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玲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经验

 博采杏方 2022-06-14

□ 王群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王建玲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在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方面有独特的用药心得。笔者有幸随师出诊,获益良多,现主要介绍王建玲对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大法。

病因病机
  
  绝经前后女性肾精渐亏。《傅青主女科·调经》云:“经水出诸肾。”绝经前后的女性肾气衰,癸水竭,冲任二脉亏虚,精亏血少,月经逐渐减少至停闭,生殖功能衰退至消失。故肾为冲任之本、天癸之源,内藏先天之精,主宰女性的发育、月经、生殖和衰老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此时肾精日渐亏虚,阴阳化源不足,肾阴亏虚则阳失潜藏,肾阳虚衰则失于温养,肾中阴阳失调。肾为先天之本,肾阴阳失调可涉及其他脏腑,以心、肝、脾为主。

  心之与肾,水火既济: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偏旺,扰乱心神,神明不安;或肾精不足,不能化生心血,而致心神失养。

  肝之与肾,乙癸同源:《张氏医通》云:“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精血互生,同盛同衰。肾阴不足,肝血失于濡养,血虚不能上荣头目;阴虚则阳亢,水不涵木,致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

  肾之于脾,先后二天:肾虚阳衰,火不暖土,则脾胃阳虚,升阳不足,易致水湿内停。

临床治疗
  
  王建玲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心肾不交、肝郁和心脾两虚六型。由于肾精不足,肾中阴阳失衡,本就容易累及他脏导致机体状态失衡,水不涵木,母子相及,则肝阴亦虚,发为肝肾阴虚证。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补肝肾的治疗大法。在治疗本病时因证立法,标本兼顾,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表现的各有侧重,分别佐以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的治法。

典型医案
  
  患者,女,51岁。2018年6月27日初诊。绝经3年,烘热汗出1年,加重1月。现每日不定时出现烘热汗出,双目干涩,心悸心烦,腰酸,乏力,纳谷欠香,寐差,二便尚可,舌稍红,边齿痕,苔白,脉沉细。辨证为肝肾阴虚为主,兼有心脾两虚。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宁心。

  方药:熟地黄15g,酒萸肉15g,女贞子15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0g,黄芪15g,党参15g,栀子10g,酸枣仁30g,柏子仁15g,龙齿30g,远志10g,地骨皮15g,浮小麦30g。7剂,水煎服,2次/天。

  7月4日二诊:诉寐好转,余症减轻,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前方加牡丹皮10g。14剂,水煎服,2次/天。

  7月18日三诊:诉寐可,心烦不显,但后背部有压迫感,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前方中去栀子,加丹参15g,降香10g。14剂,水煎服,2次/天。

  8月1日四诊:纳可,寐安,背部无压迫感,但感口干,四肢麻木疼痛。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前方中去山茱萸、白芍、丹参、降香,加女贞子15g,麦冬20g,五味子6g,炙甘草10g,地龙10g,鸡血藤20g。14剂,水煎服,2次/天。

  中药调整1月余,诸症痊愈。

  按 此患者辨证当属肝肾阴虚为主,兼有心脾两虚。方中以熟地、萸肉、女贞子滋补肝肾;伍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黄芪、党参补气健脾;栀子清热除烦;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龙齿、远志宁心安神;地骨皮滋阴清热;浮小麦养阴敛汗。服药7剂后,自诉寐好转,余症减轻,然望之舌质暗红,恐有瘀象,加牡丹皮以活血化瘀。三诊时诉寐可,心烦不显,但后背部有压迫感。方中去苦寒之栀子,加丹参、降香理气化瘀止痛,以缓解背部压迫感。四诊时诉口干,四肢麻木疼痛。前方中去山茱萸、白芍、丹参、降香,加女贞子以增加养阴之效,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炙甘草缓急止痛,地龙通络止痛,鸡血藤行血养血、舒筋活络。调整用方后治疗半月随访,渐痊愈。王建玲基于肝肾阴虚之病因予滋补肝肾之基础大法,随症加减,取得不错的疗效。

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