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2015年1月9日,上海徐汇区法院公开审理一起动迁款案。法院审理认为,陈金娣完全有偿还能力,却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因为被告陈金娣是他的妹妹,是他亲手把妹妹送进监狱。陈碧荣在监狱中度过近10年的难熬时光,2011年才出狱。在狱中时,对他照顾最多、和他走得最近的人,就是妹妹陈金娣。这种事情本可以避免,但却真实发生了,这是现代版的农夫和蛇的故事。 她表示,自己就是善良的农夫,哥哥陈碧荣就是恶毒的蛇,她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可他也是被逼无奈,有几分奈何,他也是不愿走到这步田地的。 父母养育了他们兄妹7人,陈碧荣是家中的老六,陈金娣是家中老小,两人的关系最好。后来,陈碧荣回忆,自己和妹妹从小在一起长大,没有分开过。每年春节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那份热闹祥和,羡煞旁人。但造化弄人,2002年,对46岁的陈碧荣来说,是灾祸之年。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牢狱之灾突然降临到头上时,受伤害的不仅是自己,家人也会跟着痛苦、纠结。妻子听到这样的判决,二话不说,马上和他离婚,还带走了他们唯一的儿子。刚开始,兄弟姐妹时常来探望他,给他增添了生存下去的温暖和勇气。她几乎每月会雷打不动来探望,给他带来衣服之类的生活用品。亲情是那个时期治愈痛苦的良药,他仿佛看到一丝希望。他暗自发誓,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与亲人团聚。渐渐地,其他的兄弟姐妹再也没有探望过他,只有妹妹陈金娣依然坚持。她按时每月探视,除了带些生活品,还和他聊家常,逗他开心,调解他的心情。这让他感动之余,心中也有些郁闷,对其他人不来探望耿耿于怀。可转念一想,自己是犯了事的人,兄弟姐妹们嫌弃他,也属正常。根据病情需要,她每次还带来一些进口奶粉、无糖营养品和控制糖尿病的药物。这些药品和营养品价格不菲,但妹妹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他知道妹妹也是有家室的人,每次这样看自己,搭上时间不说,也会有一笔开支。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无以回报,他只能盘算着,出狱后再好好报答妹妹。机会终于来了,2009年的一天,陈金娣又来探望哥哥。陈金娣却不赞同,随后,她话锋一转,兴奋地告诉哥哥一个好消息:父亲名下的老房子要动迁,按照当地的政策,他们家每个人都可以补偿15万元。 出于对妹妹的信任,他全权委托陈金娣保管自己的拆迁款,并写下委托书。我出狱后,只要给我留个两三万,我有个落脚的地方就行了。 这些年,妹妹对自己的照顾,让他深深体会到患难见真情的珍贵。而妹妹陈金娣无疑是自己最需要时,那个雪中送炭的人。可他万万没想到,妹妹陈金娣的雪中送炭,却暗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不但蒙骗了他,而且,他们一家近11口人,都被她蒙骗了! 2011年4月21日,陈碧荣因为改造积极,表现良好,被减刑四年,提前出狱。那一天,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但陈碧荣的心中却是万里晴空。他狠命地呼吸外面的空气,在细雨中一洗多年来的晦气。但年过九旬的父亲仍然健在,还有那个有情有义的妹妹。想起妹妹陈金娣说过拆迁的事情,他决定找妹妹拿回他的钱,先把自己安顿好。可当他找到妹妹时,妹妹对他避而不见,好像害怕他到来一样。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以前对他关心备至的妹妹,怎么可能不见他,难道这中间有什么隐情?在父亲那里,陈碧荣看到一份《家庭会议纪要》,突然恍然大悟。虽说陈碧荣对钱财看得并不重,但他纳闷的是,妹妹为什么撒谎骗自己?他不相信妹妹会欺骗自己,但又不得不相信《家庭会议纪要》的真实性。2008年,因为城市规划需要,陈碧荣家的老房子面临拆迁。老房子的产权是父亲陈瑞林的,他们兄弟姐妹7人,因为户口没有迁走,也享有动迁补偿权利。老房子分上下两层,动迁之前,家里人按照两层两个户口本分配人数。而二层的户口里有11人,包括父母,二姐一家、妹妹陈金娣一家以及陈碧荣一家。二层面积虽然只有22.8平米,但补偿款却高达293万。为了保证大家的权益,家里决定开会商讨这笔钱的分配方案。听了安置房的位置,陈碧荣觉得太远,所以选择了只要钱。用293万赔偿款先申购4套动迁房,剩余的165万进行现金补偿。 其中,父母、二姐、妹妹陈金娣等人获得房子以及不同数额的补偿款。 而陈碧荣因为只要钱,因此他的补偿款最高,有71万。 家里人一致通过这个决定,并一一签字,最终以《家庭会议纪要》的形式予以记录。2009年3月11日,动迁公司把109万汇给陈金娣。那为什么陈金娣说补偿款只有15万呢?她到底是何居心? (陈碧荣的妹妹陈金娣)妹妹陈金娣为了钱,早已不管不顾,其疯狂和丑陋,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当陈碧荣找到陈金娣,谈及补偿款为什么相差这么大时,陈金娣解释:真正属于陈碧荣的动迁款只有25万,根本没有71万。 《家庭会议纪要》上写得清清楚楚,就是71万,怎么到她这里就变了?具体讲,她名下再婚的丈夫和其子女,也有分到动迁款的份。既然这样,为什么当初不写进《家庭会议纪要》,大家认可她的说法吗?她进一步解释,之所以说成在陈碧荣名下,是为了掩人耳目,不得已而为之。再者,多年来,她探望哥哥花掉10万,扣除这些费用,最多也就15万,自己并没有撒谎。可当她赤裸裸提出折算这些年的探视费用时,陈碧荣心里还是隐隐作痛。曾经的兄妹情难道这么靠不住,必须要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吗?尽管他理解妹妹的做法,自己也不可能让妹妹无私帮自己。心里再难受,但想到妹妹这些年确实对自己照顾有加,这点也不能否认。陈碧荣想了想,决定不再追究了,只希望妹妹能给自己10万就行。这些年,因为坐牢,他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愧疚。从应得的71万,变成妹妹口中的25万,扣除为自己花掉的10万,陈碧荣至少还能得到15万。她坚称自己没钱,不要说10万,就是几万,她也拿不出来。这种心情,正如一个人快看到光明时,光明却因为他人的阻挡,没有如期到来一样。为了金钱和利益,有的人可以不顾亲情,不要脸面,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 陈碧荣没有想到,以前那个重情重义的妹妹,竟变得如此冷酷无情,简直判若两人。没办法,陈碧荣不想再隐瞒了,把这事告诉其他的家人,想让他们劝劝妹妹。结果,父亲和姐姐们也大吃一惊,他们以为陈碧荣早已经拿到钱了。陈金娣把71万补偿款的50万据为己有,对此,所有的家人都气愤填膺。她所说给前夫和子女补偿的事情,大家根本不知道,也绝不认可。既然是一家人,有事就要说出来,但不能藏着掖着,搞下三滥那一套。话说开了,陈碧荣就提起,他服刑的最后几年,除了妹妹陈金娣,大家不来探望他的事。加上陈金娣有时一个月去两三次,大家对她挺放心,就不再纠结。可惜苦了陈碧荣,他只和陈金娣一人接触,对于家里的事情了解不多,难免会出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陈金娣在家庭会议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对陈碧荣的利益置之不顾。由于她的隐瞒,陈碧荣无从了解重要信息,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不仅如此,陈金娣声称,自己为陈碧荣花掉10万,这也是她有意编造的。而陈金娣脸不红、心不跳,说成自己一个人在承担,让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老父亲听说能给儿子减刑,非常高兴,大力支持,就盼着儿子早日出狱。如果不是把事情说开,老父亲和家人还蒙在鼓里,以为是真的花钱买到了减刑。陈碧荣这才明白,妹妹陈金娣撒了弥天大谎,骗过所有的家人。陈碧荣和妹妹见面交谈,陈金娣找不出任何借口,但就是不还钱。她还说:“哥,你给我一个机会,这辈子我好不容易有这么多钱,你放过我吧。”陈碧荣只得忍着悲痛,告诉妹妹:“从此你走东,我走西。” 一般情况下,亲人之间如果对簿公堂,打起官司,最为难的就是其他家庭成员。而这一次,当陈碧荣决定打官司时,家人们一边倒地选择支持他。多年来,她探望陈碧荣花掉8万,现在只能支付他17万,这是最高限额。2012年9月,上海徐汇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要求陈金娣归还陈碧荣71万动迁款。官司打赢了,陈碧荣松了口气,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可在查证时,却发现陈金娣名下,只有每月2500元的养老金。按说妹妹有钱有房,她结婚时,在永嘉路有一套小产权房。 动迁时,又分得一大一小两套房,还有109万动迁款。况且,为了防止她转移财产,他还特地提请了财产保全申请。原来,陈金娣把小产权房和小的动迁房过户到了儿子名下。她名下的动迁房,她卖掉得到85万房款,全部提现后注销了这个账户。而那笔109万的动迁款,则更是无从查起,不知所踪。整整两年时间,陈金娣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无影无踪。 (陈碧荣谈到对簿公堂很伤感)期间,陈碧荣的父亲得了膀胱癌,病重时,想见小女儿陈金娣。2014年下半年,上海徐汇区法院和G安联合执法,全力搜捕陈金娣。10月17日,陈金娣从浙江返回上海时,被逮捕归案。徐汇区检察院对她提起公诉,这才出现开头审判陈金娣的一幕。时时认为自己的利益至高无上,最终玩火者自焚,逃到天边也难逃法网。 陈金娣的外甥说,以前,他和小姨走得很近,感情很深。其实,痛心的何止他一人,陈家上上下下,都和陈金娣的关系出现裂痕。因为动迁款纠纷,不少家庭闹得不可开交,把人性的各种恶演绎得淋漓尽致。当亲情不再、人性尽恶时,最后的解决之道,往往是走法律途径,这也是最无奈、最悲哀的选择。在法治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执行难”这个老大难问题正日益被突破。“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执行系统”越来越完善,对老赖们的打击和限制越来越多。法律的严惩,生活的限制,让更多老赖幡然悔悟,开始履行法院的判决。法律是枷锁,紧紧缠绕在人的心上,日夜拷问人的良知。而感情是钥匙,最终走出心魔,还是要靠这把钥匙,这是打开心结的最好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