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央视点名,发生率30%的“感统失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优家教育 2022-06-15 发布于北京

文丨 优宝

1~2岁,孩子目光呆滞,不理人?3~4岁,还不怎么会说话,依然很爱哭?5~6岁,走路还不稳,特别粘人?7~8岁,多动、好动,注意力不集中?9~10岁,和同学关系处不好,动不动就打人?……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上这些问题,并且情况非常严重,那么可能就是患上“感统失调”症了。 

图源:CCTV-13 央视新闻曾在CCTV-13频道中对“感统失调”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原来在我国: 普通孩子中感统失调发生率为30%;行为问题群体中为60%;多动症群体中为80%;孤独症群体中发生率高达90%,且比率逐年上升。 不过央视新闻也一再强调,感统失调不是病!只是很多人对此没有形成清晰准确的概念。 因此要提醒广大父母,对于孩子身体出现的各种异常问题一定要尽早重视起来,通常在6岁之前是最佳治疗期。 很多感统失调的症状在普通人身上也会出现,具体又该如何区分呢? 

什么是“感统失调”? 1970年,日本及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中,问题少年、儿童的情况日趋严重。 经过数百位专家的共同研究,在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根据脑功能研究正式提出了“感觉统合”的理论学说。 爱尔丝博士认为孩子的学习障碍主要源于“感统能力的失调”,并不是学不会、孩子笨、太难等原因。 正是因为神经系统协调不良,大脑无法对从视觉、听觉、触觉、肌肉等感觉通路传来的信息作适当接收,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 如果不及时改善,将长期影响到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因此“感统失调”的全称是“感觉统合失调”。 我们的各种感觉系统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必须被统合起来才能使人完整地认识外界。 

图源:CCTV-13 人体的感觉器官都有哪些呢? 眼睛(视)、耳朵(听)、鼻子(嗅)、舌头(味)、皮肤(触); 前庭觉(大脑前庭系统,俗称平衡感)、本体觉(前面所有感觉在人体中的传导通路,大脑中的身体地图)。 再具体一点说明,比如拿刀切苹果: 当我们被命令去切一个苹果,我们收到这个指令(听觉); 在切苹果的时候,触摸(触觉)苹果光滑的外皮; 眼睛(视觉)告诉我们它的颜色、形状; 切苹果后,鼻子(嗅觉)会闻到苹果特有的香气; 拿起来咬一口,尝一尝(味觉)味道是甜的; 如果这个苹果很大,足够重,我们在拿起苹果的同时,身体会倾斜来保持平衡(前庭觉); 最后,我们无需转身看向目标就能通过双手从后背顺利交接苹果,这就是本体觉。 如果哪个环节上感觉统合失调,那么不管是运动、学习、社交,还是自身的情绪、心理等方面都有产生极其显著的影响。 这便是一些孩子学习问题和社交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感统失调是如何产生的?

1、早产/剖腹产 曾有调查显示感统失调的孩子有60%属于剖腹产。

剖腹产的孩子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从出生的那刻,最初的触觉体系没有生成,所以很容易造成感统失调。 而早产的宝宝因为还没足月,体型小,所以产道给予的压迫感不足,同样容易出现感统失调的情况。

2、爬行不足或不会爬 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大量婴儿的考察研究后证明,爬行可以加强大脑中各个神经元的联系,刺激大脑的语言中枢。

爬行对于宝宝的成长发育来说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爬行能够帮助宝宝内耳庭和平衡能力的成长。 前庭觉是由内耳中的半规管及耳石器官将动作转为电讯号,通过神经突触(前庭神经)传入脑干中的前庭神经元。 前庭神经元再将有关平衡与运动的讯息分别传送至眼睛、脊髓及小脑,通过改变头及身体姿势维持平衡。

这个过程有助于左右脑的分化和专责化,因此多爬可以保证孩子的前庭刺激比较到位。 而过早使用学步车便会导致缺少爬行的宝宝出现动作协调性、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学习爬行的阶段是开发宝宝多种器官协调合作的最佳时期。 

图源:CCTV-13 

3、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就像甜蜜的“毒品”,在不经意间限制着孩子各个感觉器官的发展。

比如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大了自然什么都懂了,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将所有的事物一手包办。 就算孩子能自己做,家长也会担心孩子做不好而将责任揽下来。

《变形计》里就有一个16岁的女孩,不仅吃饭需要人喂,而且穿衣、剪指甲统统不会。 当孩子的各种行动被极大限制,各种感官的协调能力自然刺激不足。

并且如果宝宝的生长环境过于单一,在发育过程中受到过多的保护和活动限制,得不到相应的环境刺激,同样会发生感统失调的情况。 

4、孩子日常活动空间较小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现代城市家庭中,感统失调儿童比例高达85%,而其中约有30%的孩子为重度感统失调。

近年来,大城市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它几乎成了“城市儿童的专利”。

现在的家长很多都害怕孩子走丢、摔倒,所以常常限制孩子的活动区域,只能在家玩。 其实,狭小的空间是不利于孩子的运动发展的,孩子的感觉不能够很好地得到开发,感统失调比率自然直线上升。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感统失调? 一般情况下,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 感统失调可大致分为:视知觉功能失调、听知觉功能失调、触觉功能失调、前庭觉功能失调、本体觉功能失调。

1、视知觉功能失调 

以下图源:CCTV-13 

表现为:孩子双眼扫视、跟随运动差、追踪物体时不能聚焦、阅读困难、读书跳行、多字少字、颠倒字、抄错数字、辨别形状和字形困难、学习时动作迟缓。 也就是说,孩子的眼睛在接收、处理和分析他所看到的这些信号时,他的大脑并不能非常及时有效进行处理,因此常常造成这种困扰。

2、听知觉功能失调 

表现为:孩子听得到声音,但听不明白声音的意义;对语言理解差、注意力无法集中、常会掩耳朵、对尖锐的声音不讨厌,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

当语音刺激进入孩子的耳朵,他的听觉统合开始处理,但他无法达到听觉分辨和听觉记忆功能一同运作的效果。 

3、触觉功能失调 

表现为:孩子对别人的触摸过分敏感、缺乏安全感、依恋某件物品或者玩具、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黏人、爱哭、怕陌生、爱发脾气、站坐无相、孤僻、咬指甲、爱玩弄生殖器等。

大多由于宝宝在感官发育的敏感期,没有做好触感训练,导致宝宝要么无法接纳外界刺激,要么对外界刺激过于迟钝。 

4、前庭觉功能失调 

表现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走神好动、喜欢看、玩转动的东西。经常喜欢爬高、边走边跳、平衡差、走路东倒西歪、经常碰撞东西。

5、本体觉功能失调 

表现为:孩子的身体活动时不能注视、双侧动作协调不良、平衡能力差、坐不稳、笨手笨脚、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严重者会有表达困难。 感觉统合失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需要在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给予必要的干预与矫正。  

3到6岁是感统失调最佳的治疗期,6到9岁是弥补期。

孩子一旦进入小学,感统失调的表现就会突显出来,这时要积极参与感统训练,抓住脑发育关键期。 9到12岁是感统训练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问题更加突显,解决的难度也会变大。 当孩子年龄超过12岁,感统训练能取得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再次强调,感统失调不是病,不必慌张和妖魔化,也无需依靠药物治疗。 

只要家长能够耐心引导孩子,一些生活中的小游戏便足以帮助孩子强化感统能力。

孩子的成长是不等人的,让我们为孩子负责,做一个知识型、科学型,智慧型的家长吧。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