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丨洛阳】刘乃智丨收麦记忆

 智泉流韵原创 2022-06-15 发布于河南


收麦记忆
作者/刘乃智

麦浪连天,布鸟传唱。麦黄时节,人走阡陌。一年最忙时,收麦了,人都聚在一起,镰刀磨得雪亮,新添的绳杈都准备齐整,架子车绑上了木棍,都等着家长一句“开镰!”而忙动。

没有收割机前的几千年都是这样的场景,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经过,岁月如歌。

又到麦收季,想起这样的劳动,心里又有了这种景象,又看了一篇网友的回忆文章,不觉手痒,写留言太长,索性把它也变成一文,呈给友人一起忆当年吧!

鸡鸣三遍,大地微晞,乘凉就露,挥镰收割,到日过顶,则回家就饭。

小米稀茶和蒜汁芝麻粉条是中午的标配,加上或黑或白的馍,就是麦天的午饭。

经过响午的日晒,下午就要将割倒麦一堆一堆用杈装到车上,车要装到三四米高,五六米长,三四米宽,庞然大物,很有成就感的。一车车麦子上场,就到了打场,在没有联合收割机之前,只能用牛马来拉石磙碾,吱呀呀一曲古老的歌在场头响起。

扬场搭垛是男人的本事,谁的技术好,就会得到姑娘们的青睐,准老丈人的暗许,所以麦场就是小伙们的竞技场。

男孩子从小要学割麦打场扬场,就像书生要认文断句,像山里男孩的劈柴,识迹追猎的本事一样,是安身立命的本领。

扬场也是很优雅的事。麦子晒干,堆在一起,金灿灿的在太阳下泛光金光,欣欣然的望着,喜悦之情涌满心头,辛苦总算有了回报。麦子是要在下午四点趁热收成堆,看看风向,在下风开始扬,一脚踏下,木锨铲麦,回首趁势上扬,麦子撒成宽长的一片,望着一片珍珠般的麦粒落下,再一踏一铲一扬一望,富有节奏,气定神闲,嚓~嚓~嚓~的铲麦声韵声悠长,三俩里内都能听到,懂行的人一听就知你是否是个好把式。稳与净是成熟的标志,听到节奏稳,动作净你就是个好手了,至于手忙脚乱的,不用看你的麦子就不干净。而净的心态则在于静。其间就是一个静字一个闲字是最高境界。静为燥之君,闲是忙之首。

我学会扬场,也是用几千斤麦子练成的,大人要放手,功夫都是练出来的,所以放手也是一种境界。

打完麦子的麦草叫麦秸,要再碾压一遍再搭垛,一则颗粒归仓,一则把麦秸压扁,搭垛才紧实周正,三则秸秆柔软牛爱吃。

把秸起场,搜尽残留的麦粒,找一处地势较高的场地,把地上的麦子麦糠麦鱼子清干净,作为垛基,把麦桔堆上,离地一米以上要上人,把挑上的麦桔打散,拨成圆形,或长形,一直堆到地上的麦桔全堆上,这个垛就算搭成一半了,这个拨垛的工作一般由半大小子来完成一一我经常作这个工作。

接下来的工作就比较闲了,也是出技术的时候。这时通常要停一下来休息,主妇把开水油条或白馒头送到,大家可以开心的吃喝,享受冲刺前的安逸与宁静的短暂的幸福时光,大家都品味着收获胜利的喜悦,杈停帚闲,时光像停留了一般,留住幸福留住喜乐,人生该是多么美好呀!

“起!”通常是这么一声,打破了短暂的宁静,大家都要再忙起来。摘垛刷垛是把式来干的,其他人负责把摘下的麦秸撂到垛顶上,上边的人打它打散,均匀的摊成一层层的,慢慢地收到一起,底下的麦桔快完时,顶上的人要下来了,最后几杈捂个顶,把场边的麦糠撒在垛上以防雨,再找个石头稳稳的正正的压在正顶,一个麦天,随着这个石头,都压在了心底。

夏种夏管,又燃起新的希望。


作者介绍

刘乃智,1968年4月生,洛阳市伊滨区人。爱好诗词文学,作品散见于多个网络平台,自娱自乐。律诗绝句居多,也有少量现代诗。散文小说也有涉及,长篇《竹逸轩志异》写到二十五万字左右,喜欢文友交流。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平顶山市诗词楹联学会;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王海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