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什么是经幢? 每天一分钟学习古建筑 经幢又名石幢,盛行于唐宋时期,多为石质,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是古代佛教用石刻宣扬佛法、记录佛经的一种表现形式, 经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平面形式有圆形和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 中国在中唐以后,佛教盛行三世因果利益众生学说,很多大德高僧在佛寺造立经幢,有的经幢甚至可高至二十多尺。建造经幢之风习,在宋、辽时代也非常盛行,元明清后渐趋衰退。 常见的经幢,幢身一般都刻佛教经文,基座和幢顶雕饰花卉、云纹或佛、菩萨像。经文以《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最多。 佛光寺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幢。立在山门内第一进院落中心,高5米,底部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束腰上下浮雕仰俯宝装莲瓣,一周共浮雕16片莲瓣。腰部八面各镌刻伎乐一龛,8名乐伎手握不同乐器,仿佛在演奏佛乐。 须弥座之上竖立八角柱形幢身,通体刻陀罗尼经以及“功德主山门都检校赐紫沙门愿诚”、“唐乾符四年岁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建立”等文字,幢身之上有宝盖流苏雕饰,宝盖之上立八角矮柱,其上覆压屋盖,为八面翼角起翘攒尖造形。屋盖之上装饰八瓣山花蕉叶,山花蕉叶之内是覆钵,最上部雕刻仰莲宝珠。#古建筑 #建筑学 #建筑学考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