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外两条长城,哪一条在历史上的贡献最大?

 haior 2022-06-15 发布于重庆
内外两条长城,哪一条在历史上的贡献最大?图片来自网络

前言

说起长城,最为世人熟知的应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其实,这一条长城是内外长城结合在一起的走向,而且还不是最原始的长城走向。

内长城是在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更好地保卫首都而兴建的一条长城,其遗存的精华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八达岭长城和居庸关长城。

那么,原始的“外长城”究竟在何方呢?

“外长城”究竟在何方

我国自古就有修建城池的习惯,自传说中的“鲧”直至明清,封建王朝修建了数不清的城堡。这种习惯甚至延续到了现在,君不见,农村盖房子总是喜欢在院子外围修建一座院墙吗?其实,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遗存,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习惯就是中华民族内敛、缺少扩张性的一种文化表象。

长城的发展是由内而外的。如果说,我国最早的长城在哪里,还真的不好说。

在历史的记载中,最早的长城应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方城。

据记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伐楚,楚国大夫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在这段记载中,屈完口中的方城,应该就是楚国北部的长城。

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楚国,其他列国也建有自己的长城。如魏国的西河郡长城、赵国漳水长城、中山国的西部长城、齐国泰山长城、燕国易水长城等。但这些长城都是列国之间进行防御用的,其功能和范围都远不能与战国后期秦国、赵国和燕国修建的用于防御东胡、林胡和匈奴的那些长城相比。

内外两条长城,哪一条在历史上的贡献最大?图片来自网络

下面就来说说秦、赵、燕这三国的长城。

汉民族和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客观地说,最初的这些战争无关民族性,只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本能对抗。

我国古代社会有两个最为棘手的问题,一是人口和土地问题;二是北部少数民族问题。

翻看我国历史,每逢盛世,人口滋生,土地不够分配,兼之豪强兼并,造成百姓流离失所。为了生存,失去了土地的人则铤而走险,进行改朝换代。剧烈的战争大量减少了人口,土地就闲置下来,新兴的王朝则有条件进行再分配,就形成了新一代的盛世。然后,再形成循环。就像一个历史怪圈一样,循环往复,永无休止。

北方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当有强有力的君主在位时,就会形成盛世 。但是,草原上的产出远远满足不了日渐增长的人口需求,为了生存,也只得把手伸向中原地区。如果遇到白灾(雪灾)或黑灾(沙尘暴),这种情况更严重。

北方的少数民族要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北方的秦国、赵国和燕国。因此,这三个国家最先建立长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在夺取了魏国的西河郡和上郡之后,派张仪在该地建立长城。秦昭王时,秦国又夺占了北地郡,秦国的北地边境已经开始与匈奴接壤。为了防止匈奴南下侵扰,秦国开始了大范围的修建长城。

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在击败林胡后,下令筑长城,其范围自代郡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燕国在燕昭王的领导下也不甘示弱,派大将秦开(秦舞阳的爷爷)征讨东胡,于胜利后修建长城,其范围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今辽宁辽阳)。

也就是说,在战国时期,我国已经修建了东起襄平(今辽阳),北到内蒙古乌加河,西至陇西的长城,只不过那时还没有连接起来。

内外两条长城,哪一条在历史上的贡献最大?图片来自网络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匈奴趁着赵国灭亡,北部处于真空地带的机会不断南下侵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帝以“亡秦者胡也”这一条谶语为借口,派蒙恬讨伐匈奴,把匈奴由河套地区逐出赶到了阴山之北。并征召全国民夫七十万,兴建了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甘肃岷县)的长城。

笔者揣测,所谓的“亡秦者胡也”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为了讨伐匈奴而授意方士们故意搞出来为自己找借口的。秦始皇帝也清楚,讨伐匈奴和后来的修建长城,势必要对国计民生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不给大家一个合适的说法,恐怕反对之声会充斥朝廷。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随即,反秦浪潮席卷全国。秦朝在屡战屡败的局面下,只得抽调镇守在北部长城的边军南下平叛,这就给了匈奴机会。

匈奴此时就出现了之前所说的那种局面。冒顿单于是英明的君主,在他的带领下,匈奴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可是,过剩的人口已经严重透支了匈奴的经济,为了生存,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利用秦军无力守护长城的机会,重新占据了河套地区。

刘邦建立汉朝后,因为秦末战争已经严重损毁了国民经济,国家根本无力支撑起一场持久的战争。为了恢复国计民生,给人民休养生息创造条件,刘邦才在败于白登后没有急着报复,而是采取了屈辱的“和亲”政策。随后的吕后和文景二帝都秉承着刘邦的意图,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直至汉武帝时期,这种局面才得以根本性的改变。

内外两条长城,哪一条在历史上的贡献最大?秦长城示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140年,在卫青和霍去病的连续打击下,匈奴损失惨重,兼之又遇上了白灾,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匈奴呼韩邪单于只得放弃了漠南之地,退兵漠北。汉武帝为了更好的打击匈奴,采取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政策,下令在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之北修建长城。

汉武帝修建的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居延海,长度约2万里。东段称为“光禄塞”或“塞外列城”,西段称为“居延塞”,比燕长城和秦长城向北推进了约500里,比明长城向北推进了约1000里,被称为“外长城”。

要说古人的智慧还真的了不起。“外长城”的修建是从堡垒开始的。先是建堡垒或者烽燧,完成了点;后是建立城池,把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线;再把线平推出去,就形成了面。就这样,点、线、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整套的防御系统。

结论

明朝兴建“内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拱卫京城,其防御功能占了主体。而秦汉时期修建的“外长城”则是为了进攻。平时,“外长城”可以起到练兵、养马的作用;战时,“外长城”就是前进基地,是保护中原内陆地区不受匈奴侵害的第一道防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外长城”在历史上的贡献远胜于“内长城”。

内外两条长城,哪一条在历史上的贡献最大?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