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长汀县苏维埃政府、汀连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涂坊春生公祠,座落于涂坊镇赖坊村竹头子下6号,建于清代,座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穿斗抬梁式木构架,由门楼、门坪、半圆池塘、大门、下厅、上厅、天井、前围屋、两排横屋组成,正厅面阔三间,明间3.85米,深5米,正门楣阴刻“令史余芬”,砖质大门做工精细,并有彩绘、翘角,正厅有卷棚式前步廊,三合土墁地。整体建筑布局严谨,现保存基本完整。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革命史迹 赖坊村是本县汀南涂坊乡的一个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它曾是长汀县苏维埃政府、汀连县苏维埃政府的驻地,虽然时间较短,但在长汀人民革命历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1、长汀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1929年3月14日,红军首次入闽解放长汀县城。20日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批准将长汀临时县委改编为中共长汀县委,并批准成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4月初红四军回师江西后,革委会迁至涂坊的赖坊。长汀县委仍留县城坚持秘密斗争,根据闽西“一大”会议精神,决定成立中共汀南特区委,领导汀南各区、乡的工作。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长汀县委于12月13日迁往县革委会的迁居地——赖坊村。 1930年5月初,中共长汀县委在涂坊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各区、乡政权建设和分田分地等问题。至1930年5月,长汀县“普遍地起来暴动,除几个偏僻的小山村外,其他中心区域早已分光田地,建立苏维埃了,全县赤色区域约占十分之九,人口约有二十五万左右。” 根据中共闽西“一大”会议关于“一县中有三个区苏以上,即可成立县苏维埃”的指示精神,中共长汀县委于1930年5月18日在涂坊召开长汀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设在赖坊乡竹头子下的“春生公祠”(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来自涂坊区、宣成区、水口区、濯田区、四都区、河田区和南阳区等七个区的代表一百多人出席了大会,会议宣布成立长汀县苏维埃政府。“选举了执委二十七人”,县苏主席:涂作义,后由张贵顺、肖金水、李庭辉、曾炎继任;肃反委员会主席:曾炎;内务部长:阙明松;财政部长:曾日富;粮食部长:刘得功;裁判部长:刘在长,后赖兴周;妇女部长:廖履冰。同时成立了总工会,主席:王克明,后由康维雄、邓来高继任;共青团长汀县委书记:徐悲民。长汀县苏维埃政府驻地设在“春生公祠”。长汀县苏维埃政府下辖涂坊、宣成、水口、濯田、四都、河田、南阳等七个区。 长汀县委、县苏结合长汀县的实际,号召全县党政干部坚决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即整理和发展党的组织;培养干部人才,发展赤色区域;加快扩大红军;注意濯田与武北的工作,打通汀、武革命势力的联系;注意工人运动。由于县委注意党的组织建设,全县党员人数由原来的50余人发展到490人,共有党支部67个。 2、汀连县委、汀连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长汀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毗邻长汀南部地区以新泉为中心的红色区域也不断发展。闽西苏维埃政府根据两县的斗争环境的需要,指示建立一个统一机构以领导两县的革命斗争。1930年夏,汀、连两县在南阳召开会议,创造各种条件,做好成立汀连县的筹备工作。同年10月,长汀县、连城县合并成立汀连县。在赖坊乡的“春生公祠”成立中共汀连县委、汀连县苏维埃政府及群团组织。驻地仍设在此地。中共汀连县委书记:段奋夫,后由刘瑞生、方方、王观澜继任;宣传委员:黄亚光;组织委员:蓝生荣。汀连县委下辖涂坊、河田、水口、濯田、宣成、四都、南阳、新泉、儒畲等九个区委。汀连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段奋夫,后由方方、刘瑞生、王观澜继任;副主席:杨松辉,后由涂则振继任;军事部长:吴尚宽,后由涂碧胜继任;裁判部长:赖兴周;粮食部长:刘得功;妇女部长:江赠金;县总工会主席:毛如山;共青团汀连县委书记:康汉标,后由廖玉珍继任;汀连县苏维埃政府下辖涂坊、河田、水口、濯田、宣成、四都、古城、新泉、儒畲、三洲、南阳、南山、宣和等十三个区。 1931年12月,根据闽西苏维埃政府指示精神,撤销汀连县,长汀县划分成立新汀县(驻地濯田)、长汀县(驻地河田),连城成立新泉县、连城县。至此,长汀县苏在赖坊仅存在5个月,汀连县委、县苏在赖坊仅存一年零二个月。 中共汀连县委、县苏在领导汀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组织赤卫队积极配合红军作战,进行美溪阻击占和三洲、水口、濯田的战斗。二、贯彻“南阳会议精神”进一步执行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取得一定成绩。三、在参军参战中作出了贡献,据材料统计仅1931年4月至7月,汀连县就输送764人参加红军。组织全县40至50岁的男子成立运输队,配合红军作战,源源不断地输送物资到前方。 1931年3月,时任共青团中央局宣传部长兼《青年实话》主编陆定一从上海经中央红色交通线进入苏区,途经南阳(今上杭县)来到涂坊春生公祠,在县苏、涂坊区苏维埃政府召开青年团员座谈会,作调查研究,了解苏维埃运动和青年人参加革命斗争的情况。 1931年4月,时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王稼祥从上海经中央红色交通线进入苏区,途经南阳(今上杭县)来到涂坊,与县、区、乡干部召开座谈会,调查了解苏区土地革命斗争情况。 1931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策动了对闽西苏区的第三次进攻,重点是闽西苏区的首府闽西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永定县虎岗。1931年7月底,中共闽西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闽西工农银行撤离虎岗,分别迁到涂坊。汀连县委、县苏和当地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开展接待工作,闽西政府机关人员从上杭的南阳、朱畲,先行来到春生公祠接待站。时任闽西特委书记的郭滴人、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张鼎丞也随闽西政府来到这里。赖坊、涂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男女老少夹道欢迎,送茶倒水。老百姓自动让出房屋给闽西政府机关人员住,涂坊区政府干部陈克明带领群众筹措木板修整房屋,妇女干部赖有秀采购蔬菜办好伙食慰劳,涂坊人民的热情周到得到了外来领导干部的好评。 闽西苏维埃政府转移后,虎岗被敌占领,400多名为免遭敌人摧残而转移的永定群众也来到涂坊,他们也从经上杭的南阳朱畲进入春生公祠交通站。涂坊区、乡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难民委员会,对进入苏区的难民进行热情接待和妥善安置。涂坊、赖坊的干部、党团员主动安排外来群众到自己家吃住近半年时间,有劳动能力的还组织他们参加生产,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1932年春他们才陆续返回家乡。 赖坊村是一个值得自豪的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就成为两个县委、县苏的驻地。赖坊村人民在县委、县苏的领导下,积极为发展苏区,保卫苏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赖坊村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就有赖如芬等52名。当年的党组织、苏区政府,很大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做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的各种联络,包括文书、人员、物资等的交接、运转。作为当时的汀连“县苏”,与南阳(今属上杭)交界,属于中央红色交通线长汀与上杭的交接点,起到重要的中转作用。 (长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网 编:邱冰花 付燚杰 熊甜雨 赖松林 编 审:吴德荣 官凌云 胡清莲 监 制:谢家进 总监制:钟彬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