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贝贝专栏内容:地产话题第一百四十二期(NO.142) 专栏内容:盘点中国古典建筑工具的精妙和背后的故事
(独家内容,侵权摘抄必究,首发头条号) @熊猫贝贝小可爱 我是熊猫贝贝,地产行业策略研究者,欢迎关注。 ![]() 木作工具(图片来源:网络) 导读:(全文约5400字,阅读约需要9分钟) 时代的进步,带给人类最显著的变化,有两个,一个是材料的更迭和升级,一个是工具的进化和提升。 可以说,工具的发明和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进步的见证历程。 而工具的最先出现,是和人类的“衣食住行”伴随的需求而产生的,特别是和住相关的建筑工具,更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进步符号。 中国自古就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说法。而中国的建筑工具,自古就是凝聚不同时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和成就代表。 中国的古典建筑,与西方的“砖石文明”完全不同,是以“木作框架”为核心的木结构建筑,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具,都是以木作工艺需求为出发点,中国古代的木匠,细分多个领域,大到亭台楼阁,小到家具饰品,为华夏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日益稀少的木结构建筑(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迁,钢筋水泥,砖砌体和钢结构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要构成结构。 木匠工艺正在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很多集智慧凝聚和方便实用于一身的传统建筑工具也即将消逝于时代之中。 今天这篇文章,就和各位朋友一起盘点一下:那些即将消逝于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古代建筑工具。 ![]()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纯木结构建筑(图片来源:网络) PS:中国的木结构建筑,虽然已经不是当下时代主流人居空间建筑的发展方向和主体构成,但是“木作文化”是深刻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瑰宝,也成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的一个“代表符号”,撰写此文的核心理念,是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精华,通过对中国传统和古典建筑工具的介绍和记录,以期能够为各位读者诠释中国人居文化中的智慧与传统。 时代变迁不可阻挡,文化瑰宝不可相忘。 ![]() 木作工具(图片来源:网络) 温馨提示: -本文不含任何广告和引导,请放心阅读,如有帮助,欢迎收藏、分享和点赞。 -本文除标明引用部分,均为本人原创,谢绝断章取义无脑摘抄和伪原创搬运,转载复制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首发头条号。 PS:写不出来要搬运我也拦不住,至少带个我的ID我就不计较。 -本文引用图片和部分文字,会规范使用“引用标注”并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争议,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版权,从自己做起。 -熊猫贝贝原创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实际投资指导或其他建议。 分享让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本人的文章能带给大家帮助! 假如本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本人会及时加以改正。一个小小的点赞动作就是最大的动力。 鲁班尺和丁兰尺规和矩发明于中国,是古人用来测量、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规”就是画圆的圆规;“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尺上有刻度。古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意思。 鲁班尺,就是中国古代“矩”的典型代表。 1、鲁班尺,全称“鲁班营造尺”,亦作“鲁班尺”,“门光尺”,“八字尺”,“门尺”,“门公尺” 为建造房宅时所用的测量工具,类今工匠所用的曲尺。 鲁班尺是阳宅测量专用,也用于神及活人居家、庙、佛俱尺寸。 ![]() 图片来源:网络 ![]() 鲁班尺(图片来源:网络) 鲁班尺长约46.08厘米,相传为春秋鲁国公输班所作,后经风水界加入八字,以丈量房宅吉凶,并呼之为“门公尺”。又称“角尺”,主要用来校验刨削后的板、枋材以及结构之间是否垂直和边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1市尺=0.8鲁班尺。 ![]() 图片来源:网络 鲁班尺产生不久即融合了丁兰尺,后又融入寸、厘米。是度量、矫正的重要工具。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中表现最为广泛。 鲁班尺从工具角度上来说,是中国建筑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发明。
古代堪舆学非常重视鲁班尺的运用,在风水、建筑界广为流行。通过鲁班尺的测量,就能提前把握不同尺寸蕴含的吉与凶的暗示,趋吉避凶。这已为海内外建筑科学界有关人士实验所证明,且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北美华人社会以及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广为采纳。 当然迷信是要坚决反对的,鲁班尺也不是依赖虚无缥缈的迷信能得到传承和重视的,所谓实践出真知,鲁班尺上的“趋利避害”的刻度说法,是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的: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进行论证:美国建筑科学家曾经在80年代末期,使用科学检测方法,全面深入调查了许多闹鬼和不正常的(也就是中国常说风水不好的)的住宅和建筑,经过现代仪器的测量和对比分析,得出一个用科学视角来解释的结论:这类房子的共同特点是次声波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建筑,证明了建筑尺寸于住宅舒适度和宜居空间(其实就是中国常说的风水)有直接的关联。因此,风水的吉凶除与形势和理气相关外,建筑的尺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封建迷信不可取!科学才是真理!
通过鲁班尺的控制的结果,正好避开了次声波的共振频段。 我们不能不为中华民族的古老先民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至于如何使用鲁班尺,留待各位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去更为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本文不做赘述。 2、丁兰尺: 风水工具的一种。度量阴宅之尺寸,长一尺二寸八分,一尺约合38.78公分,分十格,上面刻有「财、失、兴、死、官、义、苦、旺、害、丁」十字,使用时以吉字为宜。 丁兰尺用於死人坟墓建筑、祠堂家庙、公妈桌上及祖先用祭拜用具。特别常见于祖龛丈量。 某些地区木匠所使用的,也是建筑吉祥用具。 丁兰为汉代孝子,相传少年丧母,及长,刻木像之如生。 曹植《灵芝篇》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所谓“丁兰尺”,即用于制神龛、刻木像、做神主牌位的特殊用尺,它后来也用于建筑尺度的大量。
![]() 图片来源:网络 ![]() 图片来源:网络 人分男女,畜分公母,尺亦分阴阳:鲁班尺为阳,丁兰尺为阴。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延伸与体现:阴阳学说。 墨斗:墨斗由墨仓、线轮、墨线(包括线锥)、墨签四部分构成,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墨斗通常被用于测量和房屋建造等方面。 ![]() 图片来源:网络
可以说,只要接触过木工的人,一定对墨斗这个工具非常熟悉。 时至今日,墨斗及其工具原理仍然是木作工艺中重要的“留记”的工具,没有之一。 ![]() 古代墨斗(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墨斗,这个木工常见的工具背后,其实有一个中华孝道的故事:鲁班为母改墨斗 墨线端部有个线坠儿,木匠师博却称它为“替母”,也有叫“班母”的,是一个意思,都是为了纪念鲁班母亲的。
墨斗,随着科技进步,时代更迭,这个相对有些落后的传统工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会喜欢传统文化,喜欢木匠这个行业,同样,也喜欢传统的木工工具,即使它们已经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即使有更多更先进的东西能完全取代它们,但那份情怀,始终跟儿时的回忆和对中国传统的坚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小工具,大孝心。 ![]() 图片来源:网络 ![]() 图片来源:网络 时代可以变迁,但传统精神美德,不可相忘相轻。 锯子:锯子是用来把木料或者其他需要加工的物品锯断或锯割开的工具。由不规则排列的锯齿构成的锯条和锯身组成。 ![]() 图片来源:网络 或许大家要问,这个锯子可谓是最常见不过了,现在都已经发展到电锯的时代了,这个锯子还有什么特别需要拿出来说明的吗? 其实锯子虽常见常用,但这个工具背后,其实“大有故事”: 1、锯子其实不是鲁班发明的。 过去的史书和传说都以为是鲁班(战国初年的发明家)发明了锯子,但是,考古发现:早在夏朝(公元前2205—前1766,据柏杨说断代)聪明的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锯子,和古埃及人同时。说鲁班发明锯子实在是太晚了。 但是锯子的锯齿设计,来源于树木野草等植物叶片的边缘具有锋利的切割效果,是符合工具雏形的推论。 2、锯齿并不规则: 首先从水平上来看:是方向和大小的锯齿排布的不规则。 如果方向一致,很容易被切割的木头卡住,这样的锯齿设计完全是大量的经验积累得出的宝贵规律。 ![]() 然后是侧面上来看:锯齿并不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而是左右交错的。 这样的设计,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将切割过程中的木屑通过反复的锯齿运动,从不同的方向带出来,配合切割人的动作,极大的提高切割效率。就算今天电动锯子所用的锯齿锯片,还是依然要遵从这个规律。 不得不赞叹古代手艺人的细节经验。 ![]() 图片来源:网络 ![]() 图片来源:网络 锯子虽常见,门道却不简单,到今天成熟便利的电锯,核心的锯片锯条的设计,还是离不开中国古人用时间和经验沉淀下来的智慧传承。这个毋庸置疑。 而以“木作”为基础的中国建筑,锯子作为“定料分割”的必需工具,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 图片来源:网络 刨子这个词,很多人都会念错:刨子,拼音是bào zi,是用来刨直、削薄、出光、作平物面的一种木工工具。从发掘的文物来看,中国至迟在宋元时期就有了刨子。 ![]() 图片来源:网络 用来刨平、刨光、刨直、削薄木材的一种木工工具。一般由刨身(刨堂、槽口)、刨刀片(也叫刨刃)、楔木等部分组成。按刨身长短、形状、使用功能可分长刨、中刨、短刨、光刨(细刨)、弯刨、线刨,槽口刨、座刨、横刨等。 平推刨子在罗马时期就已经广泛使用,在山东菏泽发现的元代沉船中发现与现代样式差不多的平推刨子。 刨子的发明有很多种说法,但因缺乏具体的历史依据考究,无法证明刨子是国外传入还是元朝以前我国先民就发明了刨子。但古代平木工具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存在。 而真正在中国被匠人广泛使用,是从明朝开始。所以有个说法:刨出来的明朝。 明朝繁华年间,大量的明式硬木家具成为那个时代最好的写照:
![]() 明清家具(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刨子是一个具有“国际化”历史背景的通用建筑工具,但是还是因为地域和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 图片来源:网络 ![]() 图片来源:网络 笔者特地找了一些有特色的各国刨子工具供大家欣赏,风格迥异又各有特色的木艺工具所独有的艺术美感: ![]() 图片来源:网络 ![]() 图片来源:网络 ![]()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现在已经有大型车床和电动刨子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刨子,但是传统刨子是木工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传统技艺,应当将之继续发扬。 时至今日,传统木工手艺已经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祖先的智慧和传统的美德我们不应忘记。 记载中国传统工艺工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各位读者朋友,共勉。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和意见,欢迎在下面留言区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个人拙作,原创辛苦,还请各位看官支持(小小点赞动力大,转发关注真有爱)~ 欢迎留言文明交流,有问必答,拒绝地域黑,拒绝无脑键盘侠。 本人不做标题党,不哗众取宠求流量,写作分享,自我修炼,与君分享。 网络不是无法之地,倡议客观冷静,就事论事,尊重事实,文明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