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571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 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 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污蔑,向白居易泼污水。 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皮里阳秋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本来写作“皮里春秋”,到了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母亲郑太后名叫阿春,为了避她的讳,遂改为“皮里阳秋”。皮指外表,里指内心,春秋即孔子所修的史书《春秋》。意思是表面上不作评论,内心却有所褒贬。 东方朔(刘薇) 慎事早营谋,灵均蹈水,比干捧心,怜我簪缨持笏日; 分忧多智勇,出既公车,隐须廊庙,闻谁泥尾曳途时? 东方朔(郭正元) 进谏假于嬉,竟独开一派直言,果是金门容大隐; 凌云须得主,枉苦撰三千竹牍,未逢武帝重文才。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代·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创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每日一典:黄骢少年 [拼音]huáng cōng shǎo nián [解释]指勇敢的年轻人。 [出处]《周书.裴果传》:“果从军征讨,乘黄骢马,衣青袍,每先登陷阵,时人号为'黄骢年少’。” [典故]裴果(?-567),字戎昭,河东闻喜人。南北朝时西魏和北周的名将。出身将门世家,少年时即慷慨自任,颇有谋略。北魏太昌年间,起家从军,被任命为阳平郡丞,在并州遇到了后来成为北周开国皇帝的宇文泰,受到知遇之恩,成为心腹。永安末年,北魏境内盗贼蜂起,裴果随从宇文泰讨伐,每战必奋勇争先,因喜爱骑黄马,时人称之为“黄骢年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