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丨山茗 她在《梦华录》中饰演的“赵盼儿”美得不可方物,网友纷纷留言:有人对比了她出道20年来出演的角色照片,发现丝毫没有变化。除了颜值不减当年,刘亦菲的性情也率真如昔。儿童节,刘亦菲晒出了去迪士尼乐园游玩的视频。全程蹦蹦跳跳,比旁边的小女孩更兴奋。坐了一次矿车不够,还排队坐第二次。网友纷纷评论:这幅童心未泯的样子,哪里像34岁中年人?回溯刘亦菲的出道之路,发现她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遭遇什么评价,她始终保持着一份率真的“孩子气”。即使跳进社会大染缸,摸爬滚打多年,依然保持一颗不受污染的童趣之心,总以幽默有趣的方式与外界相处。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凡尘中,她是怎么如何活成一股清流的? 她入凡尘争取六便士,也心怀月亮《梦华录》中,赵盼儿被贬为贱籍,从小没爹疼、没娘爱,吃过不少亏。2003年,年仅15岁的刘亦菲参演《金粉世家》和《天龙八部》,拍摄期间,母亲寸步不离陪在她身边。剧组条件有限,为了让刘亦菲能好好休息,母亲花几千元买来一张椅子,差不多是刘亦菲当时一整集的片酬。后来,这张椅子跟了刘亦菲18年。如今母亲不再陪她拍戏,椅子仍然陪在她身边。母女间高浓度的情感链接,让刘亦菲的内在小孩得到呵护与关注。母亲的爱,使她时刻都能做回小女孩,在温暖的臂弯中尽情撒娇。也因为总被当成小孩照顾,刘亦菲向外链接的方式颇“孩子气”。《非常静距离》中,主持人大谈男孩喜欢怎样的女孩,刘亦菲脱口而出:“我管他喜欢什么。”主持人问她是否养过宠物?她答:“鹦鹉,后来挂了。”仿佛没有成年人的社交面具,耿直又可爱。得益于这份近乎透明的真实,刘亦菲有着不错的观众缘。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同毛姆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在母亲这枚“月亮”的照耀下,刘亦菲沉浸在追逐理想的自我世界中;然而现实中,人不能一直我行我素,必须经过妥协和伪装,才能拥有“六便士”。不善伪装的刘亦菲,演戏始终缺乏立体性。她自嘲那时候的自己:“眼神都在放空,整个人特别傻”。即使吊威亚、浸冷水、挨火烧、落下颈椎病……拼尽全力演戏,还是被网友嘲笑“没演技”。于是,她脱离母亲的保护,去日本接受培训、出唱片。回国后不再只演“天仙”,而是接拍农妇、女妖、搞笑女等角色,走出舒适区,迎接社会的毒打。最近大火的《梦华录》中,她的颜值吸引观众,演技提高也有目共睹。其实,她本可以继续在母亲怀里撒娇,一辈子当个小女孩。但她选择成为大人,一猛子扎进社会大染缸,跌跌撞撞地野蛮生长。难得的是,即使经过社会浸染,她的眼神还是很纯净,内心的纯真女孩也没有被割舍。从她的微博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她“孩子气”的一面:酷爱打游戏,还收养了数只流浪猫,休息日不是玩游戏,就是撸猫;有时出门看个电影,等候期间拼起了乐高,沉迷得差点忘了时间;偶尔会会异性朋友,被狗仔跟拍,还以为她悄悄谈了恋爱,结果这对孤男寡女聊了5个小时禅学。她的内心似乎有一个梦幻岛,可以容纳那些长不大的愿望,让她拥有月亮,也拥有六便士。 “长不大”的力量不可否认,父母是我们的第一道港湾。这个港湾安全温暖,我们才有力量向外伸展探索。可是,父母保护不了我们一辈子,子女一旦长大成人,就不能再随心所欲提出各种愿望。小时候,女孩对父母说“我要当公主”,父母买来皇冠,哄得她喜笑颜开;长大后,女孩想当公主,父母顶多托举,最终能不能摘下桂冠,还得靠自己。脱离母亲的保护后,刘亦菲深耕演艺圈,被选中成为“迪士尼公主”,靠的是多年摸爬滚打练就的硬本事:坐14个小时飞机不睡觉,抵达后不休息,演4场戏,试镜2小时,最长一次英文台词多达5页,还要一口气完成90分钟的体能测试……她不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姐姐”,而是一个从内到外散发刚毅的“女战士”。这个过程很苦,但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可以自由探索热爱,就像小孩子随心所欲挑玩具一样。她在采访中说:“我不怕吃苦,但我越来越没苦可吃了,因为做什么都很有趣。”现实并非童话里的伊甸园,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而拥有童心的人,往往更有勇气接受问题,也更热爱这个世界。仿佛住着一个不长大的小孩,用好奇的眼光探索热爱,然后在热爱的驱动下,争取一切感兴趣的事物。成长过程中,现实世界的狭隘逼仄让人窒息。当童真被打上“不切实际”的标签,我们迫不得已长大成人。这所谓的成长,不过在儿时的基础上多了很多压抑。我们折服在长大成人的苦闷中,逐渐失去对童真的体察。如同SHE唱的那句歌词:“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其实,长大后世界依然有童话,只是不同于儿时的性情使然,成年后的童心要经过一番求索。就像80岁的宫崎骏,为了唤醒员工的童心,让他们工作得更有乐趣,给员工发糖果:“有多少岁,就能吃多少糖。”他的动画,帮观众链接了内在的纯真;他的童心,也帮身边人看到了内在的孩童。其实,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纯真的小孩,渴望被看到、被照顾,渴望天马行空地做自己。虽然我们的肉身从儿童变成大人,但心灵仍然可以保有孩童的面向。只要向内探索的时候,我们能够抛开现实重担,自由释放内心的童趣,就可以找到一种方式,在繁杂的成人世界里,去链接并回归儿时的自己。 链接内在纯真,永远年轻且热泪盈眶你喜欢看动画电影,我喜欢拼乐高积木。现实再逼仄,只要有心向内链接,总能找到方法释放童心。儿时的趣味和快乐,对成年的我们也可以成为一种滋养。“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怀有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可贵的。灵魂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我们的内心,不是只有一个受过伤、脆弱的小孩。还存在着一个快乐、纯真的内在小孩。童心不被天罗地网的规则约束,藏着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天边的云朵像极了小狗,路边的落叶好似小精灵,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多像一盘打翻的芝麻……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去和内在纯真的小孩链接,用他的眼睛重新审视整个世界。小时候,我们有诸多压抑:不能吃的冰淇淋,得不到的玩具狗,买不起的游戏机……如今,我们有条件不再压抑,买得起冰淇淋、玩具狗和游戏机,那不妨适当满足一下自己。幼年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会在迟来的补偿中获取圆满。当内在儿童的部分被滋养,这份滋养又会反过来,愉悦和壮大成人的部分,使我们更有创造力和幸福感。经历儿童的幼稚,走过成人的复杂,最终,我们向内求索,将成人的部分和儿童的部分融于一体。用现实保护童心,用童心滋养现实。通过这种首尾相连的整合,我们能把内在的天赋和创造力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就像宫崎骏说的: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策划 | 鱼甜
编辑 | 鱼甜 主播 | 山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