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同全球许多国家一样,为应对老城区域出现的交通拥挤、用地紧张等问题,开启了近郊的产业新城建设。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资源和新兴产业进入新城,一方面也为落户人口提供更多优惠政策,使新城在区域内产生虹吸效应。 早期的产业新城、卫星城如今早已成年,在十数年的发展中,也面临着老牌工业园区城市风貌欠佳、产城景未能有机融合、亟需城市功能调整优化等问题;而近几年启动建设的新城,大多数参照伦敦建设“国家公园城市”的指标,一方面从打造高质量人居环境出发,规划大量的公园、绿地、绿道以构建绿链模式,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另一方面则关注产业的高大上和产业人口的“综合表现力”,更倾向于引进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头部企业、研发机构。 无论已成年的产业园区还是正在建设的新城,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今天,我很欣喜的看到,越多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接受我的理念,生态为基、民生为先、以人为本。我们不仅要更新城市的外貌,微整形提高颜值和审美,更重要的是培育起老城、老园区再生源动力。同时,更要规避产业新城在建设中一味追求指标值,忽略内涵式发展的问题。 让记忆存续、让未来到来。 而我的思考又再一次重返2017,那个在北欧调研的仲夏。 ![]() 这里是哈马碧,一座占地160公顷的生态健康城,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哈马碧湖南侧。曾是一个遭受严重污染的破败工业区,到处是临时搭建的建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土壤遭受到严重的工业废弃物污染。20世纪90年代末期,哈马碧借由申办2004年奥运会之机,推进政策、规划、建设、管理“四位一体”的重建计划,致力于将落后的工业园区转变为现代化、半开放、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新城。 全局化系统性生态观下的规划建设 哈马碧在规划和建设中,从全局角度、系统深入地考虑生态环境,站在生态能量循环的高度看待整个自然系统。他们认为,处理好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不只是生态保护,更要注重培育!保护生态肌理、还原生态脉络,监控生态足迹。通过制定高标准的环境建设目标,从土地利用、高效快捷便利的公交系统打造、建筑材料、能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水资源和污水利用六大方面,制定出详细的生态指标。 ![]() 考察当天接待我们的是新城管理者之一,她带领我们参观了居民区污水和生活垃圾一站式快速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系统,大家无不叹为观止。居民在自己家里的垃圾桶按照分类投入垃圾,会自动进入垃圾处理系统,最后经过房屋地下的整套净化设备处理后,变成燃气回到居民的厨房。污水处理也是如此。哈马碧环境生态循环模式,将能源供给、消耗和废物处理从传统单一线性过程转变为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减少整个过程的资源浪费。 ![]() 个性化的城市格局和高效土地利用 在哈马碧德规划中,“集约紧凑”的理念贯穿整个开发周期、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中。为了实现紧凑的空间形态,一方面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创造人性化的人居空间,哈马碧新城采取了三个举措: 一是规划小尺度街区和半开放式的城市格局。哈马碧依据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城市公园和水景空间为主体、小尺度街区呈单元组合式沿城市主干道布局。街区大小为50米*70米,或者70米*100米。不同街区在面积、功能上注重差异化,使城市充满特色和趣味。各个街区的庭院由建筑围合而成,不同街区的围合手法、院落形式、单元景观均不相同,既各具特色又具有通达性、开敞性。 ![]() ![]() 二是分散式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从资源均衡配置的角度规划公共设施,不仅能提高设施利用率,也能降低建筑覆盖率。欧洲城市在千禧年前后的有机更新中,继续沿用了工业革命后的旧城改造中所采取居住、商业、办公混合的模式,将多功能混合的建筑布局在主干道两侧,减少集中办公带来的交通拥堵。街道内丰富商业设施,构筑了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也减少了通勤和生活活动带来的污染。我曾在写阿姆斯特丹城市发展中提到过。(原文链接:《解密全球最性感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 三是多元化的绿色空间设计。为了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公共空间,政府规定每栋住宅周边30米的范围内应设25-30平方米的公园绿地,每座公寓需拥有超过15平方米的绿地,当然,屋顶绿化、建筑垂直绿化匹配上绿色建筑,也是肯定不会缺少的。 ![]() ![]() 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再完美的规划,也离不开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初期,哈马碧便设立了80%的居民采用公共交通、慢行交通进行通勤的目标。出行方式,才是检验一座城市是否真正健康、生态、环保的直接表征。我们建设了无数的绿道、公园,如果人们去一公里之外吃饭还是开车,甚至违章停车阻挡了步行通道,这样的城市又谈何生态与健康呢? ![]() 哈马碧政府斥巨资进行以公共交通网络为核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交站台距离居民住宅最远不超过300米,从注重通往公交站点的路被建设成为趣味的步行道。城市整体步行道的密度为25.8公里/平方公里,自行车道的密度为10.5公里/平方公里。整个滨水空间兼具休闲步道和多样化的休憩空间。还记得多年前考察的那几日,我每天都在湖边散步,看着蓝到像加了滤镜的天空发呆。 ![]() 注重公众引导 生态健康城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上要靠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哈马碧为了引导公众积极配合和执行好各类规范,专门建立了社区中心。我去考察的时候,就是在这个社区中心里,有幸聆听了一堂全面生动的哈马碧规划和运营课程。 ![]() ![]() 这个中心一方面提供与生态健康城有关的信息和生态技术产品,指导居民在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同时,它也是居民的资讯指导平台,肩负着引导和监督居民维护生态环境的职能。该中心还会定期举办展览,展示如何对废物、污水、能源进行更好的管理。向社区居民发放环保手册,引导居民将生态与环保融入生活。 哈马碧新城还发起了环境保护任务书的倡议,尤其是近年来实施的哈马碧2.0计划,由市民自发倡导,旨在保护和加强社区生态环保特色,使其环保的生活方式、新技术的采用、建筑的节能设计方面都能日新月异。 ![]() 儿童友好与安全的环境设计 北欧各国在打造儿童友好社区、友好城市上可谓不遗余力。哈马碧每个住宅区庭院内都有供儿童玩耍的沙坑、秋千、滑梯等游乐设施,也有专门为孩子们安心奔跑或骑自行车的街道空间,不会受到机动车的干扰。为了保证家长可以通过阳台和窗户观察孩子在户外活动的情况,住宅的入口直接面向步行道路。同时,大部分社区都会适当的人车分离,通过围挡、微起伏的路面、铺地变化以及合理的港湾停车,来减慢在社区道路的车速,营造安全的慢行空间,减少快速交通对儿童活动的干扰。 ![]() 与自然共生、与未来共存的哈马碧,从1999年启动规划,到2017年第一阶段建设完成,居住规模达到1.1万个单元,2.4万居民。当年的六月,正值北欧仲夏节时分,我以时任国际旅游学会(ITSA)副秘书长的身份,与常务秘书长、复旦大学沈涵教授一起,组织了北欧短期培训考察团。 ![]() 从芬兰、瑞典到丹麦,调研考察了愤怒的小鸟乐园、姆明乐园、波尔沃小镇、瑞典kosta水晶工厂旅游综合体、西格图纳小镇、哈马碧、全球第一座露天博物馆SKANSEN、安徒生故里欧登塞、乐高乐园、BIG系列建筑作品等,最后在哥本哈根商学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参与了培训课程。 ![]() ![]() 时光荏苒、远行的背包已然尘封。 春去秋来、自在的步伐再难回首。 谨以此文祝愿那些年的小伙伴们,安好如初。 虽然过去多年,依然想感谢当年承担活动地接的北欧创新教育中心负责人、我的挚友Vivian 女士,感谢当年尚在奥胡斯读研,如今已有一对混血宝贝的Yao在哈马碧时的专业翻译。期待与你们祖国重聚! ![]() 2017年6月我带领北欧考察团在哈马碧考察留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