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鄞县鄮山南麓,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现存的阿育王寺为1988年重修后的规模,总面积达124100平方米600余间殿、堂、楼。中轴线从下往上为山门、二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左右两侧设有配殿,其中右侧有361间;左侧有264间。其中不乏有元至清时期古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群也让它成为了浙江乃至中国都极其著名的寺院。寺庙是免费开放的,很少有旅行团,来这里的基本上都是虔诚的香客和步履悠闲的僧侣,正殿门口有赠香,可祈福,在这里有最干净纯粹的信仰。
阿育王寺山门  牌坊,上书“东南佛国”四个烫金大字。
 背面用墨写着“东震旦土”。
 放生池,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的“鱼乐园”。

牌坊的左侧有七塔,也没搞清它们的含义。  妙喜泉
阿育王寺与天童寺一样,寺内只有钟楼而没有鼓楼。  天王殿:正脊上有“国基巩固”四个字;檐间横匾书“天王殿”。
 大门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横匾,为赵朴初所书。“八吉祥”具体是指法轮、右旋白螺、宝伞、胜利幢、妙莲、宝瓶、金鱼和吉祥结等八种神物。
 殿供大肚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
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  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
 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为乾隆皇帝御书。
 殿之中塑释迦牟尼佛,东塑药师佛及阿难尊者,西为阿弥陀佛及迦叶尊者。
后殿是观音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海岛图》及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殿前之两株樟树,大约三抱,高过殿顶。 
始建于1678年的舍利殿,为供奉释迦牟尼舍利的地方,据说全国仅只有这么一处,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宁波阿育王寺标志性的殿堂。檐间方形额,上书“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下檐黄匾上书“舍利殿”。  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内放置七宝镶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龛,塔下列利宾及阿育王像。
 石塔
后面供置释迦牟尼卧佛像,长约4米。  舍利殿后壁可看到四尊天王像的石刻,原为阿育王寺西塔的石刻,四大天王造像运用了高浮雕、透雕、镂雕等多种技艺,堪称是宁波乃至浙江地区元代造像石刻中水平极高的作品。
四天王高1米,宽0.6米,或身穿铠甲、或手握钺、或脚踏祥云、或手持剑等造型各异,虽残缺不全却依然展示着元代石刻的特色。
大雄宝殿东侧的“舍利单”
内供有鉴真像
之后有“鉴真纪念亭”。
最后是法堂、藏经楼。  1992年,寺方依据日本的《育王三塔图》重建。东塔七层八面,高达53米,混凝土结构。佛 塔塔 基石质须弥座。底层为副阶,24根 石柱 支撑,顶部由斗拱结构,雕梁画栋。底层直径11米,南北开壶门,其余各面为火焰券壶窗。塔中中空,塔内有木质楼梯,可登塔顶。门上落锁,不得攀登。佛塔每层都有平座,平座由木质栏杆围挡,平座底部由斗拱支撑。腰檐挑角下有铜铃,随风摇动。副阶、腰檐和塔顶覆盖灰瓦。塔身通体红色。铜制塔刹由覆钵、仰莲、相轮、葫芦等组成,相轮九重,八条浪风锁各系八角。
 塔后是罗汉堂。

里面供奉着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五百罗汉。
塔的南面有“三圣殿”、“玉佛堂”等殿堂。 

西塔,按照资料记载它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元代,后历代均有修缮记录,但主体还是保留着元代的风格-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它也是浙江省仅存的两座元塔之一。 塔六面七层,高36.2米,宽7.1米,塔室内径4米。通体用砖砌叠,外饰黄色,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底层为木结构副阶,18根 石柱 支撑。南侧有壶门可通塔内,因门内供奉佛像不可进入。塔内有梯逆时针螺旋向上可通塔顶,每层相应有一塔窗透光,给塔梯照明。塔周六边砌凹形壁龛,龛座上隐起壸门,供奉石刻佛像。副阶和腰檐上覆盖灰色瓦片。腰檐用菱角牙子砖叠涩挑出,腰檐上六角发戗起翘,腰檐下有红色木质斗拱支撑。平座为青砖叠砌,上有栏杆痕迹。塔刹为宝葫芦。
流翠桥
外万工池
水塔。
参观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