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画家颜景龙的画比较成熟。我感到他的画表现了他内心奔腾的情绪,具有明显的动势。他的作品中反复厚重的用笔,溪流云气的布置,令画面气势开张,求得画面的平衡妥帖和意境的静远。笔墨显得更为和谐。
——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
《春山新雨》高69cm×宽68cm
颜景龙的山水画的笔墨处源在传统,流在生活,旨在创新。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经过长期的困惑和磨砺才悟出的路径。正如石涛和尚所言:“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对颜景龙来说,“蒙养”就是吸取与思考,其手段则是“临摹”。“生活”对颜景龙而言,就是走出户外,走进自然,去写真山水,贮千山万壑于胸中,记旖旎风光于笔下,其方法就是“写生”,就是对自然山川万物具体形态的独立把控。
《云壑山居》高138cm×宽69cm
I笔墨蒙养见精神I
临摹即师古人,师古人即学习传统。中国山水画至今已逾一千五百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多种表现技法,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的传统。颜景龙学画山水伊始,就是通过毛笔墨线去勾勒临摹优秀作品的山川林木、烟云瀑水,逐渐熟练地掌握了对自然各种不同物象采用不同的笔墨技巧的。
《临摹石涛之一》高67cm×宽45cm
颜景龙的独特在于,他不仅年轻时走的是这条路,起步于临摹,得助于生活,立身于创造。而他在走向老年之际,其山水画已风格独树更趋于完善之时,却又重新回归传统,下大力气于临摹。进而对传统形成了分析、选择和取舍发扬的独特视角,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创作。
《临摹范宽〈溪山行旅图〉》高203cm×宽103cm
I师造化中得心源I
中国画历来有“师古人、师造化”的传统,师造化,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用心看和体会;二是一面看和体悟,一面描绘,即“写生”。 千余年来,中国山水画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师法古人的同时,坚持师法造化的原则。
《山水写生之三》高50cm×宽55cm
颜景龙继承了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传统,他以家乡太行山为写生基地,多年来他走遍了太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他在写生作画时,既注重“以线立股”表现山石丘壑、树木云水等物象的状态、形体结构,又强调“以墨为韵”呈现出太行山水的浑然和厚实、空灵和邈远。
《太行写生》高69cm×宽46cm
他致力于探索传统笔墨语言与写实造型的有机结合,把传统的绘画精神以及审美格调,体现在自己的写生作品中。他统摄画面的意境、气象、神韵、色调,乃至笔墨效果。都有暗合于传统,又不接近任何前人的面貌。
《山静松声远》高138cm×宽69cm
I融化古今写太行I
颜景龙的作品主要写太行,他渴望用自己的艺术画出太行之魂,振奋民族精神,他一直关注太行这个题材,从事这方面的创作,积累了许多表现太行自然与人文的画作,这些作品苍厚拙劲、沉稳大气,以写生的方法求景真境美,以切身感受在写境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融入所思所想,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太行山川丘壑的雄伟奇姿。
《民族英雄精神永存》高236cm×宽145cm
以笔墨服从于状物是颜景龙太行山水最本质的追求,颜景龙在不断推出以太行壮美风光为母题的作品中,表现出日益高涨的创造力,其气势撼人的朴厚风格也更加成熟。
《风日晴和》高138cm×宽69cm
综上所述,颜景龙是一位理性的中国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画艺术的继承研究与创新光大是十分自觉的,是充满深情的,也是经过深入思考的。他重新临摹,用最大功力打进传统;他坚持写生,以最大的勇气突破传统。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始终既尊重客观自然之美,又忠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太行之美和写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统一,是颜景龙创作最鲜明的特色。
颜景龙经过“新一轮”的从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的轮回,他的山水画旨趣绝不在于对传统习惯的传递,也不会是自然景观的描摹,他在山水画形式、笔墨、意境方面独有的风神,会有更多激情的锋芒,更多亲切的现世情怀。
作家简介
颜景龙,1955年生于河北馆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史馆研究馆员,河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秋溪心象》入选“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晨风》入选“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溪山清华》入选“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作品《夏日晴风》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八次新人新作展”。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国画家》等多家报纸、杂志。出版有《颜景龙画集》、《颜景龙山水画集》等个人画集。多幅作品被中国美协、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省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2016年被评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