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足足花费了作曲家二十一年多的时间才全部完成,勃拉姆斯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十分的严谨、仔细,也正是如此长时间的努力和反反复复的推敲,让这部作品被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而作者本人也被誉为贝多芬精神的最佳继承者之一。 第一乐章是标准的奏鸣曲式,有一段非常宽广的慢引子,弦乐和管乐分别奏出反向的半音阶,整个引子充满了悲剧性,旋律线并不清晰,节奏也让人难以捉摸,加上张力极强的铜管声部的强音,给人一种无依无靠的阴暗感觉,随后渐渐平息。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小提琴声部奏出,与引子的阴暗悲剧不同的是,进入主部主题后,音乐的氛围转向了热烈与愤慨,作者在这个主题中交替使用大小调和长距离的跳进音形,使得整个主题段颇具活力,有万马奔腾的气势。接下来的展开部仿佛是对于引子的重现,但取代引子的阴暗、无力的,是一种安抚的感觉,整个段落甚至有圣咏的感觉,非常庄严。随后,音乐逐渐走向了一个高潮,并衔接进入了最后的再现部,再现了主部主题和引子当中的动机,最后整个乐章静悄悄地结束。 第二乐章带有第一乐章引子的悲伤气质,但并不阴暗,因此反而能给人一种博爱、高雅的感觉,整个乐章的氛围十分温暖、悠扬,当然也不失一丝的忧伤。在此乐章中,每当出现某个声部的乐器独奏的乐段,勃拉姆斯都很少会为其配上丰富的伴奏,而是零星的点拨,这是他的一种个人特色,这样一方面可以纯净化独奏乐器的音色,使其更加突出,也能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孤独、寂静的感觉。 第三乐章更能体现勃拉姆斯在曲式上的创新,他没有像自己的前辈那样在第三乐章使用节奏活泼的曲式,譬如传统的小步舞曲,而是写出了一个温雅的乐章,曲式是复三部,又很像一首间奏曲。整个乐章的氛围与第二乐章有些相似,但一方面更强调了寂寞的感伤,一方面加强了温柔、甜蜜的感觉,并且在该乐章中不时会浮现一些声部之间的愉快对话,听感非常愉悦、轻松。 末乐章与之前的两个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依旧采用了奏鸣曲式。乐章的引子仿佛继承了前两个乐章的精神,仿佛描绘了一副辽阔山野的画面,伴随着弦乐声部的伴奏,圆号奏出了一段颇具田园风格的旋律,旋律整体很平缓,又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主部主题依旧是由弦乐声部承担,纯净的C大调旋律十分淳朴,平和的节奏衬托出了动人的曲调。在圆号的引子重复出现后,弦乐又给出了副部主题。在两个主题呈示完毕后,音乐并没有按照传统进入展开部,而是直接跃进了再现部,弦乐将主部主题以一种十分热烈、高涨的情绪重现,在结尾处,铜管用极具力量感的嘹亮音响将整部作品推向最后的高峰,并以C大调的主和弦将整部交响曲结束在一种经历苦难斗争后最终获得胜利的光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