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拙文“从一张1945年的航拍照片中能否认出你的家?”在人文武汉公众号刊出后,今日头条注册号“人文武汉”进行了转载,我看到了一些网友的评论,很高兴。网友有住在辅堂里、三德里、海寿街、车站路、三阳路的,也有十六中、芦席街、大智门火车站附近的,还有义品里“路过”的。都是我们的“乡亲”。 一位网友留言,希望人文武汉的老师们写写原一元路小学的介绍文章,我想,以后会有人写的,也确实值得一写。有朋友指出,《江岸区志》说当年轰炸是从“一元路至五马路”这个说法有误,我也觉得有误。被炸的地方大致到黄浦路。还有朋友说那次轰炸是一种战略性轰炸,我就不展开讨论了。在此感谢各位网友的点赞和转发!我们再努力,多为老武汉人、新武汉人提供一些受欢迎的文章和照片。 1945年汉口一元路胜利街一带航拍照片。胡全志标注 上期文章末尾,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认一认那张航拍照片的所在地,看来这份作业还没有人完成,今天我把参考答案告诉大家,看看我标得对不对。 一元路胜利街拐角有家“老村老味”,估计不少年轻人光顾过。而我们这一代人去得最多的是解放电影院和武汉电影院,千把人同时进场,那个感觉是现在的人无法领会的。我在想,这两家老牌电影院应该无条件入选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要好好保护、利用起来。假如这两家电影院能重新开放,建成一个专放老电影的影院,而且票价极低,搞点惠民补贴,估计远在青山、汉阳的老同志们都会奔踊而来,那将是武汉市自1980年以来最火爆、最浪漫、最解压、最武汉的事情。 明星大戏院(武汉电影院)。田联申供图 中央大戏院(解放电影院)。田联申供图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大约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生活》(LIFE)杂志摄影记者威尔克斯( Jack Wilkes)来到武汉,在汉口江岸区大智路到六合路一带区域上空,进行了一组美机轰炸后街道现状的航拍,其中有一张照片拍的是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到六合路的区域范围,近景处为沿江大道,远景处到今市六中学。 1944年美机轰炸汉口后的重灾区原图。威尔克斯摄 这次大轰炸,使汉口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巨大牺牲和惨重灾难。原德租界(后叫特别区)范围内的民房、里份以及工厂,被炸得稀烂。到处都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最可惜的是今中山大道一元路到三阳路这一段,曾经是中山大道下段最火的商业区。中山大道一元路到六合路,在清末是德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有过多种名称,德国人叫弗里得里希路,后来又叫后街、灰石马路、华景街、华清街、汉景街,抗战胜利后叫中山大道。 由于当年地方志的记载和修志人员理解有误,导致很多人不知道这条路曾经叫过华景街和华清街,而把这条历史上的华景大街当成是那条修建有华清街菜场的小华清街。华景大街是汉口通往黄陂的要道,从陆路走,经过黄浦路、头道街、丹水池、可达岱家山到黄陂;从水路走,在麻阳街江边码头坐船,走滠水,逆水而上到黄陂。由于当年修志人员误把华景大街理解为小华景街,于是,大家都以为华清街是通往黄陂的水路。在这张照片中可知,从华清街坐船到黄陂,绝无可能。(注:此说为作者个人意见,供参考)
在这张照片中,华清街南出口三层楼洋房被炸垮,只剩一个用钢轨弯成的拱门,上面有“华清街”三个石刻大字,2006年后消失。1944年的轰炸,还炸毁了华清街菜场,二层楼炸得只剩下一楼。 华清街口的三层楼洋房,命运多舛。从诸多老照片上看,1916年曾被大火烧毁,之后重建。至解放后,已经没有大楼了,怀疑毁于1944年战火,从这张照片上看,证实了这一点。这条铺有麻石的小街,其实除了有名的菜场外,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繁华,真正繁华的是华景大街。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照片和史料证实了大华景街的繁荣和历史地位。今后的市志、区志以及其他专业志,改写关于华景街这条道路的史实,将成为必然。 美国摄影记者威尔克斯拍的这张照片,本身也成为研究武汉现代历史的史料。在这张照片中,清楚地再现了77年前汉口鸭蛋壳和球场的面貌。还有当年德华学堂(即今市六中)的校园和校舍。照片中出现了西商跑马场一角,今天的解放公园一带。位于麟趾路铁路内外的原武汉女中(市八中)校舍和慎昌大楼。位于胜利街四唯路口的原安利英洋行(胜利饭店)楼房和和记蛋厂的7层楼楼房。 我们在上世纪30年代的老武汉地图上,可以查见诸如洪顺里、碧秀里、共和里等,可是,这些老里份也在这次大轰炸中从地图上“除名”。不过,即使保留至今,也可能还是会在改造中“除名”。比如:华清街、华清里、庆安里等。 在这张照片里,我想告诉大家两件事,一个是湖边坊,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在市六中附近有个湖,这个湖可能叫下陈家湖,湖边坊就是因为邻近这个湖边才得名。另一个是三阳路原来不是直的,华界有一段是弧形的。从江边到中山大道叫禄街,从中山大道到铁路边叫明星街。早年,有铁路支线岔道从铁路弯到江边。1945年的照片表明,当时三阳路到铁路边不是直线,是1956年拆了铁路拉直的。 历史总是在进步的,但历史也是有印迹的。我们从这张照片上看,整个汉口地区街道、房屋的规整,还是原德租界区设计得四方四正。解放后青山红钢城一带的街道、房子,也设计得很周正。但是,这种规划直到现在,也没见有什么大的改观,实话实说,武汉的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水平,并不是很高,除汉口江滩外,基本上没有看见“大手笔”,就算有,也是抄的作业。 以前,武汉人大多住在单位附近,就近上班。比如三阳路一带,有皮革厂、液压件厂、武汉制药厂、国家物资总局中南管理处、公汽公司汉口保养场等,职工住在厂宿舍。后来企业纷纷外迁,人离单位越来越远了。交通就成了问题。 最近,武汉市有关方面为提升城市能级,向公众征集城市重大公共设施应如何规划建设的意见,我觉得,第一是要建设好停车场。很多年轻人住在汉口,上班却往光谷或蔡甸跑,甚至到阳逻,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而且导致私家车多。修建一定量的停车场是武汉的刚需。第二,要建好连贯的非机动车道。骑非机动车出行的人占比极大,但是,武汉市几乎没有一条连续的、安全的、成环线的非机动车道。武汉市把这两年事办好了,能级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老汉口人历来都经历过多次浴火重生,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应该在珍惜生活的同时,把城市建设得更有朝气和“人”气。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三眼桥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