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化市诗歌协会诗评文稿(一)作者:陈寿才

 燕山诗文 2022-06-14 发布于河北

因材施艺,巧夺天工

陈寿才

诗,是作者根据手里的原材料(素材),寻找到贴切的物象,再赋予诗意,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用诗的体裁去完成的一个作品。

        ——题记

诗评投稿: 咏月

作者:王颖春                

你洁净的步履

在天空上清扬

你梦幻的纱衣

在人间飘荡

你的光

皎洁似水

你的眸

晶莹透亮

被浮云遮挡

你莞尔一笑

被云海吞噬

你视若平常

你不急  不躁

你不嗔  不怨

你淡定  大气

你端庄  清凉

苍穹是你的家

好大  好大

你却甘愿留一半时间

让星星们竞相徜徉

你照亮了一地相思

你温润了满目苍凉

你斑驳了万千记忆

你美幻了美好时光

………

咏月,是一个老题了。很多诗人都写过,也不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如: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虽是两句古诗,可他借落月的光,透过屋梁照在人的脸上,必是煞白煞白的,写人(你)容颜憔悴,当是恰到好处。还有第一范文网一首《长亭外》:月色如水;我举起双手触摸月光,如同母亲在我额头的轻轻一吻;我闭上眼聆听月光,像是好朋友在耳旁的窃窃密语;我睁开眼欣赏月光,如薄雾般的月光把我昨夜的泪水都淹没。这诗多么灵动,从“摸”“听”“看”把月光的美——月光的诗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再回来看颖春老师这首诗,她从月光的“行”与“形”“光亮”与“光被浮云遮挡”,而月光大气,照亮,温润世间,也写的满满。可以说,颖春老师这首诗,是写的很完整的,切题,没什么毛病。然而,她也有缺点:平,淡。诗味不浓,物象简单,意象比较干,不水灵。似乎比起我前面举列那首《长亭外》就不如人家的美。

诗评投稿: 茶境

作者:孟庆贺

人间纷扰

我们需要一种

灵魂的静

沏一杯清茶

三月精华

走出特殊工艺的禁锢

遇热烈之水复苏

一粒粒茶香

焕发千顷新绿

唤醒体内

蛰伏的阳光,鸟鸣与和风

茶,重于品

自味蕾

直通心腹

打开澄明的世界

回归自我

这首诗,短小精悍,切题。茶境,意在境。人间纷扰,我们需要一种灵魂的静。这个“灵魂的静”就是题中的“境”。接下来写茶沏出来的“色香味”与“型”及“魂”。后面写到“品”。茶是饮品,又不同于其他饮品。茶需要品,品其真谛。整首诗不拖泥带水,启承转折恰到好处。物象运用自如,且赋予些深意。而整首诗,没有过多的议论,没有过多的抒情,叙述较多。这是不错的。一位诗刊编辑说过,目前写实(接近白描)的少,写看到的,那怕是听到的都可以,但少。人们习惯于说教,议论,抒情。他说,写实的诗很缺,诗刊很喜欢。当然,诗,不是不要抒情,不要哲理等。这得看我们写的是什么,我们手里的素材是什么,正如今晚之题:因材施艺。

孟庆贺老师这首诗,缺点是可以伸展一下,深度不够,可以赋予更深一点的灵魂和思想。从立意上显得浅,再深一点,就更好了。还有就是结尾留白不足。诗,要留白。读诗的人,其实是第二次创作。有的东西要让读者自己去悟。

结尾,写得太满,不止是孟庆贺老师,今晚的五首诗都存在这个问题。

前几日,我写了一首《割麦的人》,结尾这样写道(最后两段):

再次走进山中

我又见到一直喂养我思念的饱满

麦浪里翻滚的金黄

还有那阳光下割麦的镰,雪一样光亮

只是,我在麦垛里很久

却未见,那

曾经熟悉的体香

割麦的人,是我心中永远的念

当我写完发到群里(我们七人同题)安宁老师就说这最后一段“割麦的人,是我心中永远的念”可以去掉。
我写完时也有纠结:要这一段,感觉多。不要,又少点什么。
最后,我把它去掉多了。
我常说,往往自己难以割舍的地方,正是应该去掉的(指结尾)。

诗评投稿:因为爱
作者:丁树鹏

这个春天有点冷
一场雪把我的家乡又拉回了冬天
刚刚欣欣然伸个懒腰的柳枝再次走进了梦乡

这个春天有点忙6
最美逆行者来了
大白的白衣天使 天使蓝的公安干警
还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
在社区 在街口在每一处防控的战场
为疫情防控尽职尽责的把守

我的家人有两个都在不同的城市忙碌中
我的女婿 一位公安战士战斗在凤城
我的妻子和她的姐妹们在家乡各个小区核酸点督察
我的心啊
惦念着女婿
牵挂着妻子
我没有什么特长
只能听从党的安排
居家 健身 网上办公

春阳啊
请把我的思念带给我的妻子和她的姐妹兄弟——每一位白衣
春雨啊
也请把我的牵挂带给女婿和他的战友
把我绵绵的思念与牵挂送给公安战士
送给每一个战斗在防控一线的逆行者
也许 白衣天使没有了往日的明眸齿红
也许
每个逆行者来不及像往日画个妆
把青春靓丽绽现
在我的心中你们——最美逆行者永远是我心中
的风景线

因为你们的努力奉献

因为爱

这是一首抗疫诗,一首叙事兼抒情的抗疫诗。写这类诗,一般比较实,语言不适宜华丽,不适宜朦胧。这是一类比较大型的题材,所以要求得厚重,得赋予较为突出的思想和灵魂。比如写党,写祖国等等,与之相似。都是特种题材。这类题材写得好的很多,比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还有我们身边的韩主席《我的唐山》等等,都是范例。

接下来,我们回头说树鹏老师这首诗,他不是在说空话,喊口号,他写得很实,他写的是自己和家人的事,自己和家人的情感体验,这个很好。

我们写诗,要写自己熟悉的。即使不是自己经历,起码也得是看到和听到的实在的事和情感,千万别学有的诗人写一些自己都没搞明白的事,听风写雨。

叙事诗,抒情诗必须是诗人的真实体验,不是自己经历的,必须采访,深入采访,最好去体验,不能整一些夹生的东西。

树鹏老师这点挺好。当然,这诗也有缺点。诗,有诗的特性,甚至可以说诗有诗的语言,即:诗意的语言。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下物象与意象了。

物象是什么,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及关系是什么。简单地说,物象即是客观事物。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我们写诗,不是写说明文,不是A就是A。我们要通过物象来赋予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给读者以艺术和美的诗意享受。

所以,无论是叙事诗,抒情诗,包括哲理诗,都要借物象,用意象去写。当然,我们还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是意象堆砌,过于朦胧,甚至成了“天书”,成了“鬼话”。

树鹏老师在意象这块儿,还有一定缺憾。一些地方可以借物抒情。从而,增加诗歌的美感,让其更富有诗意。

▼▼▼

诗评投稿:四季欢歌
文作者:王丕垚(12周岁)

我喜欢春——
去拨动春美妙的音符。
喜欢春风轻轻地吹,
喜欢春雨蒙蒙地下。
喜欢春光无限好,
喜欢春暖百花开。
正所谓: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喜欢夏——
去弹奏夏动人的琴弦。
喜欢夏的自由自在,
喜欢夏的热情奔放。
喜欢夏迎来的枝繁叶茂,
喜欢夏迎来的满池荷花。
正所谓: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喜欢秋——
去奏响秋华丽的乐章。
喜欢秋的牧笛声声——悠扬,
喜欢秋的风姿飒飒——荡漾。
喜欢秋的果实累累——香飘四溢,
喜欢秋的枫叶红红——开满山冈。
正所谓: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喜欢冬——
去唱响冬和谐的乐曲。
喜欢冬的琼枝玉叶,皓然一身,
喜欢冬的银条悬挂,格外壮观。
喜欢冬的默默无闻,脚踏实地,
喜欢冬带着金黄的小草以及铺满落叶的大地进入梦乡。
正所谓: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喜欢四季,
喜欢春的温暖,喜欢夏的炎热,
喜欢秋的凉爽,喜欢冬的寒冷。
喜欢春的青春做伴,喜欢夏的如火如荼。
喜欢秋的诗情画意,喜欢冬的圣洁美丽!

我喜欢四季,
喜欢春观夜莺,夏望繁星 ,
喜欢秋赏满月,冬会初雪 。
喜欢春来夏往 ,秋收冬藏,
喜欢与四季相拥,亦与四季相吻。
就让四季氤氲缱绻,就让四季欢呼雀跃。
就让四季吟诗漫舞,就让四季一路欢歌!


作为一个小诗人,写到这个程度,很不简单,诗很丰满,容量很大。诗,很流畅,从单独对春夏秋冬的爱戴,到春夏秋冬的相互兼容之厚爱。从物象到意象的运用也比较恰当,没有堆砌之感。诗,要求精炼。细读整首诗,后面用了两段爱“四季”与前面四段爱“春”“夏”“秋”“冬”则有重复之感,作者是想总结式加重爱之厚,爱之切,那么可精炼一点,写上三几句即可。当然,总结式的结尾,也不是很好的结尾方式。
作为一个小诗人,已很好了。是诗评,我想多说缺点方可更好进步。
最后我建议:因年龄小,最好写短诗,不要贪大,写长诗。对于词汇,物象运用,提炼主题等,大了,长了不好把握。
再者,短诗受编辑,受读者喜爱。诗的长短这个问题,我后面还要说,在这里就不讲了。

诗评投稿:北楼的楼
作者:李春艳

识字的年纪
父亲告诉我:如果走丢了,家在北方

到了畅想快点长大的时候
父亲问我:如果把你放进荒野或山林,可以生存吗?
他指着草地上刨土的麻雀:如果是我,捡草籽也能活,活着就能回家。

毕业,我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
我说:直面真实的社会,走得才是上坡路
多少年,跌跌撞撞
踉跄着
走过人生的一阶又一阶
父亲说: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我始终攀登着向北的楼
望着,望着


这首诗选自我们七人同题。春艳老师发来参评的是第二版。第一版跟题不紧。

第一版:北楼的楼
作者:李春艳

识字的年纪
父亲告诉我:如果走丢了,家在北方

到了畅想快点长大的时候
父亲问我:如果把你放进荒野或山林,你可以生存吗?
他指着草地上刨土的麻雀:如果是我,捡草籽也能活下来

毕业,我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
我说:直面真实的社会,走得才是上坡路

多少年,跌跌撞撞
踉跄着,一阶又一阶
我始终朝着那个方向

诗的标题,即:诗题。它是诗之立意的核心。这个“北楼的楼”同题是白果儿发起的,她写的是长城北楼的楼。我是第二个写的,我写的是:北楼的楼,是一个高度,按其题意赋予它思想和灵魂。春艳老师发过来的是写乡思乡情乡愁,是父亲的高度,也是父亲对她期望值的一个高度。开头,她写到:识字的年纪,父亲告诉我,如果走丢了,家在北方。第二段就是父亲的期望值,以及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去鼓励和鞭策她。第三段,两个版稍有区别,综合起来看都有问题,有的是共同的。如:“毕业,我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我说:直面真实的社会,走的才是上坡路。”接着,她又写到:“父亲说:站得高才看得远。”这,矛盾了。这与想表达的相悖。春艳老师电我为之改一改。我以两版原诗为基础顺了一下。我改写了两版,以供借鉴。

改后第一版:北楼的楼

作者:李春艳

识字的年纪

父亲告诉我

如果走丢了,家在北方

(第一段,没改。)

到了畅想理想的时候

(这句改了。原诗:畅想快点长大的时候。我改成了:畅想理想的时候。因其第一段开头是:识字的时候…… 拉开距离吧!该谈理想了。)

父亲问我

如果误入荒野或丛林,可以生存吗?

父亲又指着天上南飞的燕

如果是你

能否找到曾经的旧巢?

(这里用了两个问号,且没有作答。原诗,一问一答。这其实就是让诗更有诗意一些,不要太满。诗不要太满不止要求在结尾上。)

毕业,我听从了父亲的安排

(这里改了。原诗:不听父亲的安排。改的原因上面说了。) 

我说:直视面对社会,我要走上坡路

多少年,跌跌撞撞,踉跄着

走过人生的一阶又一阶

父亲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一句:父亲说,站得高才看得远,正是与前面“父亲是有高度的”相呼应。)

父亲那座北楼的楼,我向往

父亲那座北楼的楼,我攀登

我心中已烙下

乡思,乡情,乡愁

(这里改了。这座楼,是父亲的楼。也可以引伸为一座乡思乡情乡愁的楼。)

改后第二版:

北楼的楼

文:李春艳

识字的年纪

父亲告诉我

如果走丢了,家在北方

到了畅想理想的时候

父亲问我:如果把你放进荒野或山林,可以生存吗?

他又指着天上南飞的燕:如果是你,能否找到曾经的旧巢?

生活的路,千条

沟壑坦途,荆棘几缕

涉足万水千山

心念里最多的还是乡思乡情乡愁

直视面对,一步一个台阶。上坡路

我心中已烙下——

家乡那座北楼的楼

第二版,与改的第一版有异曲同工之处,基本近似,就不细说了。

今天晚上这几首诗,整体来说都不错。但总体感觉都比较平。就是老师们的创新力度不够,新意少。要写出好诗,就得创新。一个玻璃杯本是圆的。理科男,一定说它是圆的。那么,诗人呢?就要赋予想象,如果我们把它投放到多棱镜下,它的形状会是什么呢?
一个诗评者曾经说过,你写出舒婷的《致橡树》,也不算好诗。因为《致橡树》只是舒婷的。

另外,我再说几句题外话:写诗与投稿。
我们写诗,就得给人家看。我们不要丑媳妇怕见公婆。我们可以投稿,力求发表。投稿刊物没采用,可能是不对口味,或者能力不够。我们可以继续调整偏差,继续努力把诗写得更好。
因此,我们要投稿,多投稿。不瞒各位老师,我一个月大约得投二十多封邮件。


下面我说一下写诗与投稿。
一是写短诗,二十行左右最好。长点,也不要超过三十行。刊物的编辑们喜欢短诗。
二是投稿到什么刊物,要了解他。每一家刊物都有自己的喜好。办刊,都有自己的特色。

三是投稿一般一次投稿十至二十首。最好投稿组诗。别以为投稿首数多了,编辑会厌烦。编辑需要好稿,多投几首,以便选发。而且,很多刊物喜欢发组诗。这是经验(也是编辑们告诉我的)。如日前我在《中华辞赋》发了五首现代诗,我当时投稿三组近三十首。这五首诗是从三组里面挑选的。

四是忌一稿多投。别以为编辑不知道。曾经有编辑给我说,不是A刊发表了。B刊才知道你是一稿多投,他们有特殊的渠道。他们还有行规,如发现一稿多投,直接放进黑名单。有的刊物,公众号发过的,都不要。《四川文学》是在朋友圈发过的都不要。

五是建议先以地、省级(主管单位)期刊(是否文学期刊均可,只要有诗歌这个栏目)投稿为主,以国家级期刊投稿为辅。以保障投稿命中率。

陈寿才,军转人员。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青年文学家》首届“青文赛”诗歌评委。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辞赋》《诗选刊》《诗潮》《鸭绿江》《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家》《参花》《雨露风》《速读》《时代文学》《微型小说月报》等数十家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出版小说、散文、诗词、诗歌等文集七部 。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文学赛一、二、三等奖。2021年度中国诗歌学会优秀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