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6:诸葛南征中的平夷和鳛部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6:

第一章第三节:诸葛南征中的平夷和

第三节  诸葛南征中的平夷和

    蜀汉建兴三年(525),诸葛南征, 五月渡泸擒孟获,平定南中。三路大军,其中两路兵发平夷。前文已考平夷就是现在的赤水镇[1],1983年才从古蔺县划归叙永县管辖。

    一、诸葛南征的缘起和经过

    诸葛亮五月渡泸擒孟获,《三国志》的记载极其简略,《后主禅(刘阿斗)传》:

        建兴元年(224)夏,牂牁(zāng kē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反,缚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西夷王高定(即高定元)亦背叛。三年(226)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2]

    又,《诸葛亮传》:

        兴三年(226)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3]

    两段记载,总共才141字。《华阳国志》所记稍详,但也不足千字。这就为后代史家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与文学家更大的想象空间。


[1]  已详《序章·五》。

[2]  《三国志》卷33《蜀书三·后主刘禅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2版,894页,

[3]  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918

《三国志》所说的“南中”,是当时对于今日滇、黔两省以及它们与四川结合部地方的特称。刘璋割据时期,这一地区建置有朱提(治今云南昭通)、越yuè guī 今凉山自治州一带)、牂牁zāng kē)、益州(今云南曲靖至大理一带)和永昌(治不韦县,今云南保山)5郡。今日古蔺、叙永、毕节、仁怀、习水、赤水一带,当时隶属于牂牁郡的平夷县,治今叙永县赤水镇。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入川取代刘璋,任命邓方为朱提(治今云南昭通市)太守、庲(lái 降都督,驻节南昌(今云南镇雄县)。邓方轻财果毅,夷汉敬其威信。蜀汉章武元年(221),邓方病逝,建宁俞元(今云南澄江县)人李恢继任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史,驻平夷县。经过这样的经营,南中地区较好地处于蜀汉政权的统治之下。

习水县三岔河蜀汉章武三年崖墓(左:冯世祥,着帽者:赵永康。董代富摄)

    今日贵州习水县良村乡三岔河村境内悬崖石壁上崖墓明白无误地奉行蜀汉正朔的“章武三年(223)题刻”,就是蜀汉政权在南中有效施行统治的明证。

    这座埋葬汉族人的崖墓证明,早在汉代,便已有汉族进入包括平夷县在内的南中地区,与当地夷人杂处。这些汉民,多以工、商为业,虽然随着时间原推移,有的夷化成为夷人,但其文化先进,财力裕丰,作为“大姓”,构成了封建政权的支柱。汉桓帝时,牂牁尹珍游学中原,成为著名经师,官至荆州刺史;平夷傅宝、尹贡,皆入仕至二千石;蜀汉降都督李恢,以及叛乱领袖雍、孟获、朱褒,都是这样的人物。

    进入南中的汉民习文化,为绅士,为耆宿,为吏员。他们与夷人语言相通,又谙熟民情,了解地方情况。在政务上,官府主官主要是通过和倚靠他们办理。蜀汉派去的主官是有任期的“流官”,期满便自调离。这些汉民因能作威作福,形成若干地方势力集团,由挟制官府进而地方自擅。朝廷(中央政府)强盛,他们守礼致忠,助宣教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朝廷或有衰微弱象,便谋割据自保,甚至发起叛乱,建号称王,是很自然的。

习水县良村乡三岔河村章武三年崖墓题刻(冯世祥摄)

题刻释文:章武三年七月十日,姚立从曾意买大父曾孝罘石一门,七十万,毕。知者廖诚、杜六。葬姚父及母。

    建安十四年(219),东吴孙权配合曹操出兵荆州,前后掩袭,斩杀蜀军荆州守将关羽父子。章武元年(即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建立蜀汉。七月出兵伐吴,章武二年六月,败于猇(xiāo亭,死者数万,阵亡将士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舟船器械,水陆军资一时略尽,刘备退驻白帝城,章武三年(223)病逝。国家发生变故,南中叛乱蜂起。“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1],“越西叟帅高定元(《三


[1]  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卷41《张裔传》,1011页。

国志》作“高定”)杀郡将焦璜,举郡称王以叛”,[1]蜀汉委任张裔为益州太守,雍把他缚送东吴。国家新遭大丧,执掌政权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不敢贸然加兵,派人劝说,高、雍根本不听,牂牁郡丞朱褒代理太守,也胡作非为。蜀汉派员常颀()前去督察,朱褒把他杀了,举郡叛乱。

    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南征,以道(今宜宾)为前进基地,设建粮台,兵分三路,他亲率一路,由安上(今屏山县新市镇)进入越;任命马忠为牂牁太守,自成都经道下江阳(今泸州),取道平夷攻取牂牁降都督李恢自平夷按道以向建宁(今云南曲靖)。

诸葛亮南征路线图(任乃强先生绘制)

    高定元的叛军,分布在旄牛(今汉源县)、定笮(今盐源县)、卑水(今云南省宁南县)一线,深沟高垒,坚壁固守。诸葛亮有意等待高定元夷、叟众集合,一并歼灭,军次卑水,未即进攻率领孟获诸部,从滇东赶来支援,两军初合,便生内讧,高定元的部属,把雍杀了,孟获继为雍部主帅。诸葛亮乘势进攻,高定元奔逃邛都(今西昌市),


[1]  《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前引《四库全书》本。

诸葛亮攻击前进,斩杀高定元。孟获南逃,诸葛亮继续进攻,在弄栋(今云南姚安)一线“五月渡泸”,大败孟获,七擒七纵。孟获投降,心悦诚服地说“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也。”[1]其时,马忠已经顺利攻克牂牁;李恢一军,在建宁陷入当地夷人围困。李恢本是夷化的汉人,自称夷种。他欺骗夷人说,官军粮尽,就要退兵了。我本南人,今得还乡,不愿再返蜀汉,愿与你们共同反抗官军。夷人轻信他们的这位同乡,放松了进攻,李恢趁势出击,大破夷兵,向南一直打到盘江(今贵州盘县),与业已攻占牂牁的马忠声势相连。这时,诸葛亮已平孟获,回师滇东支援,而李恢之围已解。至此,经过大半年作战,南中四郡遂平(朱提郡没有参加叛乱)。诸葛亮班师回朝,从汉阳(今贵州省毕节市西七星关山上)、平夷(今叙永县赤水镇)、江阳(今泸州),返回成都。路过毕节,在城北留下了一通“诸葛碑”。[2]

 南中平定,蜀汉改益州为建宁郡,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治昧县(今曲靖)。马忠留任柯太守。分建宁、越之地增置云南郡,治云南县(今云南祥云县云南驿镇),以吕凯为太守。又分建宁、柯置兴古郡,治律高县(今云南弥勒县南)。这样,南中就成了云南、柯、建宁、兴古、永昌、朱提、越七郡,郡以下设若干县级机构。七郡并隶降都督府,而平夷县依旧隶属牂牁郡管辖。

    诸葛亮在南中不置吏,不留兵,即其渠帅(土著夷人和夷化的汉族大姓)而用之,就地任命他们为地方官长,夷、叟安帖。只征调青羌等族一万余户入蜀,分散居住(其中一部分安插在今日兴文县境),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后来参加北伐,六出祁山。他在《后出师表》所说“cóng)、叟、青羌……此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就是征调入蜀的少数民族。南中既平,夷、叟渐次服属蜀汉,大得其牛、马、丹、漆诸般物资,以充国用,为北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  《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前引《四库全书》本。

[2]  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道光《大定府志》卷18《疆土志八》:“《毕节志》:诸葛碑,在(毕节)城北一百里上坝。昔诸葛武侯南征过此,立石。岁久剥蚀,不可读。”398页。

二、平夷和鳛部对蜀汉南征的贡献

    平夷作为降都督的驻节地,境内军事、政治、经济等 一切方面,都在蜀汉政权的严密掌控之中。包括部彝族先民在内的平夷县夷人,已习惯于接受这样的控制,唯命是从。李恢南征大军远行,需要修路、作桥,还需要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军需物资,夷民无不献纳和支持。黔边民间传说:诸葛亮南征,部队从黔边经过,军粮断绝。当地少数民族头人火济(传写又作济火、齐齐火)献出了自己的囤粮。但是,粮少兵多,不解决问题。火济看见满山红彤彤的红籽树,便向诸葛亮报告,说红籽可以充饥。全军将士都去采食,渡过了难关。从此,红籽就被人们称为“救军粮”。 

    万山深处救兵粮(西华师范大学罗洪彬博士摄)

    火济积粮通道,官修正史不见记载,明代正德年间,始见于长宁人周洪谟为水西(今贵州省大方、黔西一带)默部彝族土司头人安氏家谱撰写的序言。周洪谟这篇序言说,水西安氏的祖先齐齐火,“闻武侯(诸葛亮)南征,通道积粮以迎武侯,武侯大悦,遂命为先锋,替武侯以平南夷,擒纵孟获。及归,克仡佬氏,拓其境土。武侯封(之)为罗甸国王。”[1]其后贵州地志、宦黔官人著述,辗转传抄,遂广泛流


[1]  余宏模根据近年新发现的彝族《黄氏宗谱》记载考定,罗甸国确实有之,其地在今日贵州安顺地区境,与水西的罗施鬼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同时存在,不是同一个方国。详见前引《余宏模彝学研究论文集》。

传,艳称黔史。近年,在大方县城西北24公里柯家桥桥头,发现了用彝文刻写的《济火纪功碑》残碑,而在大方县城北近郊的柯家林绝壁上,清代道光年间就已发现了另一通用彝文摩崖镌刻的铭文,分别记述此事。柯家林摩崖彝文,清代贵州名宿黎庶昌有拓片,解放后由西南民族大学收藏,余宏模曾在该校图书馆得见。通过摩读拓片,并且实地考察勘查,余宏模认定,这两处的“济火碑”,都是清代初年镌刻,不是三国时代的遗物。[1]历史不等同于传说,而传说中蕴藏有真实的历史。李恢部队军粮断绝,肯定不是历史的真实,齐齐火(火济、济火)亦未必实有其人。但是平夷县夷人在他们头人(酋长)率领下,为李恢南征的大军积粮通道,为南征提供保障,甚至直接参加战斗,则应当是真实的历史。

   现在,川黔边境地区,红籽树依然满山遍野。现代科学测试表明,红籽果实含有较高的枝链淀粉,可以用来酿酒。事实上,当地各族同胞,还在采撷红籽果实食用。火济积粮通道的传说,也还在广泛流传。以常理度之,李恢南征,就地征发平夷少数民族夷人为兵,编入他的部队,或者就地征发当地少数青壮编组成军,由他们头人(酋长)率领,与汉族士兵协同作战,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然的。余若瑔的《且兰考》,在记述火济以功受封罗甸国王的同时,就说“部帅时以平夷兵从李恢(讨平孟获,胜利归来),亦(得)世长其部。”[2]

    三、诸葛南征对古蔺、黔边的意义和影响

    蜀汉时南中叛乱,与两汉年间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动乱性质不同。两汉时南中动乱,全因少数民族首领、部落侯王不堪守吏贪虐酿成。当地汉民拥护官府,因而同为少数民族所敌视。蜀汉时南中四郡叛乱,实乃世居当地的夷化汉民造成。这些夷化汉民,在地方上豪强自专,擅作威福,横行乡里。难免要受到官府的弹压和约束。他们与官府守吏,既相互勾


[1]  见余宏模:《济火碑与济火碑史实探证》,贵阳:《贵州文物》杂志1983年第2期。

[2]  前引余若瑔《且兰考》,19页。

结、相互倚存,又有一定的矛盾,之所以服从官府,主要是官府力量强大,不敢作浪兴风。刘备征吴失败身故,曹、吴兵临蜀境,其势汹汹。以高定元、雍、孟获为代表的夷化汉人,自然就闹起来了。

    至于少数民族叟人、夷人,与外来的尊官语言不通,怀感隔阂,与一般汉民同为这一地区的被统治阶层,政治上毫无地位,一切只能听凭官吏和大姓乡绅摆布,又因憎恶其本族头人奴隶主的贪暴,稍加煽动,也就跟随参加了叛乱行列。比如,滇东夷人对于参加叛乱心存疑惧,孟获便煽动他们,说:“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玛瑙)三斗;zhuó木(青树)构三丈者三千株。汝能不?”[1]官府要你们交纳胸前全是黑毛的乌狗三百头,玛瑙三斗,三丈长的木三千棵。你们办得到吗?这么多乌狗和玛瑙已不可求,木更是最高也只能长到一两丈,夷人哪里找不出来!不得不与孟获共同造反。这种受裹胁和受挟持的夷人组织起来的队伍,不可能有战斗力,汉军进剿,一触即溃,旬月即平。

    战事既平,夷族奴隶主势力基本消失,夷化汉人中的豪绅大姓掌权,底层夷人又感到这些人的贪虐,丝毫不亚于本族奴隶主。转而对素常隔阂的外来尊官,寄予更多的希望,表现出对于蜀汉政权及其代表诸葛亮本人的尊崇。诸葛亮武力征剿南中,而历代南中夷、叟诸族,谈起这位诸葛丞相,并不反感,反而景慕追思。直到宋代,一年一度前去泸州“朝贡贸易”的蔺州乌蛮阿永夷人,还无不都要登上城西忠山,参拜山上的武侯祠。反映在宋人刘光祖的诗里,就是“蜀人所至祠遗像,蛮僚犹知问旧碑”。[2]

【本节完】

下一篇:第一章第四节:爨蛮·乌蛮·乌蒙部和卢鹿部


[1]  《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前引《四库全书》本。

[2]  见民国《泸县志》卷1.《舆地志》。

作者:赵永康

供稿:罗树

编辑:王娟

编后语:因本文直接复制原书稿,格式编辑上尽量保持原状,手机阅读体验上所带来的不便,敬请读者谅解。

请大家在留言区发表您的建议,谢谢!

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