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339-353年,15年。 会稽王司马昱主政下的名士当政时代,所谓的晋穆帝永和之政(345-356)。 这段历史虽短,但或许是东晋门阀士族政治的最典型体现。 一群新生代名士们(门阀贵族们),在王爷司马昱的率领下,走上政治舞台。 他们既无意提振皇权,也无意当权臣野心家,而是以老庄精神为武装,带着出世的情怀,做着入世的事情。且看他们的表演。 ![]() 1、本段开头几年,是个大换班的时代:公元339年,王导死了,家族中没人能顶上去,王导举荐何充做自己的继承者。 郗鉴(王羲之的老丈人)也死掉了,举荐蔡谟做自己的继任者。 庾亮也死了,死前把弟弟庾冰举荐出来在朝廷做事情,死后又把自己控制的荆州地盘,交给弟弟庾翼。 庾冰、庾翼兄弟二人,一朝一野,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势力。而制衡庾氏的力量则是何充和蔡谟,主要是何充。 庾冰在中央,想提振中央权威,搞“料隐为兵”,即把受士族庄园经济庇护的老百姓揪出来为朝廷服兵役,遭到士族的反对。 庾冀在荆州,想着北伐中原。征用他管辖的六州奴仆,此所谓“发奴为兵”也。结果也是虚张声势,或者时机不成熟,没弄成。 这哥俩一个谨慎、一个豪放,但是都和他们的哥哥庾亮有同样的毛病:志大才疏。 随后的公元344、345年,庾冰、庾翼都死掉了,庾氏家族再也拿不出人来顶上,庾氏在东晋的势力迅速瓦解。 庾翼临死之前,提拔了一个有为新人,桓温,朝廷表示接受。 ![]() 朝廷方面,晋穆帝即位,是个婴儿,外戚是名士褚裒,此人无能辅佐皇帝,朝廷士人集团商议,让晋元帝的小儿子,晋穆帝的叔公,会稽王司马昱主政,于是开始了“永和之政”。 2、“永和之政”与名士的表演晋穆帝年号“永和”,共计12年,在此期间,最大的看点是,东晋孕育出新一代名士,在会稽王司马昱的提携下,纷纷登场,展开了一番文治武力。 名头最响的几个名士是:司马昱、殷浩、刘惔、王濛、顾和、褚裒、王羲之,谢尙。 当时的形势是,作为庾氏家族在荆州的继承人桓温,一上来就人生开挂,于346年,率领一支孤军,一鼓荡平了长江上游的氐族人政权,收复了益州,取得了巨大的军事和政治声望。 随后不久的349年,北方最强大的羯族后赵政权瓦解,中原大乱。给了东晋北伐的空前大好机会。 于是桓温坚持要帅兵北伐。 但是朝廷名士集团对此人却非常忌惮,一来觉得桓温的出身门第卑微,瞧不起他。二来觉得桓温是个曹操式的豪雄,怕他再建功立业按不住他。 于是司马昱先是启用外戚褚裒(pou)挂帅出山,做北伐总元帅。 褚裒的任务实际上很简单,就是率领大军接应从北方叛逃的二十万汉族士民,结果被北方冉闵部打得大败,手下的士卒死掉一半,南逃的20万汉族士民由于没有接应,在逃亡路上死光光了。 回到首都,士卒家属来闹事,哭声震天,褚裒脸上实在挂不住,羞愤死了。 于是,司马昱又重用殷浩出山。殷浩是东晋名士圈里的顶级,长期拒绝出山,特高冷特牛。 司马昱说你不出山,奈天下苍生何?殷浩只好出山了。 殷浩接替褚裒去北伐,又拉着王羲之帮助自己。 结果王羲之给他撤火: 第一,认为殷浩应该和桓温搞好关系,应该将相和。不应该互相较劲猜忌。 第二,虽然北伐形势大好,但是北方民族成分复杂,人心不好收拾,北伐并不容易,或许还是个坑。 朝中应该做好长期的计划和打算,而不是谁都想着上去逞能,想着侥幸建功立业。那挥霍的可都是民脂民膏、是将士的鲜血啊。 ![]() 两条建议,殷浩都不听。 结果殷浩两次北伐,全部失败。 第一次北伐,手下的名士谢尙,不能抚恤自己的部将张遇,张遇叛变,导致殷浩的军队无法前进。 随后谢尙自己也被前秦的军队打得大败。殷浩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二次北伐,殷浩催动叛归东晋的羌族大将姚襄做先锋主攻。 但是姚襄觉得东北的前燕和西北的前秦两路实力都很强大,时机不成熟,不愿意去,反而在襄阳就地扩充地盘。 殷浩厌恶姚襄,就屡次派人暗杀姚襄,但是刺客都被姚襄的个人魅力降服了,都没成。 殷浩又派几千军队去攻打姚襄,结果被姚襄反杀了一通。 殷浩又向前秦军民展开政治攻势,得到一些虚妄不实的回应,就以为自己的宣传战奏效,大事可成。于是率兵北伐。 殷浩又一次让他得罪过的姚襄打头阵,姚襄却反手伏击了殷浩,把殷浩派出的军队打得大败而归。姚襄还上书东晋朝廷,揭发殷浩谋害自己的各种小诡计。 殷浩连年北伐,没有尺寸之功,耗竭国力,上下交怨, 桓温适时地走出来,数说殷浩的罪过,朝廷没办法了,只好免掉了殷浩。从此,桓温开始崛起。 ![]() (三)第三阶段:353年---373年,桓温主政20年在东晋政坛的第一流人物中,桓温是相对奇葩的一个。 一方面,他的出身卑微,他爹桓彝在西晋还只是个寒族武将,但是到了东晋以后,极力“扭曲”自己,死贴着胡毋辅之、阮孚、谢鲲等一群放浪派名士混圈子,终于得以参与上层, 后来参与晋明帝平定王敦之乱,谋划有功,再后来又在苏峻之乱中为朝廷死节,这才算被门阀士族勉强接纳。 为此,桓温后来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在门阀贵族面前却始终有一种自卑感。 另一方面,他是个曹操式的豪雄,实干才能出众,等到士族们北伐的表演败落之后,桓温终于有机会出头了。 ![]() 桓温的主要事迹,就是三次北伐: 桓温第一次北伐,目标是盘踞关中的氐族前秦势力。 桓温的军队,沿着汉水,一路向西北,顺利地攻打到了关中,前秦在长安,已经没有退路了。但是,三秦的老百姓,却没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桓温问隐士王猛,王猛说:你距离长安近在咫尺,却不过灞河,百姓不知道你的心意啊。意思是你到底有没有决心打长安? 桓温本来指望着收获关中的夏粮,结果,前秦事先坚壁清野,桓温军队没吃的,只好撤兵。 桓温在撤军的过程中,又被前秦追着打,又损失了不少人马。 桓温第二次北伐,目标是正在围攻洛阳孤城的氐族军团姚襄部。 姚襄听说桓温的军队来了,就撤掉洛阳的围,来对抗桓温。两军交战,姚襄失败跑掉了。 东北方向鲜卑慕容部的前燕也来染指中原,也被桓温的军队打败。东晋的势力一直扩展到了黄河南岸。 但是前面说过,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实际上是无人区,打下来也不好维持,于是桓温建议朝廷迁都洛阳,并把南渡的人口全都迁居到洛阳。以洛阳为核心,经营中原。 但是这个野心太大,东晋的士人全都反对。桓温也只好作罢。他所打下的黄河以南的几个据点,又逐渐被门阀士族委派的官员将领一一丢失。 桓温第三次北伐,目标是东北方向的前燕。 他任命弟弟桓冲为先锋,带五万马步军队,一路大胜,直逼前燕首都邺城(今河北邯郸附近),前燕一片慌乱。 这时候,前燕皇叔慕容垂请战。 双方在黄河上的码头枋头展开对峙,慕容垂先是用伏兵大败桓温,又由于天旱,东晋依靠水路运输的粮道也断绝。桓温只好从旱道撤兵。 结果慕容垂又安排追杀,桓温的五万人马,差不多死光了。 前燕一直打到寿春,桓温回师组织了一次反击,收复了寿春这个据点,算是挽回了一点面子。 ![]() 桓温三次北伐,声势浩大,却总是先胜后败,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失败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论。 争论主要在下面三点中的前两个: 第一,很多史家认为:桓温动机不纯,最根本目标不是北定中原,而是要通过北伐获取政治资本,借机掌控东晋的军队和四大军镇,为自己篡权服务。 既然动机不纯,所以用兵不果断,投机性强,所以最终输掉了。 第二,也有人认为是桓温的个性所致。桓温虽然是个豪雄,但是个性持重,过于求稳。 他的少年伙伴刘惔就说他,永远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虽然孙子兵法上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但是军事行动,总要冒风险,不存在无风险的战争。不敢于冒险,是他三次失败的重要原因。 如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都有参谋和将领建议:长途奔袭,孤军深入,粮草不足,利在速战,必须直捣黄龙,擒贼擒王。 但桓温总喜欢稳打稳扎,层层推进,结果反而失掉了战机。于是粮草的短板就暴露出来,最后被人家反攻倒算,赔了夫人又折兵。 以上两个原因,是史学家反复争论的焦点。 个人以为两者或许互为表里,不可偏废。 说桓温就是个投机分子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北伐失败,还有什么政治资本和声望可捞? 但是桓温个性上的特点和动机,也确实不如祖狄那样的纯正,私欲多了些。私欲多了,用兵就不够挥洒。 第三个深层原因,则是东晋士族集团根本上不愿意看到桓温成功,前期简文帝纠结的一群士族集团就各种掣肘打压桓温,后来又不断说风凉话。 内部不团结,虽然桓温已经很有权力了,但是东晋士族就像一群懒蛋,还是调不动。 本阶段的第二个看点是:桓温篡权。 桓温三次北伐虽然都失败,但是却逐渐把东晋四个军镇的军政大权全都揽在手中,成为真正的权臣。 此时,他想当皇帝了。结果却被以谢安为首的一群门阀士族给搅合了,桓温也因此郁郁而终。 这个问题,以及背后所反映的魏晋风度与东晋政局的关系问题,我们在后面专章讨论,此处不展开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