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语文课代表,今天和大家一起重温老课文《哦,香雪》,这其实不算是老课文,它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没有几年,目前的高中学生正在使用这套教材。但这篇小说,1980年代的老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是一篇有着浓厚抒情意味的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真善美的和谐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有着美好的情感,包括香雪和同伴们之间甜蜜的友情、香雪和父母之间温暖的亲情、凤娇与“北京话”之间朦胧的爱情等等,读来让人备感温馨。作者铁凝,如今的作协主席。说实话,铁凝的这篇小说,配得上她作协主席称号。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台儿沟的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点也不知道山外的事情。“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可是,“两根纤细、闪亮地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不知为何,火车每天要在这里停留一分钟,于是,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有了波澜。孩子们喜欢沿着铁轨走着,数着火车车厢的数量,目光开始投向了山外的世界。火车成了姑娘们观察外面世界的窗口。“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她们透过车窗,看到了城里女人腕上戴的手表、头上戴的发卡、车厢上面旋转的风扇……一切都让她们感到惊喜。这是美妙的一分钟、五彩缤纷的一分钟,“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很快,这缤纷的一分钟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姑娘们“跨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最“会”做买卖的竟然是香雪。“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在山里人的淳朴面前,没有人好意思耍心眼。山里的女孩们有着纯洁美好的友情。她们互帮互助,如同亲姐妹一样。她们每天一起去看七点钟经过台儿沟的火车,一起观察火车上的新鲜事物,她们常常相互打趣,揶揄一下爱上列车员的凤娇。香雪是山村里第一个考上初中的学生,她的眼光和别的女孩不一样,她会为了打听铅笔盒的价钱追着火车跑,火车眨眼间就无影无踪了。姑娘们围住香雪,一边笑话她,一边安慰她,她们“像长者那样拍着她的肩膀”,说“值不当的”,以此来安慰香雪。为了换取那个梦寐以求的文具盒,香雪冒险上了火车,没想到被火车拉走,小姐妹们一边喊着她的名字,一边跟着火车跑。香雪自己也十分惊慌,她趴在车窗上,焦急地大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可见姑娘们姐妹般的深厚情谊。小说结尾,香雪沿着铁轨,独自走了三十里的夜路回到了家乡,而她的伙伴们,也一直沿着铁轨朝着下一站走去,去寻找香雪。深秋的夜里,山谷空旷,寒风凛冽,四周空寂无人。香雪走着走着,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她们喊着“哦,香雪!香雪!”跑了过来。一路上都没有哭的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读到此处,人到中年的我竟然也流下了羡慕的泪水。小说还写了凤娇对乘务员“北京话”独特的情感——朦胧的爱情。
凤娇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并未花费特别多的笔墨,只写了她与“北京话”的交往,几件小事,就把这个次要人物描写得恰到好处、栩栩如生。与文静、害羞的香雪不同,凤娇就像个男孩子,胆大、直爽、单纯。凤娇胆大,当乘务员说着“北京话”,称她们小姑娘时,凤娇大胆地“回敬”了一句:“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凤娇直爽,当她对“北京话”心动后,就直接提着篮子主动去找他。凤娇单纯,她每次都故意磨磨蹭蹭,等到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不愿收自己爱慕的人一分钱的。羞涩、爱慕、渴望接近、慷慨馈赠,作者就这样为我们写出了一个正值青春的纯洁少女的朦胧的爱情。因为城乡差异、身份差异等,凤娇不可能和“北京话”在一起,他也不知道“北京话”有没有相好的,但她对“北京话”还是一厢情愿的好,这种好是无功利性、无目的性、不求结果、不求回报的单纯付出。这是少女才有的朦胧微妙的情感,是纯洁动人的少女情怀。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对香雪的父母进行正面描写,父母的形象,多是通过香雪的故事带出来的。比如写香雪的校园生活,交代她的木制铅笔盒是父亲做的:“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比如在香雪喜欢那个文具盒时,会想到娘攒下的鸡蛋,她用鸡蛋换回文具盒,不知道回家后怎么给“娘”交待;比如香雪夜里要过隧道时,想到了“娘”告诉她的把草茎插在小辫里就可以辟邪。通过香雪的心理活动,我们还是能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香雪的父母虽然不能给香雪提供富足的物质生活,无法给她买自动文具盒,但他们给了香雪温暖的爱。感谢电影导演,在剧本中将这种亲情刻画出来,对小说进行了合理补白。下面视频中包含两个电影片段,一个是香雪和父亲在野外劳作后吃饭的情景,一个是香雪考上初中后母亲为她缝制书包、父亲为她制作文具盒的情景。视频结尾,一家人在煤油灯下说着话,看着父亲做文具盒,那么温馨,让人感动。
友情、亲情、爱情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所以这篇小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这些纯洁美好的情感,使整篇小说充满了温暖的气息,能让读者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这么美妙的一篇小说,如今读起来仍然让我们感动;如今的孩子们却很难再体会到这种单纯的快乐了。如今的孩子,很难有这种整天在一起玩乐的朋友了,很难有一起劳作不问成绩的父母了。特别是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因为涉及到“安全隐患”和“校园欺凌”,更不能再给孩子们看了。电影中有安全问题。大家从开篇的视频镜头中,看到女孩们在铁轨上尽情玩耍,如今,这个镜头,已经成为班主任天天强调的安全隐患。前不久,有个海滨小城的孩子在轨道玩耍时被火车撞死,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已经为此检讨了多次,学校领导、班主任都受了处分。再如下面这个视频中,有女孩子在河中游泳的镜头,如今,在专家和领导眼中,这可是溺水的重大安全隐患啊!同时,女孩脱光衣服洗澡,在如今看来,这当然会会有伤风化啊。还有,凤娇爬上树摘柿子的镜头,万一摔下来呢?即使不是在学校发生的安全事故,今天,恐怕学校也要赔钱吧?还有,下面这段情节,在今天也会被上纲上线,说成“校园欺凌”的。香雪的初中女同学,“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香雪:“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的回答:“两顿。”你看,连吃两顿饭也成为同学们嘲讽的对象,如果香雪想不开,有了心理问题,学校要不要承担责任?还有香雪的铅笔盒,她们会看着那个小木盒,做出吃惊的样子,香雪的同桌还会“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在小说中,作者这样写香雪的反应:“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对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
幸亏那时的孩子想得不多,香雪也从来没有因为这些讨厌自己的“原生家庭”,没有留下心理阴影。如果今天的孩子遇到这些问题,会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上面的所有担心,也许都是我“以今天之心度昨天之腹”,但愿我是多虑了。
因为这些原因,这部改编自老课文的电影,如今很难正常播放了,今天的孩子们,也已经远离了1980年代那种单纯的快乐了。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无奈。
哦,香雪!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