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贲子明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2-06-14 发布于山东

四、温通胸阳、化痰通脉法治愈胸痹一例

王某,男,56 岁。

初诊;19811120日。

主诉及病史;阵发性心痛 3 年。曾在市某医院诊为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近日心痛频发,胸闷气短,头冷汗出,用硝酸甘油片未能缓解。

诊查;病体肥胖,面色苍白,精神委靡。舌质暗淡有瘀斑,苔白滑,脉濡缓而结代。血压190/120mmHg,胆固醇7.28mmol/L,心电图提示为窦性心动过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胸透;左心一、二弓增大。眼底检查;有动脉硬化改变。西医诊断为;心绞痛;②高血压所致的冠心病(高冠心病);③动脉硬化症。

辨证;痰浊瘀滞,胸阳痹阻。

治法;温通胸阳,化痰通脉。

处方;瓜萎50g 薤白 15g 半夏 15g 桂枝10g 丹参30g 川芎15g 枳壳15g 橘红25g

6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痛次数减少,胸闷气短亦减轻。效不更方,继服上方药。

三诊;连续服药一个月,心痛气短消失,精神转佳。脉沉细。心电图复查正常。

【按语】本例素体多痰,阻碍气机,故胸闷气短。苔白滑、脉濡数为痰浊之征。舌暗有瘀斑,是心脉瘀阻之象。心脉不通则心痛频发。方中瓜萎、薤白、桂枝以温通胸阳;半夏、橘红以化痰降浊;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以通心脉;枳壳理气;诸药合之,使痰浊得化,胸阳温通,胸痹自愈。

五、辨证治愈咳喘二例

例一 清肺化痰、止咳定喘案。

生某,女,46岁。

初诊;19801115日。

主诉及病史;10年前因产期受寒,顿生喘咳,反复发作,逐年加重。近四天因天气寒冷,咳嗽加剧,喘促气短,咽干口渴,咯黄色黏块痰。曾肌肉注射青、链霉素不效,来中医门诊治疗。

诊查;面目虚浮,两颧潮赤,口唇青紫。舌绛红,脉弦数。听诊;两肺满布干鸣音,未闻及湿性啰音。胸透;两肺纹理增强。白细胞总数加分类;白细胞总数14.2×/L,分类;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20

辨证;外感风寒,化热入肺。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定喘。

处方;麻黄7.5g 炒杏仁15g 生石膏30g 橘红25g 生柏叶15g 海浮石15g 甘草15g

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咳喘减轻,痰黄白而黏、量多、易咯出。舌红绛苔薄,脉弦稍数。守方继服药。

三诊;连服药15剂后,咳止喘停。舌红苔白,脉沉弦。胸透、血象化验均正常。已上班工作。嘱慎过劳、避风寒。

例二 清燥润肺、豁痰化饮案。

史某,女,25岁。

初诊;1980115日。

主诉及病史;咳喘20年之久。始于麻疹合并肺炎失治。继之咳喘时发而多次住院,终未痊愈。近因外感风寒,咳喘加剧,顿嗽少痰,咽干口渴,胸闷气短,不能平卧。

诊查;面色潮红,口唇紫绀。舌绛赤,苔黄而燥,脉弦小数。听诊两肺满布干性啰音。胸透;两肺纹理增强,透亮度增高。

辨证;痰饮内蓄,复感燥邪。

治法;先以清燥润肺法,后拟豁痰化饮法。

处方;沙参15g 麦冬15g 生石膏20g 炒杏仁15g 阿胶 15g(冲) 火麻仁15g 瓜蒌 20g 桔梗15g 炙杷叶 15g 桑叶 10g 甘草15g

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咳喘减轻,夜可平卧,但仍咽干口渴,痰黏稠量少。上方加黄芩 15g,生石膏加至 30g,水煎,继服药6剂。

三诊;咳喘大减,咯痰较畅,咽干口渴亦解。守方继服药6剂。

四诊;药后咳嗽已止,喘息未能平复,痰色白,量有所增多。再以小青龙汤加减以豁痰化饮。

处方;炙麻黄7.5g 干姜7.5g 桂枝10g 白芍15g 细辛4g 半夏 7.5g 五味子15g甘草7.5g

3剂,水煎服。

五诊药后痰量大减,喘息亦平,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守方再进药3剂。

【按语】 老在"哮喘论治"中指出该病由外感六、内伤生冷、辛辣厚味等因,使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不纳气而致。临床从病因分析,划分九个类型,分别辨证论治。

例一方取麻杏石甘汤,系《伤寒论》方,有清肺定喘之功,为历代医家所常用。加橘红祛痰止咳;海浮石清金降火,化上焦之老痰;生柏叶清肺而定喘;七药合用,共奏清肺化痰、止咳定喘之功。此为贵老多年临证之经验。

例二患者年龄虽轻,然病程较长,素有痰饮内伏,复感温燥,耗伤肺阴,故干咳少痰 、咽干口渴、喘不得卧;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清燥救肺汤加减,以清肺润燥。十二剂药后,燥邪清解,肺阴渐复,而伏饮又起,故用小青龙汤加减,豁痰化饮以治其本,六剂饮除而喘平。《金匮要略》中"病有痼疾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治其痼疾",是其义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