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问题及主要对策

 双木大爷 2022-06-15 发布于四川

【来源:德州市审计局_审计文化】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因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趋势较好,但由于农户的参与积极度低下及后期维护与管理工作的原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服务于农民。基于此,政府应推动建立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管护体系,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切实的发挥小型农田水利节水设施的作用。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主要存在问题

(一)“小农水”建成后使用率低,成为“摆设工程”。在平原县审计局开展的某年度小农水审计调查项目中发现,某乡镇工程规划期间未充分考虑河道水源问题,导致泵站建成后无法使用,造成65%项目建成后闲置,同时,由于常年闲置,年久失修,大量农田铺设管道及泵站设备抽水蓄水能力,地下管道已经腐烂,部分井盖裸露在外,泵站设备锈迹斑斑,除非大修,否则将无法使用。

(二)“小农水”管理水平低,管护流于形式。一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将产权移交项目所在地,项目所在地一般是乡镇基层部门,基层水利部门工作者业务水平有限,水利专业人才短缺及缺乏水利设施管理经验,仅仅依靠村民进行运营管理,同时县级水利管理部门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营管护流于形式,出现“上级管不到,集体管不了,农民管不好”的局面。

(三)“小农水”运营管理主体缺位,权责不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项目产权所在乡镇应引导村民组建用水协会,由协会人员负责设施维护及组织灌溉事宜,经审计调查了解,村民确实成立了用水协会,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协会人员稳定性差,管理责任心不强,未发挥应有的管理义务,同时,项目产权所在乡镇也未对用水协会对泵站、机井及管网等及时进行维修、看护和保养,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营主体缺失,权责不分。

(四)“小农水”资金监管不到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需大量的资金维持,管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水费收入,用水协会应建立账目资料,水费的收取及使用均应在协会公共账户收支。从审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协会管理人员收取村民水费后或坐收坐支,或白条入账,或存入私人账户公款私存,账目无法公开透明,项目产权所在乡镇也并未对公益性项目资金进行监管,导致资金使用混乱。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合理规划水源,保证水源供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农田面积的需要,以现有河道为基础,对目前闲置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河道清淤,疏浚沟渠,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充分发挥小农水设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水平。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基层水利人员系统的学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法规及管理业务知识,提高基层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针对用水协会业务特点,组织用水协会管理人员与管理经验丰富地区项目对接,理论上学,工作上帮,有效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

(三)强化“小农水”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运行维护职责。进一步完善“小农水”工程建设管护体系,健全目标考核制度,明确建设方、产权方、使用方的职责,加强信息协调共享,明晰用水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补齐服务短板,建立“县灌溉中心+乡镇灌溉中心+用水户协会”组织体系,督促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目标责任,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四)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强化资金保障。严格对照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对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收支特点,结合地方县情民情,建立和完善灌溉费用征收规程及资金监管办法,项目产权单位应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加强对用水协会资金的监管,实行专账核算,规范资金使用及支付程序和手续,保证资金的合理合法使用,使农田水利活动持续健康的运营,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水利是农民的命脉”,因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后期运营管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各方权责义务,就能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走向良好的发展轨道,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马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