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的若干批判

 以文为马 2022-06-15 发布于山东

美国哲学家杜威在对待艺术的美学观点上做了革命性的努力与思考,在继承与发展其实用主义美学理念的号召过程中,马尔库塞、舒斯特曼在艺术对于政治,美学对于生活又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发展。这使得实用主义美学的影响力也逐渐的扩展到中国美学思潮的讨论之中,诸多中国学者抱着对实用主义美学观念的信心与好奇兴奋的加入到有关实用主义美学的讨论与探索之中。在杜威秉着艺术即经验为基础的依据与倡导之下,对艺术的身份、地位以及其作用做了大刀阔斧的革命与改进,也就是把艺术作为高不可攀的神坛之上回归到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中,继而马尔库塞把艺术的身份发展为解放人性的革命性与超越性的力量,之后的舒斯特曼把美学发展为超出艺术的范畴而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维度的生命态度。美学在实用主义的发展与衍生之下,逐渐的呈现出新的应用范畴与阐释领域。这个时候的美学以及艺术呈现出别开生面的迹象与发展态势。对于别开生面的思想与事物,我们应该保持者开放与坦诚的态度予以接纳与交流,但是,我们也应该结合实际的现实境遇与历史条件来做出审慎的思考与判断。否则,对新生思想不仅是出于对学术态度的严谨,而且是对理论本身的一种虔诚与尊重。问题是,实用主义美学的理论提倡是否符合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实用主义美学被中国人的思想认同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大?中国当下的历史语境是否有利于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是否会出于本土文化理念与民族思维习惯的影响而水土不服?这些问题是本文要做出思考与探讨的基本出发点,本文的目的也就是在于阐明以上几个问题。

       实用主义首先作为一种哲学态度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继而作为一种美学态度应用到艺术领域。在西方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哲学潮流的相互作用下,实用主义美学跟西方诸多美学思想一样,深深的根植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之中。西方的文化理念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而存在着极强的否定性与革命性。这是西方文化与思想有别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最为根本的特征。以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为例,西方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以后,这种否定性的特征开始愈发明显的显现出来,先是文艺复兴运动,接着是工业革命,再到启蒙运动,然后是资产阶级大革命,再到共产主义运动,每一种历史实践与社会存在的发生与变革无一不是针对前者落后的文化意识与的社会形态的革命与改进。从西方的艺术思潮中更能形象直接的反应隐约在其背后的否定性思维方式与文化因素。在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绘画流派中,先后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威尼斯画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野兽派,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进入二十世纪后,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观念艺术,人体艺术,大地艺术等诸多美学观念与艺术思潮,可谓是层出不穷,百家争鸣。每一种美术流派的诞生与成长都是伴随着很强烈的变革与个性意识。如果从这样的一种文化形态与精神状态的历史性角度来审视西方哲学的存在的时候,就不难把握住实用主义美学作为一种思想态度与精神提倡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的存在意义了。

从上面的探讨中,我们得知,实用主义美学像西方的其他诸多美学观念与艺术思潮一样有着革命性的特征、特点。它的存在只能以它者的存在为存在,也就是说实用主义美学的存在必须是以与其他美学思想的争执与之中来完成自身的存在价值与独立意义的。总的来讲的话,就是对传统美学观的一种颠覆性的反抗与革命,具体到艺术的态度上,则主张艺术从传统的作为形而上的精神偶像的神坛上回归到作为服务生活的角色之中。而作为这一主张的论据则是以艺术作为经验的存在形式为根本前提展开讨论的。杜威在美学上做这样的表态之时,这不仅意味着艺术在理论层面上所做的一次革新与努力,而且意味着人在意识层面与生活价值观领域的一种进步与反叛。革新来自于对古典艺术理念的态度上,进步则来自于对传统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反思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从实用主义美学中看到它对于艺术之于政治、艺术之于生活、艺术之于现实的进步性意义。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杜威关于艺术的观点之中明显的存在着将古典艺术远离当下人类之生活情感需要,与人们无法完成对古典艺术审美体验相等同。也就是说他把艺术的历史处境与艺术的审美可能性混淆了。做这样的混淆会出现什么样艺术格局与美学形态呢?第一,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价值的集成与承载地位在这样的混淆之中无声的退出了人类意识的舞台,第二,艺术作为升华精神,锤炼灵魂,净化心灵的高尚情操被无情的打上了休止符。第三,人们在对待精神之事物的态度上出现了娱乐化与虚无主义式的变化。这样的情形,是杜威在把艺术做生活化,亲民化斗争中被无辜的忽略掉了。在现代文明一步步在物质层面走向鼎盛的时候,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价值的卑微与失落恰恰反应了源自艺术原初作为其神圣地位向其作为人类生活意义的倡导。既然艺术的地位与作用是以服务生活,服务群众为基本宗旨的,那么就无需考虑艺术作为其传统高尚情操的属性与作用了。于是,艺术可以卑躬屈膝的,并且毫无廉耻的作为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的小丑的身份出现在文化的领域之中,艺术当然也可以当做被愚弄,被嘲讽,被侮辱,被丑化,被颠覆,被解构的角色无能为力的任由人们去拨弄,指使,利用。这是典型的虚无主义作风,某些诸如此类的艺术理念的提倡,虽然被艺术理论界认定为前卫而革命性的艺术理念,但是却无法掩饰潜在于提倡者内心深处的虚无主义意识形态。虚无主义历来已久,在这里只不过是在艺术领域的显现与扩张而已。由此可见,艺术在作为为生活服务的角色扮演之中却遭到了畸形的扭曲与发展,艺术在精神的领域丧失不仅仅是它的文化地位,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性尊严,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倒退与退化的趋势。这个趋势也艺术在现代与后现代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趋势。艺术以生活作为服务的宗旨,艺术要以人的身心快乐做为服务基础,这样的提倡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以极端的人之生存为终极目标或是仅仅把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附属工具来对待的话,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格局下会在人类的文明之中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效果则是值得我们审慎对之的问题。

在这样的混淆中,杜威的潜台词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们无法完成古代人们对于古典艺术形式及精神的情感体验了。对于这样的定论显然是缺乏根据的,如果说美国的黑人说唱音乐符合了黑人社区的社会处境与生活体验,而被评价为最具有艺术特征与潜质的艺术形式,而把贝多芬具有英雄式悲剧情怀的古典音乐因为不符合黑人社区的生活经验而被评价为最不具备艺术水准的艺术形式,这显然有失理性与公平。贝多芬的音乐依托于其独特的历史语境而产生的音乐情感显然是与美国黑人的生活语境是相脱离的,但这并不代表一个美国社区的黑人无法完成对于《命运交响曲》的审美体验。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向来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如果说是因为中国已跟更近与融入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建设潮流之中而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无法完成对于祖先遗留下的艺术情怀与审美情感的体验显然是荒唐、可笑的。特别是在一个由于对经济的定位几乎达到膜拜的资本社会之中,很难想象出艺术为了符合这样的生活经验而做出的转变,莫非要艺术为了服从于眼下的生活经验与意识形态而要服从于目的性、功利性极强的政治倡导与经济信仰的潮流之中才算符合了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与存在意义?莫非只有把艺术降格到附庸大众,娱乐世俗的位置上,才算完成了艺术作为生活工具的任务与使命?面对着传统艺术精神世界的超然与纯粹莫非人们只能流于肤浅的解读与匮乏的体验?人们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式生活方式当中就一定具备了超越于古人精神境界与人格品质的现代人所独有生命特质与审美属性吗?恐怕这个都是要向现实之中寻求考证与答案。更何况,服务于中国当下社会形态下的文化理念能不能把人类引向更为自信、健硕、蓬勃、有力生命意识与生命存在当中,对于这一点,还是一个难以确定的事实。对于此时的中国艺术难道也要因为配合这样的悲观形势假借“经验”之名而大行其道吗?如果艺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情形下而本着一种虚无主义姿态而纵容、堕落的话,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批判古典式的艺术形式与艺术精神远离了当下的生活经验呢,这个时候远离我们的并不是古典艺术形式,而是我们远离了人类的灵魂与精神。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做一下简短的总结,也就是说,艺术在满足人之感官冲动,娱乐人之性情是艺术的一种存在意义,但不是艺术终极意义,艺术的终极意义还是应该以“唤醒”与“关怀”作为终极价值来实现的。

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杜威在努力把艺术做形而下的意义阐释中却无声的把艺术作为本体的意义隐没了。艺术的存在意义被阐释为服务生活的论调本无可非议,当把这样的观念做极端的夸张与泛滥之后,则容易导致单元文化理念与单元意识形态作为极权主义之火的复燃提供了可能。当艺术作为工具的观念与价值被无限制的夸大之后,就容易把艺术作为独立人格与自由灵魂的核心意义扼杀掉。而艺术家确实这一灾难的直接承受者,当艺术本体作为主导地位的身份被简单而粗暴的沦落为作为生活工具之用途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艺术家所拥有的社会身份与价值定位在遭受着不正当的评价与定义。艺术作为本体存在的意义隐没了,那么艺术家的两种归宿,要么毫无品格与节气的走入附庸风雅的庙堂之中高谈阔论;要么无可奈何的自甘堕落在边缘化空间中自说自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造成这一格局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思考与评价的时候,最容易陷入一种思维上的误区,这个误区就是认识论思维自始至终就没有脱离我们的意识,我们在对待一副艺术作品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在表达些什么,作品的意义是什么。用这样的一套理性的语言自然难以与艺术家形成灵魂上的对话与交流,艺术在人文领域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地位也就无限期的被遗忘、尘封了。艺术作品的创作是艺术家在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存在的过程中的完成的,所以只有用体验的方式才能深得艺术作为体验式语言存在的真谛。这也就意味着,艺术家在对待生活与生命的态度上有着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如果站在艺术接受者的立场上,既无法通过体验式经验获得艺术家传达的情感意境或精神境界,又无法用理性思维明晰其中的思想内容与美学意义,那么就容易轻下判断,此类艺术风格是远离生活的,此类艺术作品是毫无意义的,此类艺术家是不找边际的。也就是说如果站在一个艺术修养,艺术格调,艺术品位,艺术感觉力水准不是很高的欣赏者位置上,很武断的做出把林风眠的作品定义为脱离生活,把赵无极的作品定义为不可理喻的误判与曲解。艺术家是艺术的本体,心灵是艺术家的本体,一味的把艺术做亲民化的谋划与鼓动,并不能从长远与深刻的意义上逃避掉艺术应该具有的历史、社会以及人文的责任感。

为生活而艺术的美学观念没有错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论也没有什么异议,但是有一个非常之重要的核心问题却被倡导艺术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群众的人们巧妙的回避与忽略了,那就是艺术作为本体的意义未经考虑,就轻易的为艺术的身份与价值下了论调。艺术的产生,艺术的存在,艺术的发展在一系列的过程当中依附于艺术家心灵与实践在经验上的和谐统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倘若只是单纯的满足人类经验需要的视角来对艺术进行解读与阐释的话,则很难为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之成果阐发出其在人类文明之存在中所具有的更深、更广、更高层面上的意义与价值。艺术作为精神层面的产物,它的实现价值不单单是仅仅只有通过与当下的生活体验,鲜活的生活经验,实际的生活态度相吻合的时候才能够显现的,古代的生活方式,古人的存在环境,已经在当今无法还原,但是这不代表古人的精神理念,古人的审美追求,古人的生命意识就难以体验或再现,更何况在一个精神贫困的年代里,指责古代的精神理念丧失了价值与意义更是无稽之谈。指望现代艺术为人类精神确立起信心与希望是如此的不切实际,甚至是本末倒置,艺术本是人类精神意识的反应,有什么样的精神意识自然会滋生出什么样的艺术气质。如果说二战时期西方社会中泛滥的悲观、颓废、绝望、虚无、无意义的生命体验与精神状态是为后现代艺术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与根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时候的艺术的确是在精神感受与实际生活的内外统一的生命经验中产生出来的。在我们欢呼后现代艺术的诞生与壮大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它在人类精神文明进程中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或者说它为人类在艰难又残酷的现实存在中承担了多少积极与进步的意义呢?艺术用来反映生活,艺术用来服务生活的提倡并无诟病,但是要搞清楚什么样的艺术才有资格担当引领人类精神文明走向,增进人类生命经验的角色才是问题的关键。

单就中国的文化理念而言,中国的文化基因中并不是很讲究革命与革新的,而是讲究继承与阐扬。这不仅仅表现在意识观念上,而且表现在其独特的民族性格之中。如果贸然的把中国语境中的艺术作西方实用主义式的解读与定位,那么出现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预想的到的。首先是艺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形式是与其独特的哲学意识与生命情怀遥相呼应的,一旦脱离了其独特的儒、道、释哲学理念而单纯的追求艺术形式在现代生命意识与生活姿态的曲意迎合则很容易出现“东施效颦”的荒唐行径。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例,中国的水墨画无论是从绘画的材料上的白纸黑墨,还是在绘画的技法以及艺术情怀精妙洒脱上,无时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哲学的义理与精神。倘若,用中国水墨的形式去表现一个不具备完整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素养的现代人的生活情感与人生态度则难以达到形神合一、气韵和谐的艺术境界,最终将会以词不达意的结局收场。再一个就是是艺术尊严与角色归属的问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诸如此类的艺术在政治宣传与革命中的扮演服务者的角色现象。这个时候的艺术虽然做到了为政治充当了革命与斗争的工具作用,但是却丧失了作为艺术最基本的思考与批评意识,艺术作为独立人格的价值与意义被冷酷的政治强权所无情的扭曲与抹杀。像很多御用文人和艺术家为了响应革命号召或者不得已而屈从于政治势力而产生的违心之作,尽管在艺术的技法水准上并无多少诟病与瑕疵,但是,艺术的纯粹性与永恒性却永远的与此时的艺术气氛化作了天各一方陌路之人。此时的艺术何来尊严可言,那个张扬生命力、表现纯洁性灵的崇高角色竟然成了毁灭文明、扭曲人性、纵容罪恶的帮凶。而艺术作为其独立价值的丧失既是这一悲剧的产生的原因,也是这一结局发生的结果。因此,在中国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做艺术实用性的提倡,则要提防两种单元格局的扩张与肆虐。一是要提防某些政治集团与利益团体巧借艺术,切合经验、服务生活之名,利用其特有的行政权力与资金优势而控制大众传媒的传播格调与意识理念。防止艺术作为抚慰人类痛苦、弥合现实创伤的角色曲解为迎合低级趣味、传播庸俗理念、麻痹人类思想的工具与玩偶。二是要引起艺术家的警惕与注意。艺术家在熟悉、掌握、阐扬某些美学理念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灵魂,自古以来尽管艺术的身份与角色一致在遭受着世俗的质疑,艺术也从未逃脱过道德、政治与商业利用的命运,但是艺术的精神本质的确立归根到底还是以艺术家的人格与品质作为最终论调的依据的。因此,艺术家最终还是以忠于自己的感觉作为从事艺术,献身艺术的价值宗旨,以服务于经验之名而为艺术接受者所做的倡导与辩护,应该保持着应有的学术谨慎与历史责任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