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兴寺笔记|经幢磨灭,谁为迷途解苦空。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6-26 发布于上海

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唐周】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 奉诏译

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是为经幢。经幢之造,几无寺不有。隆兴寺号为京外名刹之首,寺内遗存经幢数座。现拣其中醒目者略作记录。

金广惠大师舍利经幢

隆兴寺最北,为寺内之园龙腾苑。园中竖立两座经幢,东侧一座为金代广惠大师舍利经幢。

出自《中国文化史迹》

此幢在《中国文化史迹》有旧影收录。今时所见变化不大,只是在石幢下新加以基座将其抬高。

经幢高约五米,幢座设三层束腰须弥座,最下为八角形下涩,雕宝装覆莲瓣一周,束腰八面各雕一乘云坐像,漫漶剥蚀严重。

二层束腰四面雕狮子,狮首外探,两足前伸。

三层束腰八面各浮雕一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双足外撇,双臂或撑于膝或托举向上,披帛绕臂上扬。三层座之间以正、侧不等边的素平石板相隔。

第三层幢座上置圆形双层宝装仰莲座,每瓣莲叶上各雕一花卉,形状各异。

莲座之上为第一级幢身,为八棱柱形,其四面刻“镇阳龙兴寺河北西路都僧录改授广惠大师经幢铭并序”,三十五行,满行三十一字,系本寺传教简了沙门法通撰,玄隐沙门洪道书。余四面刻“尊胜陀罗尼经”,三十行,行三十一字。全文见于《常山贞石志》卷十四。

从序文可知广惠大师生平,本为祁州(河北安国)人,入真定府龙兴寺传教院礼感公为师,学习刻苦,出类拔萃,尤对五位百法研究精深,声誉雀起。后应博州书请传灯十,学人辐凑。天会间还真定龙兴寺。皇统间授河北西路都僧录判官,赐紫圆明大德。贞元二年(1154)复迁都僧录改授广惠大师。大师晚年修大觉六师殿,刊百法板。大定三年(1163)口称弥勒,跏跌而逝,享年七十八,僧腊五十八。

出自《中国文化史迹》

广惠大师圆寂十七年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十月一日,其门人顺道等数百人为其造幢依序文言,“荼毗之日...火灭之后,获舍利莫限其数,门人捧灵骨,附古茔葬之...为铭曰:...荼毗有终,舍利无极,地久天长,师名翼翼。”故可知此幢下原埋藏着广惠大师舍利,故名舍利经幢。

第一级幢身上为宝盖,八角处浮雕兽首衔环,二环间悬璎珞一束,一佛着通肩衣结跏趺坐于垂悬的璎珞上,并饰以身光和头光。

宝盖之上又一层仰莲,仰莲上为第二级幢身,亦为八棱柱形,较一级幢身短,其上文字风化难辨。查《常山贞石志》可知,题额二十四字,每面三字一行,隶书“大金国河北西路真定都僧录改授广惠大师舍利经幢铭”。

《常山贞石志》记录

第二级幢身上部有宝盖,八面皆饰作山石形长方龛,每龛内均雕有不同姿势的坐像二身,不知为何故事。

宝盖上为第三级幢身,较一、二级幢身更短且上收分,仍为八面,每面各雕一尊菩萨立于龛中。三级幢身上幢顶等已失。

宋金造像经幢

与广惠大师舍利经幢相邻,另有一石经幢,无任何标识与说明。

经幢可分六级高在六米开外。幢座最下有两层八角形衬方石,上承八角形短柱,每面浮雕伎乐人物,虽有风化,仍能辨识各持不同乐器。

第一级八棱石柱,每面开龛,龛中雕佛像。石柱上为宝盖,八角处浮雕兽首衔环,环间悬璎珞一束。

第二级幢身,四面雕直棂窗,四面雕门,另四面则是妇人启门图。经幢上出现宋金时期常见的妇人启门图,罕见。短柱上承双层宝装仰莲座。

第三级八棱石柱,柱上勉强辨识有“舍财施主敬造香幢一座”等语,则是功德主题名等。幢身上又有宝盖,八面雕各色人物像,似为佛传故事。

第四级四面开龛雕坐佛,四面浮雕立像。其上宝盖,八面开壸门,中间似为菩萨像。

第五级四面开壸门,中间雕佛像,结跏趺坐于高须弥座上。其余四面平素。

平素宝盖之上为第六级,最下有八只蹲狮,上承八面柱,四面雕佛坐像,衣纹清晰,并有头光,其余四面雕立像,风化严重。

最上有方形石盖,其上用石雕佛像结顶。

此幢多层结构垒叠,与一般经幢结构明显不同。资料称此幢为拼凑幢,中间一段为白佛寺早期遗物。上下造像宋金风格明显,据说可能为临济寺遗物。

明梦堂和尚经幢

龙腾苑往南为毗卢殿,毗卢殿西侧有一经幢,是为纪念隆兴寺住持僧梦堂和尚而建。

经幢高九米有余。幢座最下为砖砌基座,再上为八角石基座两层,上层基座似开壸门,并在各角雕力士,但风化剥蚀严重。再上为八角形须弥座,束腰处转角雕力士,各面雕兽首,但也已漶漫。

须弥座上为双层仰莲座,幢身立于其上。八棱柱形,高约一米。南正面阴刻楷书大字幢额二竖行,有数字缺失,为“奉为师祖惺宗囗囗梦堂和尚敬造行囗囗囗囗囗囗”,额上横书“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神咒。其余各面刻尊胜陀罗尼咒、梦堂和尚赞铭等。

幢身之上为幢顶,分六层,每层出檐雕出瓦楞,作为幢盖,逐级略有收分,略同密檐塔形制。

第一层各面作龛门,内雕一兽首。

二、三、四层每面雕出不同人物故事,共二十四个。有挑担者、有树下站立者、有对墓哭泣者,颇疑所雕为二十四孝图。佛寺雕儒家二十四孝并非罕有,如普陀山法雨寺九龙殿月台前栏板即有明代雕二十四孝图。

五、六两层正面皆雕佛像,侧面为佛龛。幢顶最上由仰莲、覆钵、宝瓶和桃形宝珠组成。

梦堂和尚为隆兴寺明代高僧之一,《隆兴寺志》有传。本为晋州(河北晋县)东宿村范金之子,十二岁入洪福寺为僧,法名惺宗,号梦堂。其曾在清凉寺燃指供佛,后住龙兴寺并重修摩尼各殿及净业堂,又以巨船自江南报恩寺印大藏经存贮于龙兴寺。梦堂和尚擅书法,曾手书法华、金刚、弥陀、药师等经三十部,又有遇猛虎不伤、鹤旋、牛伏、花坠、光冲等种种异事而有“道行之高有以感动造物”之称。

梦堂和尚在正德十一年(1517)化于京都天宁寺,享年七十,葬于正定东郊龙泉井亭西(在隆兴寺后),立经铭石塔于隆兴寺药师殿西。

一九六四年因幢倾斜,于原处进行整修,在幢基内发现梦堂和尚的袈裟、拂尘、念珠及元、明时期的货币等。

2003年,正定城内一居民将所珍藏的一方明代高僧梦堂和尚塔铭捐献给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此塔铭为青石质,底作盝顶式。

梦堂和尚舍利塔塔铭

正面阴刻“示寂净土佛子惺公号梦堂大和尚垂行塔铭”楷书大字,后有小字题款,知为“正德丙子岁春三月十三日建”。正德丙子岁即为正德十一年(1517)。梦堂和尚圆寂当年即先建塔,四十年后的嘉靖三十六年(1557),再立幢以为纪念。

梦堂和尚舍利塔位于隆兴寺东北部,龙泉井亭西侧,1966年被拆毁。幸运的是,1957年国家文物局古代建筑修整所曾对塔做过测量并绘有图纸,可知为覆钵藏式塔,平面八角形,通体砖砌,高13.47米,外观酷似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的舍利塔,下为高大的须弥座,中为覆钵形塔身,上置十三天。此石质塔铭即嵌于覆钵形塔身的正面。

梦堂和尚舍利塔正立面图

金广惠大师经幢和明梦堂和尚经幢皆为隆兴寺名僧舍利经幢。这种舍利经幢在宋以后颇为流行,有取代在墓域树幢或建塔的趋势,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根据佛典建塔的标准,很少有僧人够资格建塔,而经幢其实可视为塔的另一种形式,同时其上刻尊胜经咒,又具有尘沾影覆的灭罪功能。二则舍利经幢上可刊刻僧人行状,以资纪念,如广惠大师经幢即刻有生平行状,梦堂和尚经幢亦刻有行赞。

辽道宗时代今河北新城县衣锦乡的佛教徒刘清等人建立一所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其内藏有古佛舍利,在其造幢记中便说明了他们之所以建幢,而不起塔,是因为起塔不如建幢的功能多:

若起塔则止藏其舍利,功德惟一。建幢则兼铭其秘奥,利益颇多。况尘扬影覆,恶脱福増,岂不谓最胜者欤?
宋人高翥有《蕺山戒珠寺寺王右军故居也》,诗云:佛化是谁留实相,鹅亡犹自见方池。逢僧小作煎茶供,略问源流笑不知。千年过往,经幢磨今之人略同宋人,源流已绝,再难明时造塔立幢之深意。

参考资料:
隆兴寺内的两座经幢,刘友恒
正定发现明代隆兴寺高僧梦堂和尚舍利塔铭,梁小丽 马国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