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育王寺

 浣花山房 2021-02-03

       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与天童寺同处太白山麓,相距不过三十里,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舍利殿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在佛教领域拥有着很高的地位,素有"震旦圣地"和"东南佛国"之称,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198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同处太白山麓,与天童寺的深藏青山门前廿里松径不同,阿育王寺却径直坐落在大道边上,两重山门巍峨宏伟,气度雍容。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免费开放,不像别处胜迹一样兜售门票。入山门,迎面照壁上书“晋代古刹”四个大字。松柏池阁超然除尘,瞬间便隔开了寺外喧嚣,古刹净土,名不虚传。

      阿育王寺占地面积12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600余间,依山坡构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二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堂、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不同于天童寺的依山而建,阿育王寺地势平旷,其间潭影树荫,碑亭宝塔,斜阳清风,足以令人灵台空明。

       天王殿重檐歇山黑瓦顶底层开间,上层五间,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国基巩固”四个字,檐间横匾书“天王殿”,大门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横匾,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书,殿内石壁,嵌有金刚经石刻十八块,前后石柱刻有六对楹联,殿供大肚弥勒、韦陀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为乾隆皇帝御书。殿内横匾额题“善狮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殿之中塑释迦牟尼佛,东塑药师佛及阿难尊者,西为阿弥陀佛及迦叶尊者。两旁十八罗汉,后面塑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海岛图》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殿前之两株樟树,高过殿顶,衬着秋日斜阳,散落一庭金黄。

       当日正值晚课,一众寺僧于大雄宝殿列队齐颂经诗,梵音阵阵,钟磬悠悠,清香袅袅,肃穆庄严,吸引了满寺游客围在殿前参礼,更有诸多信众虔诚叩拜。我虽是闲游过客,适逢其会亦不免双掌合十,垂眉随喜。

       大雄宝殿后面是阿育王寺独有的舍利殿。舍利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高约十三米。殿前屏门,浮雕绮丽。檐间方形额,上书“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下檐黄匾上书“舍利殿”,殿后壁外有四幅护法神雕,为唐朝作品,具极高历史艺术价值。

       殿内正中梁上悬竖额“佛顶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书,横匾“光明庄严”挂于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此塔就是舍利塔,供奉驰名中外的稀世之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舍利塔为四方形铜质宝箧塔,高约0.4米,用银丝吊一颗绿豆大小的至宝于小窗孔内,秘不示人。而宝塔外护的石塔,为明代遗物,高4米,每边宽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单层宝箧印塔,顶部镶嵌宝珠,四面刻有释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图像,通身漆朱贴金,依然华丽灿烂,在舍利殿的中心,神秘而庄严地熠熠生辉。石塔后面供置释迦牟尼卧佛像,长约4米。殿前月台两侧壁上立有四块珍贵的碑记,其中有唐朝万斋融撰文、处士范重书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为寺内“宸奎阁”落成书写的记事文章和张九成撰并书的《妙喜泉铭》碑。

       殿后有“母乳泉”,泉上方刻有“散曼陀华”为清朝书法家高振霄所书。

       阿育王寺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历代碑碣、石刻、匾额以及经藏古籍等文物。有唐徐峤之手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苏轼书"宸奎阁碑铭"、宋张九成撰书的"妙喜泉铭"和元、明、清历代碑额现代碑刻58块,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殿内栋上有宋高宗的"佛顶光明之塔"、宋孝宗御书"妙胜之御"、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等许多匾额和藏经楼上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碛砂版大藏经》等珍品。其中以《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阁碑记》和《妙喜泉铭》最为珍贵。古寺规模宏大,殿宇重叠,回廊幽深,亭台牌匾历历,非寻常寺院所能及。

       深邃庑廊通往后殿罗汉殿,内供五百罗汉金身塑像,俱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罗汉殿前一塔巍然高耸,美轮美奂,此为阿育王寺东塔。塔身朱红,巍峨挺拔,如塔旁“阿育王寺东塔”’所描述:“面对玉几,背倚鄮峰;七级浮屠,八面玲珑;刻饰雕文,鹅黄猩红;藻井绮丽,飞檐凌空;金铃和谐,铁马叮咚”。1992年方丈通一法师住持以来,励志弘法,恢复寺院旧制。在陆续修葺古殿下塔、扩建殿宇及重修上塔后,仍认为尚不够功德圆满,又得寺藏明成化年间日僧雪舟所绘“育王三塔图”启发,便在寺院东侧新募一塔,历经四年建成。由于建于寺院之东,几乎与下塔建于寺院以西对称,故称之为东塔。

       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晋武帝太康三年,有僧惠达奉师命寻访阿育王塔,礼拜至诚,塔由地涌出,随即建石塔供奉。至东晋义帝义熙元年,在塔外建亭加以保护,便是阿育王寺前身。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年又建三级浮屠,增设殿舍,初具佛寺雏形。梁武帝普通三年,扩建殿堂楼阁,钦赐阿育王寺之名,寺院初具规模。至唐宋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成为南宋重要佛教活动中心。明末清初,大殿多有毁废,现在保留的古建筑群,是康熙年间重修后的规模。近年寺院再度得到修葺扩建,香火再度兴盛,跻身全国重点寺院行列。

       时间关系,未能细细纵览全寺,步履所及,走马观花而已,是为记。

往期回顾:

弥勒道场雪窦寺

大轮梵天

圭峰山上玉台飞

第一古刹白马寺

嵩山少林寺

嵩山中岳庙

春山细雨,草庵黄昏

奇峰古寺九仙山

开封大相国寺

秋雨保国寺

天童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