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母的《掰谎记》是讲给谁听的?

 激流一舟 2022-06-15 发布于北京

一入红楼,终生难醒
红楼梦赏析持续征稿中……


图片

作者:水溶   来源:红楼梦赏析(ID:hlm364)

红楼梦这部作品讲述的不只是家族兴亡的故事,文中还穿插了很多戏曲演义、笑话词令或讲古论今的逸闻,丰富了故事情节又意蕴深刻。
如果说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乡村野语的一流撰述人,那么贾母就是红楼梦中的顶级书评家,她们用饱经风霜的见识,勾画出浓淡世情,又用世事洞明的老练,描摹冷暖人情,特别是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的《掰谎记》将“千部共出一套”窠臼和漏洞剖析得明明白白。
不少人认为,元宵节晚上贾母讲这出《掰谎记》是为遮掩之前林黛玉把自己杯中的酒递到宝玉嘴边,让宝玉代饮的逾矩之行。毕竟这出《掰谎记》不仅是老太太“打马虎眼”的单口相声,还有个凤姐不时插话帮腔做“捧哏”。
其实人前人后为宝黛遮掩出格行为的人是凤姐才对,她见宝玉喝了黛玉喂的酒,提醒他“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不明所以,否认“没有吃冷酒。”凤姐儿便笑“不过白嘱咐你。”其实这是暗示林妹妹因为身体羸弱不便饮酒,由兄代饮。为他俩忘情的举动给出了一个合理地情由。凤姐不动声色地提醒宝黛二人注意一下场合,不要公开“秀恩爱”。毕竟这宴会上还有外眷李婶和薛姨妈母女。
凤姐提醒了一次,还忧心不足洗脱“宝黛私情”的嫌疑,就借“斑衣戏彩”的由头“现身说法”,称自己与外头的珍大爷,情同兄妹,从小一处淘气玩耍。如今因做了亲,才立了多少规矩。凤姐的这两个举动坐实了宝黛亲昵行为,不过是两小无猜的兄妹情谊,无需避嫌。
图片
但贾母对此的反应就非常淡定了,她既没有开口提醒敲打两个玉儿要注意场合,也没有欲盖弥彰地说他们是兄妹情笃。她早已默许了宝黛生情,虽知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对“两个玉儿”却是呵护得紧。
只要是“发乎情止乎礼”,贾母都不曾挑过他们的错,她关注的重点是这件小事会给宝黛二人带来哪些不良影响,要做的是对关键人物“敲打警告”。所以才借了女先儿讲的《凤求鸾》说了一出意有所指的《掰谎记》,而且明确地说给三种人听。
其一,说给客居在贾府的亲眷听。
贾母对故事的全面批判,明确说了是不主张府中说这些才子佳人的书,“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这话是说给外眷李婶和薛姨妈母女听的。意思就是,这类“才子佳人”的故事是不会发生在贾府,家中公子小姐婚嫁自有长辈做主,不是炮制“金玉良缘”这样的舆论,或是摆弄玉环、金佩这些小巧玩物上撮合就能促成的。这是小家论调,而非大家做派。
世家大族人家公子小姐身边“奶母丫鬟伏侍的人也不少”根本不会发生“不才之事”。贾母是旨在告诉亲戚们,你们所见的是正常姊妹情谊纯洁无暇,不需要过度解读甚至恶意揣测。李婶和薛姨妈听了贾母的话,很快“问弦歌知雅意”,都附和着说“这正是大家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后来宝玉生日,有两个女先儿要弹词上寿,众人都说:“我们没人要听那些野话,你厅上去说给姨太太解闷儿去罢。”也说明了贾母所言非虚。
图片
其二,说给贾府中的仆从奴婢听。
贾母批评编撰这些才子佳人的作者创作初衷就居心不良,一个是“仇富”,一个是“妄想”。“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这里敲打的就是贾府中的奴仆不要造谣生事。
贾府中的流言蜚语就从来没有断过,袭人就曾说过府中“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黛玉也知道“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那些奴仆就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就连不曾进过大观园的晴雯表嫂灯姑娘也曾误认为宝玉是“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足见谣言蛊惑人心,害人甚深。
贾母深知造谣小人的丑恶嘴脸,府中奴隶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却生活在轩昂广阔的庭院中,见识的都是奢靡富丽的景象,难免会心态失衡,见不得人好,再加上利益纠纷,就更容易生怨怼之心,生嫉妒之意,而诟谇诽谤的恶劣手段就是他们最低成本的中伤与报复。贾母也知人言可畏,谣言难止,这里也仅仅是讽刺两句罢了。
图片
其三,说给觊觎贾府权势的人听。
《凤求鸾》的故事表面上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宰辅的公子王熙凤进京赶考,夜宿世交乡绅李员外家,对其独生女雏鸾一见钟情,欲求娶为妻。在贾母看来,“王熙凤”公子是觊觎他人女儿的“贼偷”。毕竟故事中的李员外并无男嗣承祧继产,那么“王熙凤”娶雏鸾为妻就等于夺取了李员外家的全部财产。
但是老太太掰谎记的重点批评对象却是那个小姐,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是佳人?”
很多人理解为这是老太太批评黛玉思春,忘了诗礼规矩。但是林黛玉进贾府不过六七岁上下,并非一进门就“想起终身大事来”,而且她身边的教引嬷嬷、婆子有不少,叫得上名号的丫鬟就有紫鹃、雪雁、春纤、藕官,并非只有一个贴身丫鬟。而《凤求鸾》的故事就荒谬在人物设定与人物关系发展的条件不符合现实。
贾母强调“我们家没有这样的事”就是间接为黛玉辟谣了,可见老太太讽刺的另有其人。
图片
又有人将“贼”小姐的设定套在宝钗身上,毕竟她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身边就只紧跟着一个丫鬟莺儿。她寓居在贾府许多年,还牵扯出“金玉良缘”的舆论。但宝姐姐对“金玉良缘”的态度前后是有变化的,从被动接受到默然退出,这个过程中她并无越礼之举。可见也不是老太太说的人。
贾母真正批评的不是子虚乌有的“贼佳人”,而是那些不懂世家大族规矩的人,“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 ,“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这样的作者“满腹文章去作贼”。笔下的佳人表面上知书达理才情斐然,实则枉顾礼仪道德,一心只萦系在私情上,行动中既不孝亲敬人,也不规矩守礼,根本与“鬼贼”无异。而这类道貌岸然的人之所以写出这样的涂毒笔墨,根源就在于他们贪慕权势,觊觎钱财。
红楼梦中也借石头之口说出了风月故事的虚假污臭,坏人子弟,不仅俗套,而且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是行偷香窃玉、暗约私奔的丑事,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再添一二拨乱小丑。致使故事首尾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这样的故事既不真实,又移人性情,实在不值得品读讲论。
贾母借题发挥,着力“掰谎”,不仅仅是为证明宝黛二人并无私情,更痛批的是那些用语言、文字造谣污蔑的奸险小人,动机不良扰乱人心,危害世家大族形象,以满足自己狭隘的私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