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朋友

 安喜的空间 2022-06-15 发布于上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这说明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为了利益而奔波。
当人们置身于复杂的社会当中,最不可避免的就是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不仅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还能够及时地与圈内好友,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每个人的交友圈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于朋友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拥有许多朋友,但是真正关系密切的却屈指可数。
图片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本身原有的价值,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
很多人对于这个观点表示不认同,他们认为朋友之间的感情是无法用利益来衡量的,真正的朋友能够做到雪中送炭。而那些会因为你一时落败而离开的朋友,实际上根本就算不上是真心朋友,没有也罢。
资源稀缺状态
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曾经对于资源稀缺状况下,个体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专项考察。研究结果显示,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被某种稀缺资源过分占据之后,其认知和判断能力将会全面下降。
图片
当个体处于资源稀缺的情况之下,会容易忽视许多真正有价值的因素,从而造成内心的焦虑,以及资源管理方面的困难。
在人际交往当中,不可避免的将会涉及到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实际上只的并不仅仅是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例如关心、陪伴、爱等等。
例如在职场当中,你们之间能够从彼此身上获得一些资源,并且相互交流对自身有益的工作信息。例如在生活当中,你与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能够得到支持、理解等等。
但是,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只想让你一味的付出,却不会耐心听取你的想法,不会真正关心你的生活状况,那么这种资源的交换就会失调,久而久之,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
图片
实际上在这项规律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人际交往当中的潜规则,那就是相互获取,相互利用。
在稀缺资源的情况之下,你的朋友将无法从你身上获得任何好处,那么,你便失去了本身的价值,时间久了,朋友自然会选择离你而去。
社会心理学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指出,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各种各样的偏见。
当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由于必然的条件,例如学识、经验、智力等原因导致时,这种差距将无法避免。而双方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当中,也会感受到痛苦。
图片
人们在生活当中总是会刻意避免拥有过多的负面情绪,而这些正处于生活低谷的人,通常存在着堕落现象。换句话讲,在他人失去原有价值的时候,人们为了使自己不受其影响,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远离这些人。
刻板印象
在生活当中,所有人都希望能够将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打心底里不喜欢出生底层的人呢?这实际上主要源于双方心里的不平等。
总体来讲,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网,它本身就会不断产生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又会通过道德以及文明来合法化,以此来达成双方的默契。
图片
站在社会建构理论的角度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实际上主要是通过语言以及发生场合建造自我身份,并且形成秩序和利用关系的社会生态。
人类的本性当中始终存在着恶劣的一面,人们讨厌无法帮助自身的人,而这种想法实际上来源于人类的本性。
著名心理学家约瑟夫·康拉德曾经指出,将那些邪恶归结于超自然的因素,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人类自身就足以实施每一种恶行。
大多数人在社会当中生活,心理都很难维持平衡,并且大多数人都是自以为是的,他们对于社会资源存在危机感,因此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
图片
综上所述,自私是每个人本性当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适当的自私是可以被原谅的,但是却不可以作恶,而这条警戒线就在于个体的行为是否会伤及他人,一旦伤及到他人,这种自私就是不可被原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