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该怎样面对生活的劫难?不妨从庄子的《逍遥游》里寻找一下生命智慧。

 以文为马 2022-06-15 发布于山东


本文作者:刘旭旭

前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最有重量的当属人生哲学,佛学家净空法师讲过,当一个小孩,受到苦恼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向自己的父母求救,而当一个民族在时代发展中遇到挫折与精神上的磨难,也要向自己的“母”请教,这个“父母”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

面对劫难,有的人消极应世,听到谣言心理惴惴不安,生怕肺炎传染到自己身上。有的人积极应世,有一种思想上乐观阔达,行为上谨慎,当志愿者、做逆行者,不断地去帮助别人渡过难关。如果,我们能从庄子的哲学中学到点东西,尤其是能理解“逍遥”,也许我们就能成为后者,坦然面对困难,勇于走出困境。

“逍遥”是一种人与万物和谐的状态

世界上最精华的人生哲学来中国,庄子哲学中的“逍遥”思想将成为解决人生精神苦难的最好钥匙。“逍遥”一词来自于庄子代表名篇之一《逍遥游》,但是庄子“逍遥”的思想却氤氲于所有思想主张之中,和他的其它主张如“天人合一” “清静无为”思想都是在老子“道”的哲学上的衍化。

庄子是老子道的最集大成者,道的思想是“逍遥”的基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追求着万物的融合。“逍遥”是一种世界和谐存在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消弥,不再变得利益化而对自然环境无休止的破坏。

对自然的世界要做到无为,自然与人就和谐发展,从自然中获取的越多,自然的报复也就会越大,人影响自然越小,自然与人相处的越好,这正与现在世界所要建设环境友好社会所要达到的理想相同。但现实却恰恰相反,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加剧着与自然的对立,在“人定胜天”的法则下违背着宇宙规律,人擅自的从环境和谐融洽的关系中脱离,在貌似人战胜了自然的情况下,为所欲为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此时已经是失去的大于所得的。

“逍遥”蕴含着人生通达的生死观

庄子所持“逍遥”的哲学观点,蕴含通达的生死观,面对死亡,庄子也可以很逍遥,甚至超出常人的情理之外。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非但没有哭泣,却鼓盆而歌,劝大家不要悲伤,如果在奉行礼乐的孔子世界里,这是不能理解的行为,儒学派认为妻子死了,即使不悲伤,也应该按常理哭几声。庄子之所以跳出纲常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人的生和死只不过是宇宙变化中的一个形态而已,生命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才能不会被死亡所屈服,才不会惧怕死亡,死是必然,死是回归宇宙“生”的永恒。庄子劝人不要悲伤,也是在告诉人们,要珍惜现存的生命,所以“逍遥”的生死观,不是把生的权利看得如此轻,随便的就可以结束生命,而是有意义的生存着,到生命终结的时候,人才是有意义的。

在现实中,在遇到挫折和感受到压力时,拥有庄子的“逍遥”,也就不会以轻生的方式寻求解脱,也不会因为自己越过越短的人生而感到畏惧,这才是真正的看破生死。

“逍遥”是开放,追求思想自由

在当前,用庄子“逍遥”思想对美学进行思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超越。“逍遥”追求的是一个自由和无限的境界,形成了庄子美学以自然无为作为至上之美的理论基础,对后世艺术家的创作意识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与儒家的礼乐要对人的束缚不同,庄子的“逍遥”则是让人开放,追求思想的自由。

最具有庄子“逍遥”的的大诗人应该是李白,其诗作中充满了张狂的自由和想象的艺术,其诗作常常飘出一种自然与宇宙相融,如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正是庄子《逍遥游》中所表现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着宇宙的哲学和奇特的想象,使处于不同时代的思想者穿越时空,实现精神相遇。

在现代美学的影响上,与孔孟儒家的克己复礼的继承古人,满是中庸不同,老庄的思想是在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中,在说理的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实现思想的突破。理解庄子的“逍遥”对我们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将会有一个更好的指导。

“逍遥”体现的是小与大的辩证哲思

“逍遥”,体现出一种小与大的辩证哲思。《逍遥游》中说,鹏“背若太山,翼若重天之云”。这是鹏鸟寓意大的社会,而我又是那么的渺小。我既然本身的素质就不是成才的料,无法达到能力大的人的事业,既然无法达到,也不要悲观。

庄子告诉我们,上天给予我们这样现状,自有其道理,那即是小有小的用处,整个社会都在向前奔,如果你也随其波逐其流,必定的会缺少个性,变得乏味而没有意义。

在俗世中,我们要寻找一种适遇而安,对于现在的快节奏的生存状态,停下来思考自己的渺小与世界的浩瀚,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态度。而在现实的世界中,中国人常常将大与小的差别绝对化,就拿人自身的能力来讲,有能力大小之分,但能力的大小是相对的,从而导致一种唯能力论,一方面的能力的强大,遮蔽着一切的弱点,人也容易在这现象中,迷失自己,失去全面发展的能力。

直接的表现在教育中,语数外强的人将成为优等生,而对于不擅长学习语数外的孩子便列成差生,即使你拥有者艺术的天才,你是生活的强者,在很多老师的眼中你也成不了优等生。庄子的“逍遥”不是这样的,他看到了大有大的长处,小有小的作为,小的人物也能发出自己的力量,实现和大人物一样的人生价值。

“逍遥”为内心构筑一座精神家园

庄子的“逍遥”哲学,就是在教会现代人构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逍遥”使自己的心与世界融合,追求精神自由与自觉,心就会坦荡,不累。

除去功名利禄的争夺,摆正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甚至与自己的关系,将物质的追求降到最低的限度,最大化地实现精神的富足,能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纭烦乱中保持宁静的心境,从而“与道同体”获得“逍遥”。

同时,庄子“逍遥”教给我们要苦行与忍。“逍遥”是把苦也当做是一种快乐,因为作为一种人生感受,痛苦和快乐都是一种情感,当背上困难的枷锁,不要一味地试图摘掉它,对于苦难的销蚀最好的方法是把苦难当做一种人生感受去接受它。苦难、逆境、挫折同样也是促使人进步的动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境中出人才。所以,不要把这种唤醒沉睡潜能的力,当做敌人去斗争,这只能加深痛苦,变得消极而抱怨走上极端。

这种苦犹如佛教中的苦行僧,教诲人不仅不去解除痛苦,还要特意追求苦,苦就是快乐,苦也就变成一种享受。“逍遥”的自由自在从束缚中得到释放,但又不是恣意的妄为,而是一种行为上的禁锢与思想上的解放,精神上的快乐与肉体上的痛苦。

所以“逍遥”更透出一种行为上的受难,既然你能承受困难,你就能苦难中跳出来。这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是,在遇到苦难时,要在精神上学会顺其自然,你忍了这种苦难,才走到了战胜苦难的第一步。

结语

老庄“逍遥”哲学,一面教我们怎么处事,一面又有着一定的空想性,“逍遥”的状态是过于完美的理想追求,我们的世界却不能完全如此,对于积极的部分我们吸取,对于消极部分我们改造。也就是说,对于“逍遥”精神的继承与学习,我们要学会扬弃,那就是思想上要顺其自然,行动上要努力抗争。

策划:李鹏

编辑:李鹏

                                   ▼

长按3秒识别我们吧


此处按一下又不会怀孕
还能提高你的文化修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