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寒咳嗽的治验心得

 aa网游成都 2015-04-16

风寒咳嗽的治验心得    

 

    案一

    2010年11月16日

    患者黄素芹  女  34岁
    咳嗽一月未愈。
    一月来时时咳嗽,痰少色白不粘稠,遇寒易作,咽痒。曾经西药抗菌化痰等治疗多时,收效甚微。曾查胸片示:支气管炎。
    纳可,二便调。平素畏寒。
    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手足不温。
    中医诊断:咳嗽(风寒型)
    证属风寒犯肺,痰恋不去。治拟温肺化痰,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小青龙汤出入:
    炙麻黄12克    苦杏仁12克    炙甘草 6克    化橘红 5克    半  夏10克
    茯  苓12克    干  姜 5克    细  辛 6克    紫  菀12克    款冬花 8克
    蝉  衣 6克    焊  菜15克    天浆壳10克    桔  梗 6克    柯  子 5克   
                                           6剂

2010 11 22  (二诊因本人不在,由同事黄医生诊治)
    药后咳嗽好转,痰少,咽已不痒,手足不温较前好转。或有胸闷。
    苔脉如前。
    原方加丹参15克、桂枝6克、白芥子10克,成为下方:
    炙麻黄12克   苦杏仁12克    炙甘草 6克    化橘红 5克    半  夏10克
    茯  苓12克   干  姜 5克    细  辛 6克    紫  菀12克    款冬花 8克
    蝉  衣 6克   焊  菜15克    天浆壳10克    桔  梗 6克    柯  子 5克 

    丹  参15克   桂  枝 6克    白芥子10克
                                                6剂
2010 12 14
    咳嗽药后已愈。前来调理身体。
    纳可,二便调。睡眠欠安。平素易感冒,且畏寒。
    舌淡红,苔薄,脉细缓。
    肺肾阳虚,拟温补肺肾。
    右归丸       3瓶        3克    一日三次
    玉屏风冲剂   2盒        1包    一日三次

 

    案二:

    2010年11月17日 (由同事王医生经治处方)
    王彩云  女   30岁
    咳嗽无痰一月。
    无脓涕,两肺(—)舌淡,苔薄腻,脉浮尺弱。
    证属风寒犯肺,治拟疏风散寒:
    桂  枝10克   附  子 6克   细  辛 6克  干  姜10克  半  夏10克  五味子10克
    白  芍10克   陈  皮10克   当  归10克  茯  苓10克  紫  菀10克  款冬花10克
    黄  芩 6克   生黄芪30克      3剂


2010年11月19日
    咳嗽仍作,痰少,色白,色白,泛恶,便溏。
    舌淡红,苔薄,脉小弦。咽(--)
    原方减去黄芩、黄芪、当归、陈皮、桂枝,加炙麻黄12克、化橘红5克、天浆壳12克、焊菜30克、蝉衣6克、熟地15克,成为下方:
    款冬花10克  紫  菀10克   附  子 6克   细  辛 6克   干  姜10克 
    半  夏10克  五味子10克   白  芍10克   茯  苓10克   炙麻黄12克 

    化橘红 5克  天浆壳12克   焊  菜30克   蝉  衣 6克   
                                            6剂
2010年11月26日
    咳嗽减半,痰量明显减少,色白,咯痰不爽,畏寒减轻。另伴轻微头晕。余可。
    舌淡红,苔薄,脉缓。
    原方加白芥子15克、北沙参15克。

                                             6剂

治验心得:

    咳嗽临床分型甚多,但最常见的还是以风寒型为多,治疗一般不难。但如果不加细析,随手处方,也常易犯错,影响疗效。

    案一证型较为典型,先经西医西药治疗,包括静脉滴注抗生素等,收效不显。原因在于西医对风寒犯肺及季节致病都缺乏认识,而无论是抗生素还是输液在中医看来,都是一种寒性的物质,在风寒型患者身上不仅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反而会加重寒邪,使病情迁延难愈。

    案一中,中医处方选择的是三拗汤合小青龙汤加减,广用温性药物,另取蝉衣、焊菜、天浆壳以解痉止咳;桔梗为宣肺化痰止咳,而去掉了桂枝选炙麻黄是考虑到该患者病已一月,无表症可解。

    全方中未见一味所谓具有抗炎的药物,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在于中医中药重视驱除外邪(寒邪)和调理患者的体质,使得肺得以暖,痰得以出,咳得以止,病趋于愈。

 

    案二初诊时,辨证论治及处方应对均属正确,可为什么未取得良效呢?

    笔者以为,最后面的两味中药的选用有点随意。既是证属风寒,何以要加上黄芩,黄芩性味苦寒具清热解毒去肺热之功效,此时加之既有碍温热药作用的发挥,又易伤及脾阳,药后所见泛恶、便溏便是明证。

    而另两味生黄芪、当归用的有些草率,可能考虑到患者的尺脉弱,且咳嗽已一月,患体已虚,故用之。但中医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在病邪尚存时,不宜过早使用补益药,以免闭门留寇,且当归有滑肠之用。当然,现时的观念已较古代有所改变,当患者确实存在体虚病重时,也是能选择使用的。

    笔者二诊时,去掉上述诸不宜之品,加重辛温之炙麻黄、化橘红以温肺散寒;天浆壳、焊菜、蝉衣以解痉止咳,疗效马上显现,足以说明中医辨证选药之重要性。与写文章行文罗嗦画蛇添足同理,中医处方也是来不得赘笔的。

    当然,事后分析总是容易的,马后炮谁不会说,笔者深知在繁忙的临床工作时,确实很难思考周详,上述的小错笔者也常犯。问题在于我们得经常总结反省,使此类的小错越少越好,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