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奴十二年

 木杪栖白云 2022-06-15 发布于甘肃

    《为奴十二年》这部电影改编自所罗门·诺萨普的同名小说,内容也基于所罗门·诺萨普的真实经历。主要讲述了在美国奴隶制时期,黑人小提琴家所罗门·诺萨普不幸被拐卖,他失去了原本幸福而又美满的家庭,他的身份也由自由人变成了被随意买卖欺凌的黑奴,就连他的名字也不得不被更改。在这期间,他先后被控制在了两位白人农场主的手里,第一位农场主对所罗门·诺萨普的还算友好。但每当所罗门·诺萨普的才能显现出一点,抢了风头时,便惹来了农场里的那位木工监管人的忌妒,他甚至想要杀掉所罗门·诺萨普。所罗门·诺萨普不得不被他的第一位主人送到了他的朋友那里去,也就是他的第二位主人。

    他的第二位主人外号“黑奴”杀手,是个不折不扣的残暴且近乎是变态的人。他将手下的黑奴视作是自己的财产,肆意打骂,又十分好色,想要占有手下的一位黑人女性。但是,他又受制于他的妻子,往往占有不得,就转化成了无端的暴行。所罗门·诺萨普在这里饱受了折磨,过着非人的生活。他处处受到监制,无法写信申诉,好在最后有一位热心肠的白人替他写了一封伸冤信,所罗门·诺萨普才得以从这牢笼里挣脱出来,成为美国奴隶制时期为数不多的几位逃离苦海的黑人。

    所罗门·诺萨普被拐卖,后又脱离囚笼的经历宛如一出戏剧,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奴隶制时期的荒诞,而这又是血淋淋的现实。为了活着,也即为了生存,黑奴们不得不要忍受毒打,过着极其惨淡的生活。他们其中,有的人一直都在忍受着这种生活,或许,有的人便如同所罗门·诺萨普一样,等到了正义的到来,也或许有的人终生也没等来正义;有的人试图反抗,但大多数的情况无外乎是直接送掉生命;也有的人则寡廉鲜耻地出卖着自己的灵魂,尽可能地过着享受的生活。这个世界上对与错从来都没有明确的界限,尤其是当人类面对生存的现实问题时。行恶与行善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从主观的角度来看是模糊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为了生存,忍受苦难是每个人注定要经历的现实,而在这其中,构成苦难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无外乎也可大致概括为自然与人类,当然,最多的因素是来自于人类。人类是人类的毁灭者,人类也是人类的缔造者。人类所建构的制度不可避免地会隶属于某一种话语体系,实际上,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是大多数的制度所隐含拥有的共性。人类的层次性和阶级性便从这里发源,最终使得人类由整体的共性走向为分散的共性,人的特性随着逐渐发展而衰落在共性之中。

    黑人和白人都是人,在上帝眼里,他们都是一个样子。但是,打着尊崇上帝旗号的白人却将这都视作为了乌有之物,及至今天,黑与白的纷争都还没有完全化解。电影里曾多次演绎到那两位白人农场主祷告或是祈求时的画面,他们常把上帝挂在嘴边,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俨然不尽上帝之意,满蕴着对人性的侮辱和践踏,是对上帝极大的亵渎。宗教,在这里成为了这些人行恶的借口和说辞。而在电影里也还演绎到那些黑人们在劳动时,唱着富有宗教色彩的歌谣,在祷告时,也极尽深情地唱着圣歌。宗教,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永恒的信仰,喻示了对于正义的执着追求。我们可以看到,宗教既发挥了负的作用,又发挥了正的作用,宗教所产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可能是不同种族、人群所联系和团结的桥梁,是人在精神和灵魂层面的依赖和导向。它也可能是爆发冲突的引线,是滋生蒙昧的土壤,是压迫人民反抗的巨石。我们对很多事物都不能做出具有统一性质的判定,因为所有的判定实际上都是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认识,是构成行为的基础,只有当认识的全面性和丰富性相结合起来时,我们的判定才能满足于更多一部分人的认识。而所谓真理,其实就是满足于部分人认识的认识。站在这个角度,爱与恨都会变得默然,但理性会洋溢出灿烂的光芒。

2021.1.28 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