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何用只有?

 以文为马 2022-06-15 发布于山东

这个世界太追求有用性和功利性了,以至于像我这样的人显得有点无所适从和不堪一击。我是一个从艺术学院出来的人,从艺术学院出来的人,也未尝不希望自己所熟悉擅长的领域得到他人的理解与认同,同时更希望看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为能够对社会和未来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这就好比搞政治的希望得到人民的认可,搞教育的希望在学生身上产生作用,搞商业的希望大把大把的从消费者口袋里赚钱超频一样自然。对于,一个艺术圈里的人而言,你可能觉得那些举手投足都是模仿他人的人其实是艺术圈边缘之外的群体,是不入流的表现,可是,对于艺术圈之外的人而言,你却是他们之外的边缘群体,是不可理喻的怪人。所以,你就陷入到了一种怪圈当中,你越是努力的在艺术领域告别模仿,不断地尝试开拓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天地,你越是变得不可理解。当你放弃对艺术的孤独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开拓之后,而是转而模仿他人的时候,而失去自己那独一无二得艺术精神和艺术追求之后,你反而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赏。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事情。但是,今天我不想在这里谈这种根植于艺术家内心的这种现实纠结,而是想谈谈,艺术到底对人有什么样的用处。

    人们似乎只有对有用处的事物才会产生兴趣,而且这种用处必须是切实可见的,而不是虚无玄有的,它必须是眼前可触摸的,而不是深藏而不显的,它必须最好是当下和迅速的,而不是在未来和长远的。事物的用处只有符合这样的标准似乎才能对人们产生号召力和吸引力。对于艺术而言,如果它能够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所谓的用处的话,那么,它也必须具备这样的标准。事实上,相对而言,艺术是最没有用处的事物,因为,相较于人类其他活动,所谓的用处对于艺术而言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什么是用处,所谓的用处其实就是对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满足,用处是人类在历史当中长期经受匮乏性需求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多数人看到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对我有什么用处或者好处,而不是毫无功利性的简单喜欢和欣赏。艺术可能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可能就是以对我没什么用处而被打上了偏见的烙印,或者,盲目的将艺术排挤出自己的生活之外了。所以,这就是我想说的艺术的第一个用处,那就是审美的用处。审美是什么,审美的狭隘概念是人们沉醉于美好的事物而忘却了这个事物的好坏与是否对自己有什么用处,也就是当你欣赏美好的事物时,你是最安全的,这个时候,你忘记了自己是匮乏的,这种匮乏可能是物质的匮乏,也可能是知识的匮乏,也可能是感情的匮乏,不管什么样的匮乏,总之它是让你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你没有安全感,所以,你的看待生活的眼光总是带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偏见,什么是偏见,偏见就是你对某个事物给予肯定或者否定的立场,你给这个事物肯定说明,这个事物能够满足你的匮乏性需求,所以,你在中立的态度面前选择了喜欢的一面,因此,观念的天平就倾斜了,所以是偏见。你给予这个事物否定,说明这个事物不能满足你的匮乏性需求,所以,你在中立的态度面前选择了厌恶的一面,因此,观念的天平也倾斜了,所以,也是偏见。你只有在审美的时候,你的态度才是中立的,不带有任何利益制衡的,这个时候眼前的事物跟你融为了一体,也就是所谓的主客交融,这个时候,对面的事物不再是你自身之外的一个事物,同样,这个时候的你也不再是单纯的你。当你沉醉在审美的情景当中,你才会发现自己其实没有保持以往对他人、对世界的警惕和提防,因为,这个时候,你通过动用审美这一心理功能让自己暂时的完成了对冷酷、现实和肮脏世界的超越和遗忘。当然,我说的事狭隘的审美,那么,什么是广义的审美呢?所谓,广义的审美就是,你不仅对从形式上让你的感官感到愉悦的事物上感受到了超越自身的匮乏性需求限制而获得了绝对的精神自由的生命体验,你也能够从其他没有形式愉悦感的事物上完成了这种体验。那么,什么是其他没有形式愉悦感的事物呢,如果说一个雍容华贵的美女是从形式上让你的感官感到愉悦的事物的话,那么,一个面黄肌瘦的老妇则是无法从形式上引起你的感官愉悦的事物。其实,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这其实也是一种审美,因为,如果你的审美能力足够高的话,你可以与任何事物融为一体,对于你而言,你即使雍容华贵的美女,你也是穷困落魄的老妇,因为,当你面对这两个事物的时候,你都不再是想到的是占有或者与我何用,而是,你的心灵感受能力能够触及到这两个不同形式客体的生命本质,这个美女的自信、优雅和幸福就是你的自信、优雅和幸福,这个老妇的窘迫、困顿和落寞,就是你的窘迫、困顿和落寞。而长期接受艺术熏陶的人,它的心理和精神会经受住来自不同历史、国度、民族、性别、维度、情景和个体的直观经验,这种经验,既包含了崇高、伟大与信仰,也包含了卑微、渺小与堕落,这种经验里面,既有光明、希望、自由、正义与和谐,也有黑暗、荒芜、禁锢、邪恶与混乱,通过艺术可以让你体验各种生活境遇下的心理感受,它与那些仅仅是生活在眼下生活的人是两种人格结构的人。前者对待他人和世界,往往能够用所谓的换位思考,其实就是一种高度的审美能力去认识、体悟和理解他人的生活境况和价值世界,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交际上的客套和人情练达,人们往往把社会交际上的客套和人情练达等同为情商高,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情商高不可能是通过表面上的人情练达来达到自身的功利性目的的,情商高应该是抛弃自身的目的性与功利性而能够实现与任何人的心灵共鸣和精神领悟,它是一种极高的意识活动,而不是一种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这是所说的艺术的第一种用处,就是它可以提高你的审美能力,增强你感受他者世界的敏感性,这样,你跟你身边的人才不总是分歧与误解,斗争与敌对。

    如果你活得越久,你越来越发现身边的人其实是一群挺没有意思的一群人,自己做的事也是挺没有意思的事,自己的生活是挺没有意思的生活,因为剩下的生命时光你只是在重复。这样问题就来了,当你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却没有丝毫的手段来改变这一状态,于是,你必须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或者世俗流行的观念来为你的这一发现作一下挡箭牌。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生活是无意义的,无趣味的,即使是这样,那么天生虚伪的我们也不会从口头上承认。精神懒惰的人往往能够用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方式来解决这一困境,也就是在他对生活产生怀疑的时候,至少可以去随大流或者带着虚假的面具生活。然而,当人们选择这种低级而幼稚的方式来欺骗你周围的人的时候,我想用艺术的第二种用处是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艺术家的行为是一件挺没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那里孤独的写和画,那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深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话,你会发现它在意识里创造着自由丰富的生活,他在沉默里生发着激情澎湃的情感,他在孤独中完成着光芒万丈的壮举。有谁不会由自己创造且独属于自己的事物充满热情和热爱呢?有谁会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伟大创举面前感到枯燥和没意思呢?没有人会这样,如果你对你所做的事情感到没有兴趣或者没有热情,那只能说明你做的事情很多人都能做的了,或者你所做的事情是毫无挑战力的事情。我想,人只有在干别人不能完成的事情的时候,他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其他时候,他就是活死人一具,行尸走肉,赚钱工具而已。艺术的第二个用处就是能够让你的生活充满挑战和存在感,如果你与艺术结缘的话,那么,你将不再为自己生来就是一个乏味平庸的人,生来就是过乏味平庸的生活而发愁,说白了,艺术能够帮你抵御现实生活的机械、乏味、平庸和虚空。能够完成艺术创造,并且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家,往往是极度自恋的一群人,为什么自恋,因为,他所创造的作品是由他自己创造完成的,而不是借来的、捡来的或者偷盗来的,人们为什么觉得自家的孩子好呢?因为,你的孩子是你和你丈夫或妻子身体力行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借来的、捡来的或者偷盗来的,人只有对自己创造的东西才会极度迷恋,人只有对自己创造出的东西才会上心,人只有对自己全身心投入去做的事情才会有巨大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如果人每时每刻都是一创造孩子的热情去度过自己的一生的话,那么,他会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热情,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充实,不是忙碌性的充实,而是创造性的充实,不是劳累性的充实,而是释放性的充实。我想,这是艺术活动独立成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后,最自私、最功利、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用处吧。如果你不能将艺术发展成为实现自我超越性质的一种事业的话,那么,你也未尝不可将其作为一种丰富生活情趣的爱好。对于艺术而言,没有说非要有举世瞩目的才华和连绵不绝的创造力才能去接触它,把艺术作为一种让自己身心放松的渠道来调节自己的生活也未尝不可。其实,当艺术成为你的爱好的时候,你才不觉得生活是漫长无边和循环机械的,你才发现原来生活才有点生气,艺术其实是一种高级的意识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人不会让这种思想意识的丰富性、广阔性、曲折性、生动性、复杂性和动作性剧烈的表现出来,它是内敛的、深藏闺中,只有你从精神意识上走进它,并融入它的时候,你才能把体验到它的丰富性、广阔性、曲折性、生动性、复杂性和动作性,而这些东西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匮乏的、少有的和罕见的,为什么艺术可以让你的生活有意思呢?因为,它通过与你在意识上交融互通完成了丰富性、广阔性、曲折性、生动性、复杂性和动作性的生命体验,你虽然没有从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完成这种生命经验,但是却通过艺术活动完成了与现实经验类似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在短暂的艺术体验中,你的思想和感情经历了苦乐哀愁、酸甜苦辣以及各种生命境遇和心理体验。所以,你会发现越是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欣赏力的人往往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寡然无趣的一个人,这样的人既不会给自己带来生气,也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生趣。艺术是能够抗拒衰老的,特别是心的衰老,一个没有受过艺术熏陶和审美教养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的心放在琐碎和眼前的事物当中,久而久之,他的心就会变得琐碎、狭隘和世故,这样的人既不懂什么理想,也不懂什么浪漫,他的世界只是狗苟蝇营和鸡毛蒜皮的世界。如果你没有艺术修养和审美格调,那么,你就无法从你眼前的现实世界超越出来,你如果无法超越出来的话,你就越觉得生活是单元的、单调的、单一的。新思想、新思维、新思路都将与你绝缘,新生活、新生命、新生机也将注定此生与你无缘。

    说到这里,艺术应该有第三个用处,才能显得这篇专谈艺术用处的文字更像是一片完整的文章。但是,思来想去,也没有想出更超凡脱俗的用处来。可能是我给予艺术过多的理想和期望了吧,可能找艺术的用处也一定要找出它的独到和高雅之处来。其实,艺术有个最基本的用处被我忽略了。那就是艺术是可以变现的。在艺术家面前谈钱,在艺术面前谈物质似乎有伤风雅,但是,这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确实有的艺术作品创造了可观的,甚至是价值连城的经济效益。试问,那个艺术家在选择从事艺术之前,或者从事艺术之后,没有动过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变为钞票的想法呢?就连梵高这样的艺术家生前都有渴望自己的画作被买去收藏的想法,更何况那些起初就期望以艺术创作为生的那些艺术家呢?某些时候,对于搞艺术的人往往把艺术赚钱视为可耻的一件事情,实际上,能够让艺术作品赚钱是一件具有高难度的一件事情,如果生前就能够让自己的艺术作品赚钱就更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了。毕竟,大部分艺术家生前默默无名,丝毫也是默默无名,像梵高一样死后出名的艺术家是幸运的,梵高是上帝的宠儿。话说回来,让艺术赚大钱,是一件挺有挑战力的事情,毕竟古往今来能够用艺术赚大钱的艺术家寥寥无几,但是,用艺术赚小钱反倒并不是具有什么难度。街头艺人这一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他们很难称为艺术家,毕竟要是被称为艺术家关键一点是要他必须有自己创作的作品,但是,这是利用艺术赚钱最原始简陋的一种方式。高级一点的方式通过剧院、音乐厅、电影院、画廊、艺术馆、电视广播和网络平台的方式来赚钱,当艺术能实现这个用处的时候,铜臭归铜臭,但是,对于艺术家而言,毕竟是一件挺惬意的事情,应该当做一个重大生命奇迹来庆祝。实际上,当你的艺术作品能够转化成物质的时候,说明你的审美格调、艺术境界、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至少是得到购买方的认同和肯定的。如果你创作出来的东西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实际上是一件挺苦闷和孤独的事情,如果你这只是一种阶段的话,到时无所谓的,如果它成为了一种常态和定局的话,那么,这很容易让艺术家本人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巨大的不稳定性。所以,说到这里,特别是遇到用艺术求生活的人,但愿读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够理解他们的落寞与苦衷,为他们掏钱不是为了为了艺术的情面,而是为了他们面对无情的世界而不愿意放弃生活的那一丝丝勇气。总之,如果你能通过艺术行为获取审美之外、精神之外和理想之外的物质收获,那么,这至少能证明的你有使艺术实现它的经济价值的想法与能力。如果你的艺术不仅能在经济领域获得成功,而且能够在单纯的艺术世界获得应有的美学地位与艺术成就,那么,至少能证明你的层次已经达到了不是一般艺术家所能企及的水平。这必将是一个值得普天同庆的艺术大事件。

    相较之下,艺术的第三种用处是一点特色都没有的。因为,这个用处似乎人类所从事的大多数活动都是导向这个用处。恐怕只有第一个用处是专属于艺术这种事物吧,改造粗糙的灵魂,改善粗野的人性,改进粗俗的心灵。唯有这个用处是最符合艺术的本质属性的,因为,目前为止,没有哪种事物能够如此不漏声色的潜移默化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除了这种方式,人类似乎也寻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塑造一个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心灵丰富、内心真实的人。因为人类所从事的其他活动似乎都与如何塑造完整人格无关,相反的是,大多数活动恰恰是在扭曲人、异化人,这些活动与心灵无关、与精神更无关,人不再具有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可能,人越是不能从行为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人就越发不能理解艺术的无用之用。说到底,艺术的所谓用处最终应该是导向人类心灵的,如果艺术不能对人类的心灵发挥作用,不能发现和温存每一个人的心灵悸动和精神意向,说明我们还没有领会、挖掘和发挥出艺术的真正用处。当我们开始用心灵去感知世界,感知生活和感知他人,而不仅仅是用眼睛、耳朵和味觉去经验的时候,那就是艺术的用处得以发挥效用的时候,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拥有着独立而强大的灵魂,人人都是可以凭借心灵的力量去改变和对抗这个本质上冷酷、残忍、谎言与不公世界的英雄与斗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