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老洋房】不带走这里的风水:沙船大王与“书隐楼”故事(作者:陈佩君)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2-06-14 发布于宁夏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上海老洋房

不带走这里的风水

沙船大王与“书隐楼”故事

陈佩君

夜上海

图片

书隐楼,位于南市区天灯弄77号。这幢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63年),占地面积为151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39平方米,房间有70多间。这幢楼由“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后来郭氏后裔们居住。

图片

一块“书隐楼”之匾,是由《四库全书》总编沈初题词,挂在大门前。屋宇雕梁画栋,四周有凤头墙,楼前楼后都以砖雕、木雕为基调,雕刻的图案以“福”、“龙凤”、“海燕”为主,吉祥如意的图案,无不在保佑自己能平平安安。

图片

建筑的东部有门楼、轿厅、大厅;西部为主要住宅,前后又是一个厅楼,在厅楼中间,是一个大花园。花园内,假山、古戏台、池塘和船厅。船厅三面临水。整个花园最为显眼的也就是船厅,仿佛在暗示主人真实的身份。

想象一条船在大海里漂泊,风浪随时随地会袭击安全和保障。“郭万丰船号”的主人也许历经了大海的风浪,所以,一旦上了岸,他在购得“书隐楼”之后,吉祥如意的图案无不雕刻在屋宇的每一角落。仿佛是保佑,就连花园里三面临水的船厅,也在表达主人迫切需要一份安宁。他曾告诉匠师们,一面靠岸,说明风水沿着岸边吹拂进来,不会流失。

其实,“书隐楼”曾被主人改为“风雨楼”。又是一个与海浪船舶有关的名词。但是,最后思来想去,还是把名字改过来。“书隐楼”者,“隐居读书之所”也。原来,匾上的词是清朝乾隆年间,建造这幢楼的主人,是一位性格宽厚、不喜交谈、强记博闻、历任礼部兵部尚书的沈初所题。沈初最先的用意是准备把自己隐居起来,好好读书一番。

似乎有了这样斯文的名字作铺垫,整幢楼的气息也随同斯文起来。一杯清茶,一本书,还有鸟语花香,达到了名与实的一致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郭万丰船号”的郭氏与“书隐楼”有缘。庞大的船舶如一本翻开的书,而翻开的一本书其实也很像一条驶在海洋里的船。正因为像有书一样文化的“郭万丰船号”的船,所以郭氏在丝绸、茶叶、瓷器、棉布等产品,经过一个世纪合理有道的经营,才得到稳步发展。发展中的“郭万丰船号”,又开设了瑞泰丝茶号、丰泰木行、长丰银号、万益钱庄。习惯上,人们称之为“沙船行”。

图片

“沙船大王”这个名字便由此得来。郭氏家族,正如一条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因为有了正确的舵而稳步地向前行驶。郭氏后裔郭乐郭泉两兄弟,用微薄的钱集资成一个水果摊,然后发展成为香港和上海两个永安公司,30年代初,已经拥有永安百货公司,最后发展成为永安百货集团。

近代上海经济活动中,1924年开设郭惠记进出口行的郭惠川,从事草帽进口贸易、1927年郭志芳开设郭志记装潢五金商店、1930年郭瀛州创设的郭记光隆的五香豆食品店。从此,城隍庙的五香豆驰名中外,经久不衰……

应该说,郭氏家族,犹如花园里三面临水的船厅,因为有了很好的风水,地利人和,才使得家族兴旺不衰。

图片

步入南市区老城厢,置身于代表明清风格的古城墙内,豫园、文庙、三山会馆,还有书隐楼,有种沧桑之感。然而,老城厢也正因为拥有了这样沧桑之美,文化气息才越吹越浓郁。

据说,“书隐楼”郭氏后裔的最后一个主人去世后,整幢建筑开始塌陷,摇摇晃晃。也许,古老的建筑,饱经风霜,确实需要修缮一番,重新振作精神。可喜的是文物保护相关部门接管进行修缮,2021年9月份完成修缮工作。

配图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