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腔》贾平凹著

 木杪栖白云 2022-06-15 发布于甘肃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大抵是在四五年前,那时每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手不释卷,读来津津有味。里面所发生的一些故事就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和我的记忆里,既满蕴着人情味,又带着无尽的悲忧,凝结了作者对于一种传统乡村文明正在失落的慨叹和留恋。

    我们从书名里所看到的“秦腔”二字实际上就是一种传统乡村文明的象征。这样的一种流行于西北的古老剧种,在这片大地上热烈地演唱了已逾千年。在《秦腔》一书里,以夏天智为代表的一匹住在清风街上的老一辈农民几乎无一不会唱上几句,既可排遣,又可添兴。与秦腔又等同意义的还有清风街上的一些能人,比如会写楹联的赵宏生,会打鼓的刘新生,他们都没有接受过教育,但实际上却都能配得上艺术家的称号。而到了后一代的年轻人,很少有人会唱秦腔。甚至在一些必要演唱秦腔的场合,比如在红白事上、在村里的大型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前来“助阵”的秦腔,改换了流行歌曲。

    与之并行的一条线索便是白雪和夏风悲剧的爱情,前者是清风街上最好看的女人,小时候便学习了秦腔,想要在更多的舞台上表演秦腔,想要以演唱秦腔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而夏风是整个清风街上的“光”,是这里走出去的最成功的人,他追逐白雪是因为白雪长得好看,但结婚后两人却总是冲突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秦腔——夏风想要让白雪跟随自己的意愿在城里谋一份职业,然后两人可以在城里住下去。但是白雪不从,两人的关系便急剧下降,最终以离婚告终。他们两人的这场悲剧的爱情实际上是一种隐喻,白雪对于秦腔的热爱便隐喻着对于传统文明的遵守和传承;而作为“光”的夏风他隐喻着新的社会体系下的文明,在新与旧两者的交融里,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除此之外,小说里的“我”在别人的眼中都是疯子,但是“我”却深深喜欢着白雪。“我”其实也隐喻为一种传统的农村文明,“我”对于白雪的深情便可理解为是对以白雪为代表的具有价值的传统农村文明的珍重,这其中便可以看到作者在对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二者之间的态度。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是个疯子,在整个小说里做过许多可笑和荒谬的事情,故而,隐喻的其实是一种传统 农村文明里的落后性,“我”每次见到夏风的时候都抬不起头来,这实际上又包含着作者对于一种传统文明里落后、愚昧的反思。这样的落后和愚昧在小说里面随处可见,比如夏天礼,偷偷贩卖银元,虽然赚了很多钱,但自己的生活却还是很悭吝,最终人死了钱没花掉。他的儿媳妇为了多赚点钱,竟在公司正常的规章制度的边缘游走,最终被罚款,她的丈夫也因此丢了工作。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事件,比如有一次发生的水库事件,许多人哄抢水库里的鱼,让管理水库的金莲损失颇重;品行恶劣的夏庆玉公开给老实人武林戴绿帽子;能算命的夏荣生对自己做了官的儿子骄傲不已,至于让人厌恶,最后他一直死了有一个月的时间才被人发现,与他光耀的儿子相比真的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些事情都足以体现我们传统的乡村文明里的落后与愚昧,作者虽然对此并没有明确的给出批判的态度,但按理来说这些都应该是摒弃的。

    不过在有些时候,这些我们应该予以否定的落后和愚昧的东西却又别有“意味”,就好比作为疯子的“我”对于白雪爱慕的深沉就与夏风形成了对比,“我”有时候也能有一些正义的举动,比如经常去帮村里的一些人干些活,给村主任君亭写大字报(这是为了集体利益的体现)等。这又不得不又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也就是这些落后和愚昧同时又包孕了一些可取的地方,只不过是一种看待角度的问题。

    除了秦腔所引起的关于传统乡村文明的失落外,还有许多我们应该关注的“失落”,最显性的便是农村的一些旧的习俗和伦理传统的消失。比如作为这部小说里贯穿主要情节的夏家,他们老一辈的夏天仁(早死)、夏天义、夏天礼、夏天智四兄弟,常互相帮扶,有甜同享,一辈子都没有互相红过脸。但是等到了他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这种亲兄弟间的手足情谊就变得淡薄了许多,最典型的便是夏天义的五个儿子,在赡养夏天义的问题上常发生着龃龉,生怕自己吃了亏。夏家每年过年的时候这几个兄弟还有着轮流去各自的家里“闹一闹”的习惯,但随着夏天礼的去世,最后虽然夏天智勉强有“闹”了一次,反而却引来了一些闲话。这其实都隐喻了一种旧的习俗和伦理传统的消失,甚至以夏家为代表的这种人口很多的大的家族也在如今快要绝迹。

   另外,清风街上也有着许多温情的一面,比如村里的原副主任秦安得了大病,他家里比较清贫,夏天智便吆喝大家前来给他办个生日宴,一方面冲冲喜,一方面收点份子钱。几乎清风街上的所有人都来了,没有一个没交份子钱;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有一个情节,村里的夏庆玉家盖好了房子,请大家都过来吃席,武林因为没有钱不敢过来,便有人对他说:“没钱还没有力气?!”看到这里,我不觉倍感温馨。村里的刘新生包种了果园,果树有了问题请夏天义来看,夏天义好心的指出了问题。为了防止刘新生和另一个果农陈星发生冲突,夏天义又去了陈星的果园里帮他指出问题。村里狗剩的儿子没钱念书,夏天智给他支付了学费。这些事情都能看出传统的这种农村文明里的一些美好,这里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尽是纯情,而这样的纯情却又只能是在农村的文明了才能出现,才能发掘,故而这样的纯情也只能是慢慢地失落。

    当然,为了描述这种失落,作者所设置的最大的一个主线便是夏天义和夏君亭这一对叔侄之间的矛盾。前者是老一辈的村里领导人,为了清风街可以说是费劲了自己一生的力气;后者是“半路出家”,有一身治理的想法和力气。但由于七里沟的事情,两个人始终不能合拢在一起,前者主动要去将七里沟淤成耕地,后者却认为这是白费力气,而且夏天义在任的时候自己就没有把七里沟淤好,白费了钱财。而夏君亭在清风街上建立了农贸市场,兴盖了酒楼,还做了其它的一系列事情。我们不在这里评论谁是对的还是谁是错的,因为这是一对抵消不了的矛盾——便是我们在一开始提到夏风时所说的新的现代文明与旧的传统文明之间的矛盾。

    二者自然各有着优弊,在夏天义的观念里,认为淤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固然是正确的,但这也是他脑海里固有的土地观念所导致的,认为有土地,一切的发展才会有保证,这当然是有一些僵硬和陈腐的。所以,到了故事的最后,夏天义每天都会执拗地去七里沟完成自己的事业,也因此付出了他生命的代价,甚至连完整的尸体都没有留下。而以君亭为代表的新的现代文明(指管理的现代),所建立的酒店里有着嫖妓的现象、时时处理不好与群众的问题等,无不又充分说明这样的现代文明又有着缺陷。尤其是在这样的观念引领下,村里劳动力大量的流失,至于我们看到在后面夏天智死的时候,都没有足够的人手前来抬个棺材。这些从农村出去的劳动力,许多女的甚至去做了妓女,男的发生了工伤,显然这也是一种缺陷。但在缺陷之余,这实际上又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即走出去。这体现在以光利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不满于被父母等人安顿好的现实,勇敢地向自己渴望的生活方式奔去。

    总的来说,作者所给我们呈现出的,其实是一个充满了深刻内涵性的问题,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所不得不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农村该如何发展、我们能不能丢掉这种过去的传统。而其实时代是真的变了,我们难以改变时代发展的潮流,唯有顺应。我们在隐忧这种失落的时候或许更多思考一些可行的举措更为重要,来让这样的一对冲突可以不再那么锋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