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洪军:乌克兰的悲剧,不是写出来的

 張清 2022-06-15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终于踏上了波兰的土地,Mariupol回头望望,那是自己的祖国乌克兰,但战火已容不下女人和孩子,所以她选择带着孩子离开家园逃难来了波兰!

旁边的铁路连接着整个欧洲,但Mariupol并没有走过多远,最远的就是沿着这条铁路上往前最近的城市海乌姆。那是个春天,男朋友带着她第一次出国,来这儿看他的父亲。

后来,他的父亲,成了她的公公,但公公还没退休,便在克罗地亚冲突中不幸倒在了流弹下。

现在,她离海乌姆又近了,但她的丈夫,多年前那个腼腆的男孩,却在保卫敖德萨的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再也不能陪她走过深深的白桦林了……

Mariupol带着四个孩子,踏上异国的土地,她并不知道自己会遭遇什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但才走几步,她就感受到波兰人民的热情。一位大婶迎上来说:“我是瓦文萨太太,如果你不介意的话,你和孩子们住到我家吧。我家在前面不远的海乌姆,开车一会就到!”

Mariupol不是个优柔寡断的女人,何况还带着四个孩子,所以,就上了瓦文萨太太的车!

“你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太了不起了!”

“不是的!我只有一个孩子,就是脸上受伤的这位。那个高个子女孩,是我姐姐的,她说出去给我们找点水,就再也没有回来!我右边这个男孩,是我邻居家的,一个炮弹,他们家都没了,男孩在我家玩,逃过了一劫!我左边这个女孩,是我那天追疏散汽车evacuationbus时,看见她坐在路边死难父母遗体旁,就把她带上

了……”

——写到这儿,像是一篇小说开始了,我也希望是在写小说,但上面却是真实的事!而且,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乌克兰上演,已经平常又平常。

想来,就算最优秀的作家,也写不出乌克兰现在的悲剧!

但是,关于战争的小说依旧一茬又一茬,每个时代总会有几个优秀的写手和几部优秀的作品。作为读者,又总是用自己的目光,寻找出与众不同的喜欢!

前苏联的战争小说,是少年时读的。记忆中不太亲近《青年近卫军》,最爱的是地地道道的乌克兰人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次看都热血沸腾!

当然,现在可能有人对这本书持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所谓政治正确,就彻底否定自己的过去,是对不住自己的。

图片

后苏联时代,最爱的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小说。她写的《战争中没有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还有《锌皮娃娃兵》,打破了宏大叙事方式,再大的事到她笔下都变成一件件小事。她十分关注个体的心灵创伤,同时记录民族的和边缘人群体的集体创伤记忆,着眼于小人物的“小历史”,以小见大,记录苦难,反思历史。难怪诺贝尔奖评委要说:“她复调式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筑起了一道丰碑。”

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茹志鹃的《百合花》。这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58年春天,我是先看的1981年版的同名电影,然后读的小说原本。现在还记得最后两节: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的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的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