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上,教室里坐着满满一屋子人,如果朝教室里看一圈的话,能发现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在低着头,有的人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来回地“点”,有的人三三两两团在一起聊天,有的在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作业,甚至还有的人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那剩下的正抬起头的人,有的人眼神里还流露出了一片空虚——显然他们的思想已经抛锚到了远方。我不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否被刻在了讲台上老师的眼里,总之,他站在讲台上一直声嘶力竭着,他讲述的内容显然是准备了许久的。
这一幕场景不免就让人想起了那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对牛弹琴。说实话,可能不仅是我所上的公开课的课堂是这样,这或许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几乎现在在每个高校里,都会开设一些公开课,诸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文科)、大学信息技术、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样的课程。这种课程的设置既有通识教育的要求和某些意时形态的需要,显然,都不是平白无故就被设置的,并非是空穴来风。但就其目的性价值的实现,肯定是不符合预期的,这通过在第一段里的描述就可以窥得一斑。
这些课程其实在大部分学生的眼里,都是可有可无的。一方面因为这些课程不是专业课,本来就不是那么有必要去好好学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课程在最后综测成绩的评定中,所起到的影响是不那么重要的,像大学信息技术这样的课程根本就不算在综测的评定里。因而,这些课程在学生的立场上,就属于是那种不重要的科目,有点儿像我们中小学里所谈到的副科。(当然,一些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课程,在综测的评定里,是有一些分量的。所以,在这些课上,大致的情形虽然还是如同上述描写中的那样,但到了学期末尾的时候,学生们便会突然认真起来,老师也会配合的讲些重点)。最后一个方面,便是这些公开课的挂科率都不是很高,往往是一千个人里面只会有四五个不幸的人,既然挂科率这么低,那么,自然也是不会引起太多重视了。
就是这般可有可无,但又不得不无。因为,在课表里这些课都是必修性质的,学生们都必须得去上。虽然真正听课的人寥寥无几,但老师对于点名签到的问题却总是极其挂念,每节课都不容忽视,有时候是在课前点,有时候是在课堂中间点,让那些翘课的人也摸不着脾性。所以,这些公开课即使不想去听,但人还是得到。老师其实也很无耐,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不得不来,不得不服从于上面的安排,不仅仅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在死水一般的课堂里上课,他们还要被安排去录制网课,这些网课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听,虽然有着强制性观看的要求,但学生们大多都是边开着视频,边做着其它事情。或许就是这样,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课堂沉闷的像是一潭死水,但老师还是得上,学生还是得听,老师觉得激情满满,学生却觉得寡淡无味。今年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有位老师还说,现在上他的课,考核时要检查学生的“抬头率”——这还是课堂该有的样子吗?
在这里,难免会觉得,这其中真是存在着巨大的问题的。我们要搞通识教育,给文科生安排上高等数学、高等物理的课程,给理科生安排上大学语文的课程。安排是安排了,但得到了什么结果?这样沉闷如死水的课堂,老师为了尽责,学生为了学分,老师的力气在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在白白浪费。实际上,一个“通才”都培养不出来!这或许便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有的做派,表面上弄得光艳艳的,无比美满,像是什么都齐全了,实际上,却打动不了身在其中的人的内心,这一切几乎都是些无用的工作。
就是这样的方式,反而让学生们产生了压力。本来就没有什么兴趣听课,还要不得不面对考试。每次到了学期末的时候,我都能在图书馆里看到一些在拿着书背政治的同学,一看就是理科生的模样。他们背,就如同我们文科生在考高等数学前刷刷习题一般,实际上,就是为了不要挂科,为了考个好一点的分数。我想,当教育者们在一起商讨开设这些课程的时候,脑海里想的肯定不是“分数”这两个字,如果是那样想的话,我觉得我国的教育就是一滩烂泥,散发着恶臭。真正的目的,显然还是要立足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了培育人才,建设祖国,促进发展。想法肯定是好的,但收获是不显著的。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教育在越累越趋向着功利化,学生们不喜欢在这些课程上听,也是因为在这些课堂上学不到东西,确切地来说,是学不到那些对自己将来找工作或是升学有用的东西,既然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又何必去在这上面花费时间呢?
我们确实是需要做些什么来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国的教育确实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虽然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都不是那么容易。我认为,无论是要做出怎么的抉择,首先都要从被教育者的立场出发,教育若不是为了学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没有办法体现的。同样,教育是不能完美地贴合每一个被教育者的具体的实际的,教育者们发挥的作用往往只是能搭建起一个框架来,需要被教育者们主动配合这个框架里的条条规则,这是一个双方之间都要做些什么才能臻于让双方都处在一种和美的状态的问题。这有一天可能会实现,也或许终将都会处在一种即将实现或永不可能实现的运动过程中。
2020.9.18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