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从小山沟出来,在满是纨绔子弟的学校里上学。 在北京,因为没钱烧炕,和朋友们八个人挤在一个炕上,互相以体温御寒。生活拮据而清苦,没钱吃饭,只好在街上捡来白菜帮子加盐煮。 在北大图书馆,北大教授一个月月薪两三百元,而他的月薪只有八元。 毫无疑问,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起点是很低的,但是他的心思,从来都没有放在物质的攀比与享受上。 他的心灵在哲学、历史、中外文化里汲取了营养,他心里有更远大的志向,他的生活被燃烧的信念和理想所支撑。 他在27岁时,就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志向。 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杨昌济询问他的学生的志向,有的说想当教师,有的说想当官,有的想经商,各种各样的都有,但是毛泽东却没有回答。 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回答呢? 因为20岁的他明白,志向志向,有志不成,还得有向,二者相辅相成。“志”是目标,“向”是方向,是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年轻的毛泽东意识到了这一点。 青年人都喜欢谈立志。毛泽东则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应该是先寻找真理,然后按照它去做,而不是张嘴就来。 在没有找到真理的情况下,先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学习,待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可以确立志向。 毛泽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他27岁确立了人生目标。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变过,并终生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年轻人大都喜欢立flag,不管是短期的也好,还是长期的也罢,大都坚持不了几天。 在《为什么是毛泽东》这本书中,作者说很多人的平庸,源自于,太早就放弃了大的目标和志向。没有大的目标和志向,自然就不会有失败,但是也放弃了人生中更大成就的可能性。 |
|
来自: 昵称21405352 > 《名人读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