其次是军队问题。

如果仍然保持原来的体制,夷族各部落拥有各自军队,那么官军主力撤走后,这些部落再次联合起来,李恢等地方官员手里那几个官兵肯定是无法对付的,弄不好又会回复到先前的乱局。

诸葛亮想出了个一箭双雕的办法。

一是来个釜底抽薪,征召万户南中夷族各部的青壮年,建立一支军队,分为五部。

这些士兵都是各部精锐,身披铁甲,翻山越岭,健步如飞,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箭无虚发,擅长野战,所向披靡,号为“飞军”,俗称“无当飞军”。

南中夷族素重勇士,后来无当飞军每有空缺,需要补充兵员时,南人必奔走相告,刺血踊跃,以此为荣。

为了加强对这支军队的管理,诸葛亮把这万户举家迁移到了蜀地。

当时南中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人口并不多,建宁郡不过万户,牂柯郡两万户,最多的兴古郡也才四万户。

诸葛亮一下子调走一万户能征惯战的世家,极大地削弱了当地的豪强势力。

二是分化瓦解。

把剩下的壮年配给焦、雍、号娄、爨、孟、量、毛、李等大族为部曲,设置五部都尉,号为五子,所以南人有四姓五子的说法。

夷人生性彪悍斗狠,桀骜不服,与大族、富豪的关系一向很差。

诸葛亮便出政策,劝导大族捐金出帛,聘请夷人作部曲,聘请越多,便可世袭官位。

这样一来,大族要保住官位,只有不惜血本,大量花钱养兵。

夷人为了钱财,都愿意成为大族的部属。

久而久之,夷人归属大族,大族不知不觉臣服于蜀汉朝廷。

诸葛亮没有花一分钱,就逐步建立起了夷、汉并列的军队体系,战时服从朝廷统一调度,闲时维护一方安定。

第三,退林归田,发展南中经济。

诸葛亮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牛耕等,引进到南中地区,改变了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让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远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由游猎走向定居的农业经济。

此后,虽然夷族部落后来也偶有小规模叛乱,但都没有形成气候,很快被李恢、马忠等人平定,南中基本稳定了下来。

南中经济的发展,上贡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给蜀汉政权增加了大量收入,使得军费充足,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了军队特别是物资上的保障。

社会的稳定,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使诸葛亮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