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主人公跟苏轼、苏辙两兄弟都认识,跟苏辙的渊源更深。历史文献记载清晰可考,他跟苏辙交游时已经127岁了,从这些内容来看,二苏兄弟与佛道两家都有相当深的缘分。 
【原文】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鬓,未尝沐浴。好饮酒,醉辄殴骂市人,斥其过恶,人皆谓之狂,不敢辄近。然其与人遇,虽未相识,皆能道其宿疾及平生善否,故或指为有道。 元丰三年,苏文定公谪官于筠时,见之于途,畏其狂,不敢与语。是岁岁暮,忽来见苏,苏曰:“生未尝求人而见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尔,吾知君好道而不得其要,阳不降,阴不升,故肉多而浮,面赤而疮,吾将教君用碗水灌溉百骸,经旬,诸疾可去,经岁不怠,虽度世可也。”苏用其说,信然,而怠不能久。又尝约会宿,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将与君出游,度君不能无惊,惊则伤神,故不果来。”苏曰:“所游何处?”曰:“吾尝至泰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之,归当不愿仕矣!”苏问何故,曰:“彼多僧与官吏,僧踰分,吏坏物故耳。”苏曰:“生能到彼,彼亦相敬乎!”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见我也。譬如鬼入人家,鬼能见人,人不见鬼尔!”因自叹曰:“此亦邪术,非正法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不学而能,然后为正。”苏曰:“养气如生说可矣!养性奈何?”生不答。他日,遽问曰:“君亦尝梦乎?”曰:“然。”“尝梦先公乎?”曰:“然。”“方其梦时,亦知存没忧乐之知乎?”曰:“是不可知也。”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苏矍然异其言。(待续……)
【白话语音文字版】 高安(现江西同名县)县有个乞丐赵生,整天穿着破衣,满头满脸蓬乱的鬓发。从没见他沐浴过,他嗜好饮酒,喝醉了动不动就打骂市面上的人、指责某某人的过错与罪恶,人们都把他叫“狂人”,不敢随便靠近他。不过他要是跟什么人遇到,即使不认识,都能说出此人以前得过什么病,平生是个好人还是坏人,所以有人说这位赵生是个有道之士。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辙(苏文定公)被贬官到筠州(州治即高安)时,在路上见到了赵生,怕他癫狂的样子,也不敢跟他说话。那年年底的时候,赵生忽然来见苏辙,苏辙说:“我听说您并未有求于人,却来见我,这是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就是想见你,我知道你好道,但是不得其要,你身体的阳气下不去,阴气升不上来,所以身体呈现出肉多而浮胀、脸色赤红皮肤有疮的症状,我想教给你用碗水灌溉百骸的方法,这样过个十天,你身体的各种疾病都可以除去,这样身体长年不疲惫,它作为一个养生方法,这辈子够用了。”苏辙试了赵生的方法,还真管用!但他后来因疏懒没坚持下来。赵生又曾经跟苏辙相约一起睡觉(同房或同床),但他没来,苏辙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是打算带你一起出游(指神识共游),但又考虑你不可能不被惊吓到,万一惊着就会伤神,所以我还是没来。”苏辙说:“要去哪里游荡呢?”赵生说:“我曾经到过泰山下边,见过类似世间所说的'地狱’那样的境界,你如果见到了,回来以后就会不愿意做官了!”苏辙询问原因,赵生说:“那个地方僧人与官吏特别多,都是些不守戒律的僧人、残害生灵损害财物的官吏。”苏辙问:“你能到那个境界,那地方的'人’对你会敬重吗?”赵生说:“不会的,我能看见他们,他们见不到我。就像是鬼到了人家里,鬼能看见人,人是看不见鬼的!”因此,赵生又感叹说:“这也算是一种邪术,不是正法啊!您如果能够自养,使自己的气与性都具足完满,哪怕在一呼一吸之间,很多事不用专门学,你就能做,最后能使你的气保持中正。”苏辙说:“如果养气的话,按照您所说的这样就可以了,那养性要具体怎么做呢?”赵生不作答。后来有一天见面,赵生忽然问苏辙:“您做过梦吗?”苏辙说:“当然了。”“你梦到过你父亲吗?”苏辙说:“当然。”“你梦到父亲时,会意识到你父亲活着或去世情况下,你自己的快乐和忧伤吗?”苏辙说:“应该是意识不到。”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过我关于养性的问题,现在你知道做梦和清醒时的差异,那你的性就还没有达到全备啊!”苏辙一听此话,心头一震,觉得这位赵生的话令人惊异。(待续……)【祥宏点评】:善否fǒu,善恶;好坏;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谥号:文定。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官场起落沉浮。高曾经达到尚书右丞相,也曾被贬到当县令;“阳不降,阴不升”,这是经常听到的中医关于身体状态的一种描述,它是经络不通的一种结果,也是人体致病的原因;我尝试给这位赵生的言论做一个参考反馈:其一,关于梦境与神识。看来,赵生能够把控自己的梦境,我曾经在“祥宏谈夷坚”系列节目中,谈过一期《梦中谁做主?》。他要跟苏辙共宿,指的是在同一个空间睡觉,赵生的神识应该能够带领苏辙的神识去到某个境界,那是否是个真实的境界?不能确定。其二,关于元神与识神(也可说神识),这是道家的用语,它与赵生谈论的“气与性”相关,似乎可以粗略地理解,元神与性(非两性之性)相关,识神与气相关。赵生谈的养气问题,实际是现在所说的养生问题,他所说的养性问题,实际是修行问题,是由识神回归到元神的问题,当然两者本为一体;赵生所说的“泰山之下”,可理解为东岳大帝属下的阴曹地府。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6-《夷坚志》中的异人事件)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